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香湖畔悦读 NO.17】 《闲云出岫望黄公》

广州城建职业学院
2021-7-29 17:01:54 文/饶天成 图/邹梓涵
栏目主持:阿森
穷尽必生心血画就《富春山居图》
画如其人
人画合一
观其画,如品其人生
跟着《荔香湖畔悦读》
来了解黄公望和富春山居图
阅
内容简介:黄公望跌宕起伏、率意不息的人生传奇,如同《富春山居图》一般,绚烂而内敛,丰富而简约,如啜琼浆,耐人寻味。一段段历史场景穿越时空,在史料文献和现代叙事的碰撞交汇中,淋漓尽致地展现黄公望其人其画,似一片闲云出岫来,定格为又一幅绝美长卷。阅读此书,不仅是与黄公望的隔世对话,也是对《富春山居图》的灵魂解读,更是一场人生的修炼。
01
小编推荐语:这本书生动描述了《富春山居图》的作者黄公望奇异坎坷的一生以及这件旷世佳作的前世今生,其人其事其画尽在文本中得以展现,既有人生察审,更有人生启悟。
作者简介:
汪泉
1968年生于甘肃古浪。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长篇小说《枯湖》《随风而逝》《西徙鸟》等。作品曾获中国小说学会“文华杯”征文二等奖、敦煌文艺奖、黄河文学奖等。
倘若把中国历史看作个人史的话,某时某地的某段历史或可影响这个人一生的命运和性格。
———汪泉
认真读一本书
荐书者语
有一首佚名诗:
从前,
富春江边有个白鹤墩,
白鹤墩边有个庙山坞,
庙山坞里有个小洞天,
小洞天里有个南楼,
南楼里有个仙风道骨的老人,
老人画了《富春山居图》。
对于《富春山居图》,天下文化人几乎无人不知;但对于其作者黄公望,很多人。知之甚少。广东作家汪泉《闲云出岫望黄公》是关于黄公望的一部文学传记。
只是,如此的文学传记,必是基于史实之上,于习惯行云流水一般写作的作家而言,会面临比较艰难的挑战,汪泉亦言,“自2003年《富春山居图》合璧直播以来,吾心中感念良久……却从未敢痴想,有一日拙笔有此福运,能为此人此图涂抹一笔。”
阅读本书之后,笔者觉得,汪泉的“这一笔”,是成功的。他以作家的视角,以严谨的探求精神,在研究大量历史资料的基础上,开启了与遥远时代先贤的对话之旅,虽然这一过程,繁琐而又枯燥,但因其谨慎而细致,便于耐性与功力之中,为我们近距离了解黄公望及其《富春山居图》,提供了一个全面而生动的文本。
黄公望生于 1269 年(南宋咸淳五年);1279 年,南宋灭亡,元朝一统天下。朝代更迭,社会变迁,让一个年幼的孩童自此陷入跌宕起伏、率意不息的命运之中。这是一个孩子的不幸,但又是黄公望之所以成为黄公望的“幸甚至哉”的独有的人生。
黄公望,原名陆坚,因父母双亡,家贫无依,约七八岁时,过继给浙江温州籍黄姓老人,改为此名。汪泉熟读《史记》,以合理的想象,以洗练之文字、文白相夹之叙述,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少有大志的黄公望,也为这部作品确立了语言基调。
黄公望12岁时已“博极群籍,其学无所不通”,但“应神童科不录”。之后,元朝废除科举制度,读书人进入官阶的正面渠道被堵死。但黄公望从未放弃读书,同时对音律、绘画、篆刻、书法、诗词、文章、卜算样样精通。他始终在为或许“虚无”的未来精心地做着一些准备。
后来,黄公望进了官场,但又遭遇“道袍之讽”。在官场失意、人生遭遇坎坷的多重压力之下,黄公望始终秉持一个读书人应有的节操,并最终走上“弃人间事”,“隐居求高”的艺术之旅。
这一漫长的人生转变过程,在汪泉笔下是递进的,又是跨越的,递进,是不得已,官场、世俗、生存、境遇,有形与无形,推着黄公望走;跨越,是源于黄公望对山水的挚爱与痴迷,你看,“他每每背着画囊和酒壶,行走在山水之间,吟唱于江湖之野”,对于筲箕泉,“他爱的是晨光熹微”,对于富春江,“他痴爱晚霞映波”。有时候,“他索性驾着渔舟,泛舟江上,在晚霞中任一叶扁舟随意飘荡,任意东西。至晚霞暗淡,四野暮合,将小舟停泊在江岸的任一处。江风吹拂,渔歌唱晚,山峦隐现,众鸟归巢”。这不正是我们脑海中频频闪现的黄公望么。若非如此,怎么会有在七十岁时,黄公望于二十天内画成《子明卷》的“厚积薄发”?清乾隆十年(1745)冬,《子明卷》被乾隆征入清宫,乾隆将此图视为“无上神品”,定名为《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正如汪泉在书中所评,“他阅尽世道人心,遍览世事艰险,山峰绝立,高不可攀;然而,山下却又一个渔翁,在此险境中垂钓,这便是他的境界。”
黄公望诗云:
一片闲云出岫来,
袈裟不染世间埃。
独怜陶令门前柳,
青眼偏逢惠远开。
《闲云出岫望黄公》是一场与黄公望的对话,更是对《富春山居图》的灵魂解读,写作此书,于作者而言,亦是一场人生察审、启悟、修炼。
END
策划出品:
融媒体中心微信运营团队
文:许锋
排版设计:彭镇森
审核:许锋
欢迎投稿:文字、设计、图片、短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