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国培”征文活动优秀作品展示

河北教育
2020-12-29 14:00:48 文/冉悦心 图/田怡宁
2020年是“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全面启动十周年。到2019年,河北省已累计培训教师103.38万人次。十年来,“国培计划”在河北省产生了大量的具有特色的教师培训案例和经验,为构建中国特色教师培训体系贡献了燕赵智慧。
国培十年,是节点也是起点,是回忆也是反思,是总结也是期许。
为配合教育部“国培十周年”相关纪念活动,记录我省国培十年来取得的突出成就,真实反映参训学员在教育教学、专业成长等方面的可喜变化,河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与《河北教育》编辑部发起了“我和我的国培”征文活动。现将部分优秀作品在此刊发,愿这些美好激励广大教师前行。
国培路上幸福的我
怀来县双语学校 白金华
可以说,我是一名资深的国培参训教师。从国培计划(2011)——中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项目,到2012年的河北省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培训;从国培计划(2013)——骨干教师高端研修项目,到2014年、2018年河北省乡村中小学教师研修项目,我都是幸运的参与者。令人骄傲的是,每次培训我都保持着“优秀学员”的荣誉,录制的“国培,我想对你说……”微视频展播还获得了优秀奖。国培路上一路走来,我的角色也在不断变化:普通的参训教师、研修组长、班长、国培计划培训的组织者。
10年逝去,我虽然没有成为“名师”,但是,我努力行走在学做“明师”的路上。于我而言,国培是一场盛大的浸润式研修,如果说上半场我用来学习沉淀,那下半场我就用来成长修行。
一路走来,与优秀的人同行,与名师对话,与同仁一起进步,留下了国培研修路上难以忘却的记忆。
历次培训,最触及内心的还是“国培计划(2018)”—河北省乡村中小学教师工作坊研修项目线下活动。开班第一天,是潘晓林老师的师德修养课“今天,我们怎么做教师”。
她问我们“师德究竟是什么?”。
是啊,师德究竟是什么呢?我们时时处处都在提师德师风,因为“德”乃教育之魂。世上的两个职业与“德”紧密联系,一为“医德”,一为“师德”,前者治病救人,后者教书育人,都是最为神圣的职业。可师德究竟谓何?还真没深入想过。有时候感觉它是一种精神,有时候感觉它是一条红线。在研讨活动的时候,潘老师说:
师德不是冰冷的制度,是我们活生生的日子;
师德不仅是为了学生,是为教师自己有尊严健康地活着;
师德不是一时的感动,是长久的植根与唤醒。
这该是最接地气的“师德”解读吧。这样的解读中有“人”,有我们自己的苦乐甘甜,有我们自己对教育寄予的美好期盼……
从教23年,曾经为了守护生病的学生,我夜不能寐;为了备战集体比赛,我带病坚守在学生身边;为了促进学生和同事的点滴进步,加班加点成为我的常态。最严重的一次是在连续听新教师讲课30多节后,我的腰椎突出而罢工了。我也纠结过,夜深人静时我会问自己:如此执着值得吗?你的付出有人懂吗?而听潘老师课的那一天,我恍然,执教生涯的每一天我过的是自己的日子,孩子们用最纯真的岁月陪我慢慢变老,我还有什么可纠结的呢?于是我思考的问题也一下子简单起来——明天,我该怎么做老师?我的老师和学生需要什么?我能给他们什么?
培训活动结束后,带着满满的收获,我开启了新的工作:整理一二年级6个班学困生的成绩,查找孩子们的问题在哪里?我们老师的问题在哪里?反思我的教务管理,我的问题在哪里?几天的时间里,我和孩子们、老师们、家长们尽情聊着每个孩子、每个分数和分数背后的故事,深深感受到日子如此美好,工作如此充实!
我是幸福的,于千万人之中,遇见所遇见的人——国培路上的许许多多的同行者;于千万年之中,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国培有我。
短暂的20天的学习培训,带给我的是教育灵魂的触动。使我在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道路上,又有了更新、更高的目标,使我成长的步子走得更快,走得更好!
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