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历史备考大热点后期备考建议

山东高考最新信息
2017/5/6
●整理分析错题,明确增分点。从知识、能力、题型三个角度分析错题,发现问题,明确增分点;进行问题解决式学习,根据增分难度顺序推进,提振信心。
●“磨刀不误砍柴工”,处理好整理错题与刷题的关系;少做拿手题,多练提分题;准确定位,根据题目难度合理取舍,确保中低档题的得分。
●应试建议:“考前3分钟”,统揽全局,合理分配时间,优化答题顺序。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奋力拼搏,超越自我!
(一)历史学科备考大热点:
1、宗法制与宗法观念的影响。
2、明清科举的常识。
3、明清儒学的特点。
4、宋代军队改革后战争如何进行的描述。
5、城邦政治的实质、雅典民主制的缺陷。
6、公民法与万民法的区别。
7、英国的光荣孤立的历史因素。
8、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世界历史。
9、鸦片战争前的“大帆船贸易”;鸦片战争后的“银贵钱贱”。
10、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11、辛亥革命的背景。
12、五四运动的最大意义。
13、现代化的两个模式。
14、中共二大背景任务。
15、遵义会议与长征精神。
16、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条件。
17、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异同。
18、明清的租佃制特点。
19、政府对土地兼并的措施。
20、玉米、番薯与农村经济。
21、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22、科学、技术、生产在三次工业革命中的表现。
23、洋务运动的内容。
24、近代铁路发展与影响因素。
25、斯大林时期的经济建设。
26、罗斯福国家干预与现代政府职能的转变。
27、三大改造的目的。
28、国家资本主义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29、60年八字方针对人民公社的调整。
30、上海浦东开发的意义。
31、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
32、美国对全球化的双重作用。
33、汉武帝对教育的改革(教育改革)
34、早期批判思想的共同点(明清文化)
35、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文明展示)
36、启蒙运动的含义(历史概念)
37、新三民主义新的表现(历史概念)
38、《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意义(历史解释)
39、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意义(历史解释)
40、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意义(历史解释)
41、“上海合作组织”(2001年6月)的意义(历史解释)
42、56年苏共20大后中国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反思(阶段特征)
43、美国和德国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贡献(科技进步)
44、十一届三中全会背景内容意义(时政热点)
45、十四年抗战,1931—1937人民抗战表现(时政热点)
46、戊戌变法商鞅变法选修(改革的反思)
47、抗日战争(民族凝聚力)
48、过渡时期阶段特征(社会转型)
49、汉、唐、明阶段特征(文化自信)
50、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特点、摊丁入亩的影响(时政热点)
(二)后期备考建议
做好专题类历史语言的归类记忆,提高学科语言表述的精准度,书写美观,节省时间;
在选择题上下功夫。选择题是文综核心竞争力所在,要善于研究和思考选择题训练的思维能力要求,要熟读题目,敢于在审题上多花时间,善于分析句子的语言结构、重心、主旨和问答项所在,做到每个题目讲的头头是道。
答题顺序选择上,要把41题(12分)与选修题目(15分)进行难易程度和得分能力的比较,先易后难去做题。尤其注意41题,要从自己已有知识点入手,反向设计题目,题目要求明显、明确、明了,尤其是简单,切忌高大上,牵扯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