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杰出画家,大师刘海粟作品鉴赏

广西南宁卓彩画室
2020-3-06 17:38:24 文/吴天翊 图/吴雨彤
刘海粟(1896-1994)
名槃,字季芳,号海翁。汉族,江苏常州人。现代杰出画家、美术教育家。1912年与乌始光、张聿光等创办上海图画美术院,后改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14年秋始任副校长,1919年7月始任校长。
1952年院系调整后任华东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南京艺术学院院长。早年习油画,苍古沉雄。兼作国画,线条有钢筋铁骨之力。后潜心于泼墨法,笔飞墨舞,气魄过人。晚年运用泼彩法,色彩绚丽,气格雄浑。历任南京艺术学院名誉院长、教授,上海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授予“杰出成就奖”。意大利欧洲学院授予“欧洲棕榈金奖”。
《北京前门》
这是刘海粟的一幅早期的成功之作,他用明亮的淡黄色调、凝练的线条,并掌握大块面的体积感,把沐浴在冬日阳光下的北京前门,表现得非常雄伟,巍巍的城楼下面是人群、摊贩,远处的车站,加上驼铃叮当,市声喧闹。
以及浓烈的色彩,绘声绘色,不仅可以使人闻到北国晴空下浓厚的乡土气息,也把前门衬托得在单纯中更显出他的庄重和坚实之美来。这幅作品也成功地把梵高的影响,完全融化在民族风格的探求之中;前门的东方古典建筑的样式和色彩,也有助于作者去达到这方面的目的。
刘海粟在1958年至1963年期间,患中风症两次被迫搁笔,使得这一时期他创作的作品甚少,而此次东方国际拍卖的“金融与收藏”拍卖会上即将拍卖的《时代印象》则创作于1960年,正是他第一次病愈后的精心力作。 从画面上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将西方绘画艺术语言表达得淋漓尽致,景物描写表现了深度的透视感,景物层次分明,立体感强,油画的色彩感、质地感、空间感、景物比例、细节描写等绘画艺术特征也被画家和谐地统一起来,如作者对现代物流设施,各种起重机、门吊机、铁路专用线及货场中的其他装卸设施、劳动的工人的精心刻画。画面中丰富的色彩和轻松细腻的笔调,不难看出画家已将西方艺术流派的语言融会贯通,并自然和谐地带入了中国上世纪60年代经济起飞的深刻印象之中。
《崂顶散绮》
此幅刘海粟《崂顶散绮》原为收藏家丁惠康所藏。丁惠康(1904-1979)江苏无锡人,曾在上海医学界享有盛誉。父亲丁福保为名医、学者、著名收藏家。自幼受父亲熏陶,一心攻读医学。 丁惠康与刘海粟,朱复戡三人是极好的朋友,交往密切。丁刘二人曾在上海“孤岛”时期发起过多次文化救亡运动。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他们一起促成海上众多藏家借出珍藏开办“中国历代书画展”为上海医师公会募集救济款。 根据丁氏後人回忆,也就是在1939年,丁惠康作为受邀嘉宾出席了刘海粟画展,并当场购买了多幅刘海粟先生的作品,作为对老友卖画救困义举的支持。此幅即为其中之一。由此可见,这件作品见证了刘丁二人珍贵的友情,更见证了民族危难时他们共同爱国救困的义举,有著不寻常的意义。 刘海粟先生的这幅《崂顶散绮》,正签有:“海粟,LiuHasiSu”字样,背签有:“劳顶散绮,二十五年七月二十八日於劳山”字样。也就是说这幅作品画于1936年,同时根据刘海粟艺术年表可知,1936年7月刘海粟在崂山写生,後下山至青岛。1936年8月8日刘海粟画展在青岛太平路博物馆筹备处开幕,当时青岛《时报》予以专题报道。同年8月23日由山东艺术学会主办的刘海粟近作展览会在济南青年会二楼开幕。次日《山东日报》为此出了特刊。《崂顶散绮》应该先後参加了这两次展出。
部分油画作品鉴赏
欧洲时期
1929年2月,在蔡元培的帮助下,他以驻欧特约著作员的身份,到欧洲考察美术。这是他在人生道路上的一大转捩点。在历时两年半的时间里,刘海粟游历了意大利、德国、比利时、瑞士等国的名胜古迹,观赏了希腊罗马文艺复兴以后的杰作。旅欧期间刘海粟在卢浮宫临摹塞尚、德拉克洛瓦、伦勃朗等名画,作油画风景、景物、人物写生近三百幅作品,1929、1930年两次入选法国秋季沙龙。这对西方艺术家来说也是很高的门槛。而且他第一次入选秋季沙龙的作品《北京前门》,是他27岁时在国内画的。他仅仅凭借对西方油画间接的资料了解,就能如此到位地把握到其技巧和神韵,殊为难得。
1931年3月,应德国佛兰克府大学中国学院的邀请演讲中国画学,并举办个人国画展览会。欧游期间,刘海粟曾与毕卡索、马蒂斯等画家交游论艺。巴黎美术学院院长贝纳尔在巴黎克莱蒙画院为他举办了个人画展,展出他在法国、瑞士、比利时、意大利、德国所作的画四十幅,其中《卢森堡之雪》为法国政府购藏于特亦巴尔国家美术馆。1932年10月回国后,刘海粟旅欧作品展览会,先后在上海、南京举行。展览16天,参观者达十万余人。
1933年秋,刘海粟第二次赴欧,他先后在德国普鲁士美术院讲《中国画派之变迁》,在柏林大学东方语言学校讲《何谓气韵》,在汉堡美术院讲《中国画家之思想与生活》、在荷兰阿姆斯特丹讲《中国画之精神要素》、在杜塞尔多克美术院讲《中国画与诗书》等多次演讲,生动而广泛地将我国传统艺术特点向欧洲介绍和宣传。两次旅欧,刘海粟的足迹遍及整个欧洲,获得了空前的声望和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