用八个月,上一节《甘蔗》课 | 科学的星空

河北教育
2021-3-26 22:55:02 文/杨智渊 图/冯婷
科学
的
星空
2021.3
小编说
这是一方科学的星空,闪烁着好奇与想象的熠熠光亮;这是一片散发着泥土旷野气息、生活原态的温暖的地方,上面有孩子们天然不羁的放飞;这里,根扎在自然科学的土地上,跳出了狭义学科的拘囿,于是,就有了回归原初的人创的文化,里面,有了真实的人文、自然科学、美育;有了历史的光影,大地的坚实,延伸向远方的方向。这样的文字,是根在地上的文字,是真的文字,带我们回到全视角下的视野,回到本真,回到循着求真一路走来的活泼泼自然生长的人。
从本期起,我们一起走上这自然科学文化的真与美的旅程,一起回到大自然的浩渺天空下,前行……
我有一位学生,名曰鸿铭,现在六年级了。回想3年前第一次跟他见面时,他说自己喜欢在大自然中跟小动物亲密接触,平时喜欢做家庭实验,说着顺手给我递来一只从餐厅里逃出来的小龙虾,小龙虾的那对粗大螯足被他套上了塑料葡萄,像戴手套的拳击手,幽默极了!他绝对是一个爱思考、爱探索、爱动手的阳光男孩。在随后的这几年中,他在自己的家庭实验室中,完成了气雾培黄瓜、水培番薯、螳螂等等研究。
2020年春节之后很长时间,我们都只能在网络上联系,随着春天的气息越来越浓烈,我们也蠢蠢欲动起来。他老家是瑞安乡下的,那里盛产甘蔗,他说我们一起去种甘蔗吧。他说想在5月份母亲节给他母亲献上甜美的甘蔗。
甘蔗真的能两个月完成生长?
当他说出这么天真的话的时候,我瞬间想到了一个漫长的探究计划。
躺着种的甘蔗
禾本植物拥有无数的传奇。稻、麦、玉米、小米、高粱等植物随便搬出一个来,都是惊天地泣鬼神的存在。高粱酿制的某品牌酱香酒一小瓶就要好几千,但是有几个成年人知道甘蔗和高粱、水稻原来是“近亲”?当人们吃了甘蔗,吐着渣的时候,有没有想过甘蔗生长的艰难?所以,我想,应该要给孩子们上一堂课,这堂课,需要八个月。
瑞安马屿一带的甘蔗分绿皮、红皮两种,外皮颜色不同功效也有所差别。绿皮甘蔗味甘性凉,有清热之效。唐朝王维在《敕赐百官樱桃》一诗中写道:“饱食不须愁内热,大官还有蔗浆寒”,此处所谓“蔗浆”,即绿皮蔗汁。红皮甘蔗则性质温火,喉痛热盛者不宜。
为了能够让更多的孩子参与,我们联络了学校周围的十多个孩子,布置他们做好防疫工作;我在家庭实验室直播平台发布了直播通告,准备工作就绪。来到甘蔗种植地,在农民们的指导下,孩子们把一段段的甘蔗整齐地“躺”到地里,网络直播课堂中的小朋友们都炸开锅了,那一刻他们才知道,甘蔗不是用种子种植的,而是用茎“躺”着种的。边对着镜头解说,我们边给“躺”着的甘蔗盖上土,给土中加些磷钾肥料。因为甘蔗生长期最重要的就是肥和水,所以底肥一定要足。最后盖上超级大膜,甘蔗需要保温才能发芽。等到甘蔗长出芽来的时候,还是需要人工来把芽从薄膜里挑出来,让它们再自由畅快地生长,之后要等待八个月甘蔗才会收成。
上过这节课的孩子,在冬天吃到甘蔗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观察甘蔗茎的结构。他们第一次发现在甘蔗的结节处都有一个三角形的小芽,而这个芽就是甘蔗“躺”着种的原因,这个芽会慢慢生长,变成高大挺拔的甘蔗。
甘蔗放在地里的时候,有芽的部分是要朝向两侧的,朝上或朝下都不好长。用于制作红糖的糖蔗不怕阳光照晒,一般都被种到每垄土的两端,用于直接吃的果蔗怕阳光照晒就被放置在中间。这是多么深刻的光合作用的科学课啊,光照多,自然糖分多,甘蔗中水分少,咬着肯定太甜又伤牙齿。光照少的甘蔗,水分多糖分少,吃着口感好!这又是教室里无法教的知识。
龙“窑”熬糖
在此后的几个月里,每隔一段时间鸿铭就会带同学们来到农田记录甘蔗生长的过程。
5月份,母亲节到了,甘蔗才一点点儿高,鸿铭同学也就没有办法给她母亲献上甘蔗了。到暑假,甘蔗加速了生长,甘蔗田里还会有很多小动物,不小心甘蔗叶子上还会长出铁锈一样的东西,这是一种病虫害,就这样,他们知道的越来越多,日子也在等待中,转眼到了冬天——制作红糖的时间到了。
马屿这里古法红糖的原料是糖蔗,先将收割下来的甘蔗经过切碎碾压,压出来的汁液先去除泥土、纤维等杂质,接着要熬煮3.5小时左右,不断搅拌让水分慢慢地蒸发掉,使糖的浓度逐渐增高,再把高浓度的糖浆倒在一个巨大的木板框里,快速搅动,并冷却,就成了红糖。空气温度越低得到的红糖品质越好,这也是为什么选择冬至附近做红糖的原因了。
走进红糖作坊,只见11口锅,灶台下方是联通的,而且从大到小依次排列,最前端的锅直径约2米左右,只有它的底下烧着大火,其它10口锅下面没有火,孩子们很惊讶,为什么其它10口锅下面不烧火呢?
孩子们围着灶台转了一圈又一圈,百思不得其解。渐渐地,大家用量角器测量发现,这个灶台原来不是水平的,而是倾斜的,灶台与水平线的夹角约20度左右,他们脑子里想到了科学书上写着——“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孩子们猜想:在第一口锅的灶台位置烧火,热量就会依次通过热对流传递到每一口锅,距离第一口锅越远自然温度越低。这样后面的锅应该是利用传递来的热量,将甘蔗汁继续加热,随着甘蔗汁的水份越来越少,也变得越来越粘稠,后面的锅温度稍低就不会把糖浆烧焦。那么这个猜想是否正确呢?大家讨论起如何验证的方法,因为这次没有带仪器,所以这个谜团,只能下次来解决了。
我脑子里突然想到了“知行合一”。
最伟大的科学思想,原来就在民间。烧一次火,就能满足11口锅所需要的热量,这种巧妙的设计不知道是哪位奇人想出来的。这不就是温州古代“瓯窑”的设计原理吗?瓯窑是中国古代瓷窑的一种,在今浙江省温州一带的瓯江两岸,因瓯江而得名,故名瓯窑。窑体结构多依山坡或土堆倾斜建造成一长隧道形窑炉,约与地平线夹角约10°~20°,这种窑民间称为“龙窑”。
有了这个发现,我马上从电脑里翻出龙窑的图片,跟孩子们分享,大家都觉得神奇,几个孩子看着长长的灶台和烟囱,嘀咕着:“真的像一条龙啊!”
因为考虑安全,孩子们不能亲自在这个加工场地体验。
我决定用电磁炉让他们体验下。
我们在农田里搭上帐篷,从车上搬来发电机和小电磁炉,还有榨汁机。
第一次实验,没想到甘蔗在榨汁机里只能榨成粉末,出不了汁。就往里边加水,可水刚倒进榨汁机里又立马被甘蔗末给吸收了。
第二次实验时,把甘蔗末倒进了最细的棉过滤网里,戴上一次性手套反复挤、按、压……甘蔗汁越积越多了。
到了熬糖的时候,大家一边认真地搅拌着甘蔗水,一边仔细观察汁水蒸发的变化。它的颜色慢慢地加深,大家沉醉在一股浓浓的糖香味儿里。忽然,甜甜的糖味儿被一股难闻的焦味取代。啊!不好啦!一不留神甘蔗汁居然蒸发得一滴不剩,锅也烧焦了,这锅红糖以失败告终。大家终于明白,为什么加工厂需要十一口锅依次进行加热的原因了。
面对着一锅焦糖,大家互相鼓励:失败乃成功之母,绝对不会放弃。经过N次实验后,终于提炼到了黏黏的牛皮糖,鸿铭和他的伙伴们开心地笑了。
但是,传说中的砂糖怎么没法制取到呢?
再次实地科考,发现了另外一个谜团:工厂在红糖加工中会添加石灰,据说不添加石灰是无法得到“沙化”的红糖,只能得到牛皮糖,莫非我们的实验是因为缺了添加石灰吗?
研究,还在继续中……
END
来源 | 《河北教育》综合版2020年3期
@x
河北教育
教育工作者的知心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