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版《河北教育》| 别给家长焦虑再添火

河北教育
2021-8-09 22:08:21 文/米晓燕 图/池雨婷
我有位“徒弟”(其实我从没把自己当师父,大家一起切磋交流而已)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大意是“受蒙蔽的家长啊,应试教育才是你孩子的真正出路”。大概是她班上有家长抱怨孩子的压力太大,太苦太累,希望学校也搞搞“素质教育”……于是我这位徒弟就被激怒了,洋洋洒洒地提醒家长要直面现实。
从这篇文章,我读出了:普通家庭没有钱,负担不起国际学校费用,不能送孩子出国,就只能接受目前的这种教育。如果不愿意承受应试教育带来的高压,就考不上大学。
但就算是考上了大学,在这样的教育“高压锅”中“蒸煮”出来的孩子又怎么去和从小在“素质教育”熏陶下长大的孩子竞争?
如果我是一位焦虑的家长,这篇文章会让我更加焦虑,更沮丧,甚至愤怒。就算是被“重锤”打醒,也是怀着“仇恨”去催逼孩子努力学。
教师的写作产生这样一个效果,是我们希望的吗?
我特别想叮嘱我这位徒弟的是:一位成熟的教师,在任何时候,都要把开解和舒缓家长的焦虑作为义之担当。
家长,并不是越焦虑就越能够配合我们工作。我是经历了漫长的教育生涯之后才慢慢意识到这样做的坏处的。当有一天,我突然发现我能感受每一位家长的不容易和无可奈何的时候,我才觉得我开始成为一名真正的教师了。
压力有时候是能够产生动力的,但是,最高贵的创造力、最不竭的动力,一定来自于舒展的心灵、放松的情绪、自由的灵魂。好老师,能够让自己处于舒展自由的状态,也能够让学生和家长处于这种状态中。学生和家长,是需要我们引领的。
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来,就相当于把他们家的无价之宝抵押给了我们。他们心怀希望,惴惴不安。我们须体会这种心情。
我们与家长交流时要不断提醒自己:不能发泄情绪,而要以帮助家长为目的,多一些理解、抚慰、引领。对教育,我们应该比家长专业。在家长迷惘的时候,我们要能够提供思想上和精神上的帮助。
比如我的这位徒弟,面对家长的抱怨,可以如此与之辨析:
第一,“应试教育”和“考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我们高度重视学生的考试和分数,这是为学生的前途负责。
第二,我们在素质教育方面也做了很多努力。(举出详实的案例让家长看了放心。)
第三,无论接受哪种教育,都是“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吃苦,是成长的必修课。吃不吃苦,并不是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根本差别。
令我欣慰的是,我提出批评之后,我的这位徒弟很快意识到了自己的失误,诚恳地表达了歉意。
我年轻的时候,也犯过很多的错误,甚至和家长打过架。现在的些许领悟和经验,都是“血的代价”换来的。如果能够给年轻人一些帮助,“血”也就没有白流。
最后还想说一句,作为教师,学生和家长是我们最重要的社会关系。家校是一个共生的生态系统。疏散和缓解学生家长的焦虑,不仅是帮助家长和学生,也是在帮助我们自己。
(作者:清华大学附属中学)
文章来源 | 《河北教育》德育版7-8期 卷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