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师学子连续7年到青海支教 关爱留守儿童

海南师范大学
2021-8-28 16:49:18 文/朱俊杰 图/陈梦
7月31日,海南师范大学青年马克思主义研究协会实践团奔赴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县金源乡下科巴村开展“关爱留守儿童,筑梦科巴学子”志愿服务。本次支教是对科巴定点帮扶的第七年,为期一个月,为科巴村一年级至高三共110名学生进行补习。2015年寒假开始至今,先后有300多位志愿者参加,共计支教时长300天左右,累计提供义务辅导学时60000多小时,教授藏族中小学生总量达到8000生次以上。在志愿团队持续的坚持下,自2015年之前已经连续6年没有人考上过大学的科巴村,从2018年开始有了考上大学的学生。四年多来,有近四十名科巴学子走出大山考上大学。
再临青海,科巴乡韵陌生又熟悉
同样的路程,今年却有了不同的景色。面对连绵的高山,往年需要绕路而行的志愿者团队,今年已经可以走新修的盘山路。沿盘山路而上,来到熟悉的科巴村。没有变化的是一样的乡村小巷,变化的是村民们对于志愿者们的态度。七年的时间,村民们开始理解志愿者团队的亲情、热情和激情,夹道相迎。
傍晚志愿者团队抵达科巴村,
村民们为志愿者送上哈达,表示祝福
来到支教的大本营,处处能够体现出志愿者的支教获得了乡民们的支持和赞助。原来露天的教学平台已经修建了屋顶;简陋的教学场地放置了数件教学用具;村民自发前来帮忙安顿好志愿者的住宿环境和教学环境。开学报到那天,不需要呼吁和邀请,已经有百余名学生排队等候在此。录入学生档案的过程当中,发现许多陌生的面孔,都是慕名而来参加支教。进行入学摸底考试的时候,每个班级的平均分数线较前些年有了很多提高,学生的基础学习素质和素养有了很大提高。最重要的是学习态度有很大改观,能够将精力用到上课中来。此次再来科巴,熟悉而又陌生。志愿者团队不仅仅是改变科巴的教育先行者,更是深得科巴民心的教育奉献者。
寓教于乐,课堂教学生动又活泼
经过紧张忙碌的筹备,志愿者们为学生们准备了丰富多彩的课程。除了语数英等必学课程之外,志愿者们还额外准备了健康课,魔方课等兴趣课。实际上,不少志愿者每周所承担的课程已超过三十节,但志愿者们仍然在百忙之中挤出时间准备新的课程。
志愿者们认为,不应只重视学生对知识点的学习和理解,还应该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在上课过程中,志愿者们的教学设备较为简陋,只有一块小小的黑板和几根粉笔,但他们仍然以百倍的激情,用心为学生们带去知识和欢乐。在志愿者们积极情绪的感染之下,学生们在课堂之上也十分踊跃。每一间教室时不时传来欢声笑语,志愿者们和学生们一同在快乐中学习新知识。
志愿者老师在敞亮的教室里上课,同学们在认真听讲
每当下课时,不少学生们总是意犹未尽,纷纷询问志愿者们什么时候再来上课。这是学生们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对志愿者们的教学做出了肯定。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课堂实践,志愿者们不断地调整教学节奏,教学计划以及教学方法等,互相交流如何让知识更简单易懂,让课堂更加富有吸引力。
欢声笑语,课余活动丰富又精彩
志愿者们了解到,科巴的孩子们大多数都在村里或乡里上学,所接受的文娱教育十分有限,精神层面相对匮乏。由此,支教团队特安排每天早上第二节课下课延长休息时间,并以此作为孩子们的大课间,所有年级的学生在庭院里集合,在老师的带领下跳操,跳操的内容分别为充满青春气息的《向快乐出发》和《少年》。
在大课间,志愿者老师热情的带领同学们跳舞,
彰显青春风采
在第一周里,孩子们还因为对老师的不熟悉而感到害羞,跳舞时比较拘谨。在第二周,孩子们就已经积极的参与到了舞蹈中,随着舞曲一起跳动。孩子们敏捷的身躯和灵活的舞步,时刻彰显着青春与活力的气息。
除了课堂上的学习,志愿者们还会在课下与孩子们一起交流玩耍,志愿者与孩子们的关系也愈发亲密温暖。孩子们在课下会主动地拉起志愿者的手,让志愿者陪他们一起玩。志愿者也会耐心地陪孩子们嬉戏,教孩子们一些新游戏。志愿者与孩子们亦师亦友的关系拉近了两者之间的距离,而志愿者在课余对孩子们的关心与爱也成为了两者之间的纽带。孩子们主动与志愿者分享自己的零食,把志愿者当成了自己的朋友,在爱与快乐中健康成长。
志愿者在课余,与孩子们交流玩耍
往期精彩回顾:
海师今年21个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HNNU-
来源|中国青年网
通讯员|李震邦 胡哲浩 陈萌
排版|林景彧
责编|曾丽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