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手笔!广东又要建新大学!

中学学习交流平台
2021-10-21 16:32:45 文/卢悦 图/郭婧宸
来源:高考直通车综合
广东的高等教育发展,在近几年实现了大跨步。目前,我省全部21个地市已实现了本科、专科院校全覆盖。
谈及高等教育,我们往往将目光聚集在经济水平较高、资源更为丰富的珠三角地区,尤其是广州和深圳两个城市。
不过,位于粤西地区的湛江市,近日也频频有好消息传出。
10月11日,湛江市吴川市发展和改革局发出《关于广东湛江建筑职业学院基础设施配套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前公示》。根据公示,这所新设的建筑类高职院校位于吴川市覃巴镇覃文村草鞋岭,基础设施配套项目总投资为3.5亿元(三通一平、道路硬底化等,详见下表)。另据“湛江TV”官微消息,该校建成后可提供约35000学位。
另据南方+消息,11月14日,廉江市委书记陈恩才率队前往广东文理职业学院开展专题调研,助力学院“升本”。学院院长郝世栋介绍,近年来,学院相关基本办学条件均已达到本科院校设置标准要求。接下来,学院将努力建成综合实力排名居于省内民办院校前列、具有创业就业特色、专本互通融合发展的民办高等职业技术大学。
据了解,新建广东湛江建筑职业学院、支持广东文理职业学院升本,早在今年8月份湛江市公布的《湛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有所布局,目前看来已在不断推进中。
除此,湛江接下来还会有很多高等教育方面的大动作,一起来看吧!
新设湛江卫生中医药职业学院;
加快建设湛江幼儿师范专科学校三期建设项目;
支持将广东文理职业学院建设为本科层次职业院校试点学校;
推动湛江技师学院纳入高等教育序列;
支持吴川市举办一所建筑类高等职业院校;
支持广东海洋大学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实施“三院两平台” 培育计划;
支持广东医科大学高层次人才引进,建成广东医科大学海东校区;
支持岭南师范学院加快硕士学位点建设,建成岭南师范学院湖光校区;
谋划筹建湛江大学;
积极与国内外知名高等院校合作办学,加快培养理工农医类等专业紧缺人才;
支持在湛高校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等等。
此外,《湛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第十四章中对湛江市的教育发展也做了更详细的规划,一起来看看↓↓↓
第十四章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高质量、高水平教育体系,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打造粤西和北部湾地区教育中心。
第一节 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优化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改善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条件,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学质量。
推进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加快公办乡镇中心幼儿园和村级幼儿园建设。加强民办幼儿园监管,积极引导和扶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服务。落实城镇小区配建幼儿园政策,巩固提升“5080”攻坚行动成果。建立健全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完善幼儿园生均拨款、收费、资助等制度,落实公办园财政补助政策和普惠性民办园认定、补助及扶持政策。严格执行幼儿园办园行为督导评估制度,完善清理整治无证幼儿园长效机制。与高校联合培育省级学前教育“新课程”科学保教示范项目,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组织各县(市、区)积极申报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市、区)。
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健全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 发展机制,提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积极创建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优化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加快城镇新建居住区配套标准化学校建设,在老城区配套学位不足的片区统筹新建或改扩建配套学校,高质量办好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充分入学。加大城区公办学校学位供给,鼓励支持公办学位紧缺的县区通过购买民办学校服务等方式,有序增加义务教育学位,解决城镇“大班额”问题。完成“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程,完善义务教育基本办学条件,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提高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教育质量。统筹推进中小学幼儿园集团化办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和受益面,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推进随迁子女入学待遇同城化,完善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入学政策以及随迁子女异地升学考试制度,加强“控辍保学”工作,持 续做好辍学学生的劝返复学工作。“十四五”时期,全市增加中小学学位12.9 万个,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保持在95%以上。
推进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多样化发展。高水平高质量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优化高中阶段学校布局,增加普通高中优质学位供给,建成湛江第一中学新校区。
建设一批人文、科技、 艺术、体育等特色普通高中,构建特色鲜明、丰富多样的普通高中教育发展格局。
提升薄弱普通高中办学水平,改善薄弱普通高中办学条件,向基层边远地区倾斜布局更多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供给。
继续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高考改革方案,做好课程实施规划,科学合理排课编班,开展分类分层教学,加强学生发展指导,有序推进选课走班,提高育人质量。积极应用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平台,加强过程评价,发挥综合素质评价的导向和激励功能,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
到2025年,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8%以上。
推进特殊教育优质融合发展。制定并实施第三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加快推进特殊教育标准化学校和随班就读资源教室建设,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全面提高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普及水平,确保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5%以上。推进特殊教育教学与评价改革,加强特殊教育师资、经费投入,培养特殊教育领域教师,精准帮扶特殊儿童、经济困难学生。完善特殊教育随班就读、送教上门和远程教育机制,促进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全力推进特殊教育融合发展。
第二节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优化职业教育布局结构与专业设置,进一步完善技能人才培养与培训体系,打造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技能人才需求相匹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实现职业教育发展与区域产业发展同步规划、同步推进,进一步改善和提升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及水平,加大优质学位供给,推动建设广东省高水平中等职业学校,加快推进廉江市“四位一体”职教中心、遂溪县职业技术学校新校区建设,推动徐闻县职业高级中学迁建工程;
优化高等职业教育布局结构,新设湛江卫生中医药职业学院,支持湛江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做优做强,支持将广东文理职业学院建设为本科层次职业院校试点学校,推动湛江技师学院纳入高等教育序列,支持吴川市举办一所建筑类高等职业院校。
提升职业教育服务能力。扩大职业学校办学自主权,引导职业学校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加快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建成一批职业教育示范性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
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加大职业院校人才引进力度,推动企业技术人员与学校骨干教师相互兼职。加强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推动职业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不断深入。
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发挥职业院校资源优势,重点建设一批产教融合联盟、产教融合示范技工院校、高水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加大职业培训力度,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第三节 提升高等教育发展水平
落实“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粤东西北高校振兴计划”和“特色高校提升计划”,进一步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布局,加强内涵建设,提升在湛高校教学水平及科研能力,促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加大高校“冲补强”建设力度。落实“省市共建”协议,深化校地合作,推动在湛高校发展壮大。
支持广东海洋大学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实施“三院两平台” 培育计划;
支持广东医科大学高层次人才引进,建成广东医科大学海东校区;
支持岭南师范学院加快硕士学位点建设,建成岭南师范学院湖光校区;
支持湛江科技学院发展,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加快湛江教育基地建设,谋划筹建湛江大学,进一步拓展高等教育发展空间。
增强高校人才和科技创新培育能力。加强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建设,加快高等教育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技能型人才培养。
积极与国内外知名高等院校合作办学,加快培养理工农医类等专业紧缺人才,夯实本科教学基础地位,推进创办研究生院和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支持在湛高校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着力提高与湛江产业集群发展的契合度。
加强高校创新体系建设,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全面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第四节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加强新时代教师发展体系和科研体系建设,强化教师素质建设,深化教师管理制度改革,振兴教师教育,促进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
强化教师素质建设。创新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增强教师思想素质和道德修养,提升师德师风水平,完善考核、监督、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建立健全教师师德承诺制度,创新师德宣传模式,将师德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建立健全把骨干教师培养成党员,把党员教师培养成教学、科研、管理骨干的“双培养”机制。实施新一轮“强师工程”,深入推进中小学“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建成50所以上市级教师发展示范基地校,建立150个以上市级名师工作室、20个以上名校长工作室、50个以上名班主任工作室。
实施职业院校名师工程,建设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和技能名师工作室,打造一批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
推进创新型专业化校长队伍建设,分层分级分类培训校长教师。
补齐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短板,支持学区化、集团化办学的教师交流制度建设。
深化教师管理制度改革。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 改革,加大教职员工统筹配置和跨区域、跨部门调整力度,保障偏远和落后地区中小学教育教学需要。积极推进校长职级制改革,建立校长流动机制和激励保障制度,完善选拔任用、管理监督和考核激励机制,促进校长专业化发展。深化教师职称和考核评价制度改革。落实国家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制度,幼儿园教师持证上岗率达80%以上。深入推进县域内中小学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建立教职工周转编制制度,健全教师职称评聘、表彰奖励、绩效评价等制度,推动资源和待遇向乡村教师、一线教师倾斜,吸引优秀人才从教。建立健全中小学教师工资长效增长机制,落实民办学校教师待遇,保障民办教师合法权益。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全面提升教师社会地位。
振兴教师教育。加强教师培训体系建设,选优配强市县两级教师发展中心教师和各学段学科教研员,优化教研员岗位结构比例,建成50所以上市级教师发展示范基地校作为师范生实习、教师跟岗研修、校本研训组织、开展教研教改的场所和阵地。加强校地合作,协同推进广东国家教师教育创新试验区建设。加强新任教师岗前培训,创新教师研训模式,强化实践性培训,建设“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体系。加大力度开展提高培训、高端研修、乡村教师培训,积极开展教师专业技能竞赛。
支持湛江幼儿师范专科学校扩大办学规模,开办服务幼师培养的校办附属学前教育集团。鼓励师范院校与幼儿园协同建立幼儿园教师培养培训基地。
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升计划,推动职业院校与大中型企业合作建设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建成2个以上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实施教师继续教育和学历提升工程,义务教育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比例达85%以上,高中阶段学校专任教师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以上比例达15%以上。
第五节 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
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强化教育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充分激发教育事业发展的生机和活力。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进教育评价机制改革,构建多元教育评价体系,实施综合素质评价,大力发展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方面教育。推进教育“放管服”改革,保障学校办学自主权,优化教育系统基于大数据的“互联网+政务服务”,推进学校治理现代化,提高学校办学活力。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加强国家教育考试工作队伍建设,积极做好高考综合改革工作,深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健全普通高中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深化民办教育分类管理改革,推动民办教育规范发展,推进民办学校规范达标计划和品牌提升计划,优化民办教育发展环境,提高民办教育质量,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加快智慧校园建设,推动信息化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加快国际学校建设,加强教育对外交流,不断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
完善全民终身学习推进机制。构建方式更加灵活、资源更加丰富、学习更加便捷的终身学习体系。健全以湛江开放大学为龙头、社区大学和社区学院为骨干、社区学习点为基础覆盖城乡的社区教育网络。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和老年教育,开发满足多样化学习需求的课程资源,创新服务供给模式,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积极融入广东终身教育学分银行服务体系建设。
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坚持立德树人,以发展素质教育为目的,以建立健全校外培训机构监管机制为着力点,构建校外培训机构规范有序发展的长效机制,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中小学生课外负担过重问题。优化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办证审批流程,发挥校外培训机构管理服务平台优势,健全校外培训机构“黑白名单”发布机制,进一步引导和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
专栏 9:“十四五”时期湛江市教育发展重大工程
一、学前教育
到2025年,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99%以上,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园占比50%以上,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在园幼儿园占比80%以上,规范化幼儿园比例达80%以上,80%以上的幼儿园教师具有相应资格、学历达标率达83%以上。
二、义务教育
到2025年,九年义务巩固率和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保持在95%以上,公办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覆盖率100%、民办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覆盖率90%以上,小学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比例58%、初中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比例92%,新增义务教育学位12.9万个。
三、高中阶段教育
到2025年,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8%以上,中小学宽带接入比例达100%,中小学校网络多媒体教室占总课室比例达95%以上,高中阶段学校专任教师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以上比例达15%。新增优质中等职业教育学位1万个。
四、中小学校数量及信息化建设
“十四五”时期,全市新建、扩建64所城区义务教育学校,中小学宽带接入比例达100%,中小学校网络多媒体教室占总课室比例达95%以上。
五、教育项目
加快建设湛江第一中学新校区、岭南师范学院新校区(湖光校区)建设项目、广东医科大学海东校区、广东文理职业学院专科升本科项目(二期)、湛江幼儿师范专科学校三期建设项目、广东实验中学湛江学校项目、 岭南师范学院附中新校区项目、吴川市教育城新建项目、廉江市实验学校初中部项目、遂溪县第二中学建设项目、湛江卫生中医药职业学院项目、湛江市第二技工学校新校区及二期建设项目、遂溪县职业技术学校迁建项目、徐闻县职业高级中学迁建工程等项目。
编辑:符小八
校对:消失的喵子
声明:本文内容由高考直通车团队(微信公众号:gkztcwx)综合整理,信息来源:南方+、湛江市人民政府网站、湛江发布、湛江市教育局、湛江市吴川市发展和改革局、湛江TV,转载请注明本声明。高考直通车尊重版权,如有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管理员(QQ:860171052)。
点赞!留言说说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