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艺术究竟有什么用?!

深圳一点美术
2020-12-03 20:26:23 文/孟若熙 图/何雪芬
这个是很深的话题,可以深入到宇宙、大洋、灵魂的最深处。这个是很浅的话题,身边的每个角落、视觉、产品都能看到艺术的影子。艺术,不管你懂与不懂,一直都存在着,艺术,不管你喜不喜欢,一直都影响着。但是,懂艺术的人生,应该是会更有趣一点的吧!
懂艺术的话,生活会好玩很多呀~你看着拉斐尔的《雅典学院》,觉得很美,看着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也觉得很美。可是这明明是两种不同的美呀,要怎么区分呢。你说不出来。即使是站在真际面前,你可能也只是被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受震慑一下,然后拍张照,溜了溜了。你好像看过,又好像没看过。
《雅典学院》
《千里江山图》然后有人告诉你,这是“焦点透视”的美,和“散点透视”的美,焦点透视,是西方古典画派最常用的透视法,画家站在一个固定的角度,严格按照透视法画画;散点透视,则是东方美学的独特创造,中国多山水,画家登高望远,目光流动飘瞥着上下四方,全幅山水的气韵,生动地渲染记录在画轴上。喔,你有点懂了。可是焦点透视里,达芬奇《最后的晚餐》,似乎又有一些不一样呢,你开始资料,了解到这是一种神秘的“雾状透视”,是达芬奇的个人独创。
《最后的晚餐》你手一滑,不小心点开其他页面,讲的是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的“恩恩怨怨”,年轻的米开朗基罗多么傲娇啊,质疑挑战着老前辈达芬奇的权威。可是他又显然有这个资格,你点开他的《创世纪》,点开他的《大卫》,
《创世纪》你被亚当和大卫遒劲的男性躯干震慑,何以大刀阔斧大笔挥洒之间又如此细腻?如果你了解到米开朗基罗的同性恋取向,那这一切都有了解释。你又开始查“同性恋艺术家”,于是,德拉克罗瓦、卡拉瓦乔、贝多芬……艺术背后的故事太多太多,每一个截点都可以延伸出无数线索,顺藤摸瓜地查找下去、了解下去,你会发现很多好玩的事情。然后,再次回到艺术品,甚至是它的印刷品面前,你忽然热泪盈眶。因为你了解了。艺术家不再是一串注解里的名字,而是鲜活的站在你的面前。他的人生、他的挫折、他的努力、他的爱、他的不耻,丰盈了一件作品,也丰盈了看作品的你。艺术从高高在上的圣坛上走下来,来到你身边,和你对视。你可以冷冷地分析它的每一个细部,也可以一腔热血投入在它全幅的激情。你可以把同时代的不同派别的艺术家拉上一个舞台对比,也可以拉开历史的纵贯线,找出毕加索和梵高之前的隐秘联系。你甚至能够打通各个艺术门类,你看懂了哥特式建筑和音乐之间的隐秘联系,听懂了巴赫的平均律里,蕴藏着的数学秘密。艺术的包容性是很高的,它可以包容疯子、杀人犯、以及本没有错的同性恋患者,甚至有时候,会更偏袒他们一些。艺术允许一切可能,一切幻想,道德和法律都束缚不了它,甚至死亡也不能。于是你也变得宽容,变得能够共情、能够理解。在焦虑的后现代社会里,你为自己赢得了一方真空,一份超脱,即使只是暂时的,那页弥足珍贵。艺术也许的确看天赋,但了解艺术是没有门槛的。你不一定要学这个专业,更不一定要成为艺术家,你可以是工人,可以是程序员,可以是金融从业者,艺术愿意被所有人理解。海德格尔有个很著名的概念“诗意地栖居”。了解艺术,就是为了离那种状态近一些。即使身处苟且,心理也有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