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理工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简介

贵州理工学院
2020-8-22 11:04:21 文/邱萍 图/洪智宏
土木工程学院简介
土木工程学院以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需求为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基本理论扎实,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系统掌握土木工程学科、水利水电工程学科、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特色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土木工程师、水利工程师的勘测、设计、施工与管理基本能力,能够在勘测、设计、施工、管理、监理及咨询等部门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适应贵州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学院长期坚持不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已初步建立起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良好、充满活力和发展后劲的教学科研人才队伍。土木工程学院现有教职工53人,其中高级职称29人,高级职称人员比例为55%。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43人,博士18人(含在读2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比例超过80%。
学院现有土木工程、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水利水电工程3个专业,普通本科全日制在校学生824名。
学院实验中心拥有力学实验室、建材实验室、水力学实验室、岩土工程实验室、桥隧实验室、工程结构实验室、工程虚拟仿真实验室、水利水电实验室共8个实验室,其中结构实验室依托于贵州省结构工程重点实验室进行建设。实验室总建筑面积达4800余平方米,拥有各类实验设备近1200多万,为学院在教学、科研、对外服务等方面取得发展打下基础。
随着贵州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战略,土木工程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贵州理工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将适应时代发展,积极进行自身调整与革新,为我省乃至全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更多更好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
土木工程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从事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设计、研究、施工、管理、投资、开发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的毕业生应掌握建筑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现代化的施工技术,充分接受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实验仪器操作和现场实习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从事建筑工程的规划、设计、研究、施工、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主要课程:本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除公共必修课外有:建筑制图、测量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建筑材料、土力学及基础工程、混凝土及砌体结构、钢结构、房屋建筑学、建筑施工与管理、多层及高层建筑结构、大跨结构、结构抗震、深基础及山区地基等。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建筑系统所属单位、建筑设计部门、施工工程局、市政工程局、房屋开发公司,以及各单位基本建设部门工作。
学制学位
学 制:4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具备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掌握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的相关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能胜任道路、桥梁、隧道等工程的设计、施工与管理,具有较好基础理论、宽厚专业知识和良好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本专业的毕业生应掌握工程力学、岩土力学的基本理论,掌握道路工程规划与选型、建筑材料、结构分析、地基处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有关工程测量、施工方面的基本技术,具有进行交通土建工程设计、试验、施工、管理和研究的初步能力。
主要课程:本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除公共必修课外有:工程制图、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土力学、土木建筑材料、工程测量、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桥涵水文、桥梁工程、、道路勘测设计、路基路面工程、隧道工程、施工组织与概预算、公路养护与管理、桥梁与隧道结构试验等。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设计、监理、施工、造价、咨询等行业、部门的技术和管理工作。
学制学位
学 制:4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能满足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水利水电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管理等方面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毕业生应掌握制图、运算、实验、检测、测绘、计算机应用等基本技能,受到工程设计方法和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训练;具备必要的水工建筑物设计、施工、勘测、规划等专业知识;具有工程经济观点,学生毕业后能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能从事水利水电工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等工作以及与工程相关的其他领域的工作,如:环境影响评价、水土保持、农业综合开发、科学研究等工作。
主要课程:本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除公共必修课外有:工程制图、测量学、理论力学、结构力学、水力学、土力学、工程地质、工程测量、工程水文学、水工钢结构、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水工建筑物,水电站建筑物,水利工程施工等。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可在水利部门、事业单位从事环境评价、水土保持、水资源开发利用等的科学研究和技术管理;在水利及电力设计院从事水利水电工程勘测、规划和设计;在水利水电建设工地从事技术研究与管理、质量控制等技术工作。
学制学位
学 制:4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排 版:朱少然
校 对:姚 楠
审 核:李 朋
制 作:校党委宣传部记者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