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吧你!某学校的德育秘密

河北教育
2021-8-09 22:09:07 文/邵思琪 图/邓宇
一排排黑色的种植箱静静地躺在那儿,湿润的深色土壤(土和基质的混合物)中,不同品种的蔬菜、水果、草药等植物秧苗正欣然生长着。草莓箱里,叶蔓掩映间粉红色的小草莓害羞地向外窥探着。种植箱区的尽头和旁侧是一排排剖开的白色的培植管,不同的芽苗从培植管内的基质中伸出小腰身来,在微风中自信地晃头晃脑。这是沙河市第九中学一栋楼房的房顶,该校八年级的农学实践活动平台,绿色的地垫和一排排的绿枝碧叶让这块半空之地显得那么赏心悦目。
位于山林环抱中的沙河九中在绿色资源方面享有近水楼台之优势,学校也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校园内处处绿意盎然,而其学校文化、德育工作也因了“绿”的渗透和浸染而朴实、自然、温润。
01
实践体验
劳动课在沙河九中综合实践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分为农学劳动、家政劳动、手工制作三部分,再细分下去,有常态化的项目,也有针对某些问题的专题项目。
七年级的农田种植、八年级的无土栽培属于常态化的劳动项目,各班都有自己的“责任田”或者分管的培育、种植容器,如种植箱、培植管、培芽盘、菌“房”等。七年级时,学生主要在“责任田”中劳作,学习农作物的种植、管护。到了八年级,劳动体验中多了科技含量,无土栽培、基质栽培成为主要项目。看着种子在营养液中发芽、成长,看着蔬菜、水果秧苗在基质中由幼小长到强壮、成熟,结出果实,成就感油然而生。
农学劳动对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品质、责任感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而同时,对生命成长的细致观察、悉心照料,也让他们在潜移默化间接受了节俭教育、生命教育、爱的教育。自己亲自种下玉米种子,一连几个月辛苦除草、浇水、打理,最后终于收获了几穗玉米,“粒粒皆辛苦”自然深植于心了。自己负责的幼苗濒临死亡,自己想尽力法予以救治,幼苗终于起死回生,对于爱的理解自会更深一层。
在实践中体验,通过体验明白道理,这是沙河九中德育的一大原则。
沙河九中学生家长大都外出打工,学生与其父母聚少离多,很多父母与孩子缺乏交流。因疫情居家学习期间,为了借机锻炼学生的自理能力和家庭责任感,沙河九中组织了“爱上厨房”活动,让学生在周末时学做一道菜,做好后请父母评价,觉得某道菜做得好,或者独具匠心,便拍下来在班级网络交流平台分享一下。活动很简单,却很受欢迎。学生不仅真正学会了一些本事,也借机与父母改善了亲子关系。
02
培养习惯
从小学跨入初中,行为习惯养成是学校德育工作一大重点,特别是沙河九中这样的寄宿制学校,学生基本来自农村,家庭教育相对薄弱。
“小学六年级的孩子,过了暑假一跃成为初中生,其不良行为习惯不可能在短期内蜕变,只能一点一点纠正……”于英兰老师深有体会。
于老师带初一某班时,班里有两个小男孩个人卫生习惯较差,桌面也很脏乱,但他们自己意识不到这是坏习惯。于是,于老师就想方设法提醒他们。比如让班里学生在纸条上写出对周围的人个人卫生及桌面整理状况的感受,以此来提醒那些“无意识”者。平时,于老师注意督促那些“无意识”者,周末回家前,也要特意嘱咐来接孩子的家长。
养成好习惯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对教师、学生的耐心、恒心都是一个考验。
“我们通常一周只做一项要求,比如‘课间时为下一节课准备好文具、书’,这一周过后,对这项要求的督促、检查、评比依然在持续。快一学期了,学生才基本养成这个习惯。其他的习惯也是一样,没有什么特别好的办法,只能是勤督促、勤纠正,出现反弹后再‘敲打敲打’……”于英兰老师说。
刘利果老师班里曾有个女孩说话爱带脏字,她自己意识不到。刘老师与她交流,约定逐渐递减,比如由一天说10次先减到5次。开始时,光靠个人自律是办不到的,刘老师发动全班学生来监督这名女生,自己也坚持每天与她交谈一次,强化她的净口意识。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矫治,这名女生的语言习惯有了明显好转。
不少农村学生卫生习惯差,为了强化他们的自洁意识,于英兰老师想了不少招儿,比如每周搞一次趣味抽查,事先不告诉查什么,也不告诉抽查形式。很可能,某一天某一个课间,突然宣布抽查牙齿清洁情况。随机找一个女生当检查员来抽查男生,这个女生站在被抽查者前面,“请微笑露出8颗牙齿。”这种检查利用了初中生很在意异性目光的心理,效果非常好。
03
唤醒心灵
“唤醒”是教育的本质。
唤醒无处不在。
赵燕兴老师教语文,他的语文课同时也是思想教育课。比如,讲《散步》,他会借课文内容提醒学生:不要过多地抱怨、责怪父母,要反思自己是不是理解父母,想想他们的唠叨背后有什么期盼。父母上有老要养,下有小要育,担子很重。
刘利果老师曾中途接手过九年级一个班,这个班心比较散,凝聚力不强。为了增进师生、学生间彼此了解,刘老师组织了一次近途秋游,除了学生,还有20多位有时间的家长志愿者参加。路上,刘老师组织大家搞了一次两人结组的“导盲”活动——两人自由结组,其中一人扮盲人,同伴负责导盲。去的路上,“盲”学生都反映害怕,不敢迈步,尽管导盲的伙伴是他们信任的人。回来的路上,结组方式改为随机划分,但学生已经没那么害怕了。因为,他们的心已经近了,他们对于信任的理解也深了。他们懂得了在一个集体中要互相信任,互相扶持。
唤醒是心灵碰撞心灵,是以心换心。用心付出,爱如温玉,这是沙河九中老师们的共识。
小崔(化名)曾是闻名全校的一名学生,来自于重组家庭,性格孤僻。刚入学,军训后班主任张世钊去查宿舍,发现小崔睡觉不脱鞋、衣服,直接拉被子盖身上。问他也不吭声,旁边同学说他小学时就这样,不跟别人说话。次日早上张老师又去宿舍,见小崔把所有东西都打了包,怕丢。张老师让他把他的东西都写了名字,保证不会丢,他才解开了包。在军训期间,张老师发现小崔不知道接水、喝水,左右手不分,从不与别人交流……于是,张老师用了最笨的“点头yes摇头no”的方式与小崔艰难地开聊,“是不是觉得陌生”“觉得学校环境好不好”“是不是不喜欢在这上学”……小崔只需点头或摇头,就这样终于“启动”了交流。晚上张老师又与小崔在办公室交流,终于听到他说出了第一句话——只有两个字:“老师”。经过交流及侧面了解,张老师知道了小崔的怪异源于小学三年级时亲生父母的冲突,他受到了惊吓。从那以后,张老师就更多地关注小崔,并且请校领导和其他老师们也多关注他,多与他打招呼、寒暄。慢慢地,小崔的话多起来了,与同学们的交流多了,也知道帮助别人了。因为张老师最初提醒小崔最多的就是注意多喝水,小崔就把“多喝水”当成了大事儿。到初二时,他会主动到教师办公室给老师们送水,学校的老师们几乎都享受过他的这一服务。元旦晚会时,一位校领导特意请小崔上台说两句祝福的话,小崔欣然上台,说完几句祝词后,末尾又加上一句“多喝水”。毕业时,孩子妈妈来学校,流着泪对张老师说,原来只想着孩子能撑一年就不错了,没敢想他能毕业。如今,小崔在各地打工,遇到节日或是换了工作地,他会给张老师、校长等人发短信,末尾都是“多喝水”。
在沙河九中完成初中学业是小崔的幸运,在这里,所有的人都关爱着他,打饭的师傅都知道他脑子不灵光,饭卡余额特别多(小崔不知道自己需要多少,充得多)。但整个学校里,没人歧视他、欺负他,小崔是在爱和尊重的氛围中度过这3年的。而这些爱和尊重也唤醒了他的感知,他懂得了要去接纳别人、关心别人。
沙河九中团委书记闫军朝当了十七八年班主任,早年时,说出一个学生,他能立刻背出学生家长的电话号码,家长打电话不用报名,他就知道是谁。学生都很信任他,被问到家长电话号码时脱口而出的常常是闫老师的电话号码。“班主任不光是管理者,他还是班级的一员,要让学生信服,不光要有威严,更重要的是要有威信。”闫老师如此解读班主任。苦口婆心就是他最常用的教育工具。值日学生擦黑板没擦干净,下节课的老师不满意,上课情绪受影响。闫老师与学生谈:“咱搞卫生只是单纯为了完成值日任务吗?”类似的事,一次不行,就再说一次。唠叨也有春风化雨之效,说多了,学生就会受影响。
有个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偷用了几个同学的饭卡在校内消费(有些同学怕丢饭卡,不用时交由老师保管),被发现后这名学生非常害怕家长知道。闫老师与这名学生深入交流,晓以利害。知道这名学生自己没钱偿还,闫老师便自己掏钱给他补上,暂时不告诉家长。这名学生深感悔恨,再也没有犯类似错误,也没有因此被歧视。很久之后,得知此事的家长特意送来锦旗表示感谢。“这些事情对老师来说很平常,不过是点滴之举,但对学生的影响可能就很深。”闫军朝说。
04
相遇幸福
这绿意袭人的校园里,和谐温馨,幸福感满满。
学生在自己的教育、陪伴下成长,对自己无限信任、依恋,走出校门后在重要时刻(工作、结婚、生子等)还会想起老师,请老师参谋、出主意,这些都让沙河九中的老师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在校时,“老师,你说说我爸吧,他打我了。”
要结婚了,“老师你一定来参加我的婚礼,见证我一生中重要的时刻。”
重回母校,见到老班,“老班,你还记得我吗?我学兽医了,在宠物医院工作,正想去进修……现在爱说话了,想想以前真是太low了……来,老班,拥抱下吧。”
“看到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我们也很开心。这也是个相互成全的过程,我们见证彼此的成长……”聊起自己的学生,沙河九中的老师们有说不完的话,个个神采飞扬。
本刊记者:曹振坡
文章来源 | 《河北教育》德育版 7-8期
-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