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艺术正式纳入中考,2022年全国覆盖

兰州木目画室
2021-3-30 20:53:30 文/孙岩 图/杜晓阳
近日,在教育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中,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发言表示:
美术纳入中考,力争2022年全覆盖!
央视新闻联播关于学校美育工作的报道
早在2020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便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下文中简称《意见》),对美育改革提出了总体要求和改革重点,并且要求各地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从《意见》的总体要求,就可以看出,提高审美和人文素养是初始目标,提升国家的文化实力才是终极目标。国家形成高质量的美育体系,是势在必行。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全文如下。
(向上滑动即可浏览▼)
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进一步强化学校美育育人功能,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现就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工作原则
——坚持正确方向。将学校美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灵,增强文化自信。
——坚持面向全体。健全面向人人的学校美育育人机制,缩小城乡差距和校际差距,让所有在校学生都享有接受美育的机会,整体推进各级各类学校美育发展,加强分类指导,鼓励特色发展,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学校美育发展新局面。
——坚持改革创新。全面深化学校美育综合改革,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加强各学科有机融合,整合美育资源,补齐发展短板,强化实践体验,完善评价机制,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形成充满活力、多方协作、开放高效的学校美育新格局。
3. 主要目标。到2022年,学校美育取得突破性进展,美育课程全面开齐开足,教育教学改革成效显著,资源配置不断优化,评价体系逐步健全,管理机制更加完善,育人成效显著增强,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明显提升。到2035年,基本形成全覆盖、多样化、高质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
在很多发达国家,美育很早就被作为基础教育在推行。孩子从幼儿园就开始接触美术课程,从小培养审美素养、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直至高中,美术课程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比重。
我们往更深层思考,美育的推行已经不止是为了打造个人、民族的综合教育,而是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人才需求,满足国家发展的刚需。
这是一项宏大的教育工程,更是影响深远的心灵建设工程,需要整个社会的关注和力量。
在未来的改革中,美育一定是不可或缺的启蒙教育,还会成为孩子学习、成长过程中,长期存在的重要角色,家长要有心理准备。
美育
比语数英更重要的基础教育
过去乃至现在,语数英作为主要的必修科目,仍然占据着学生的大部份时间精力,甚至在某些临考节点,这些主科总是理所应当地占用美术、艺术、体育等课时。
美术课、音乐课形同虚设,教什么也很随机,那对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创造力思维的培养,自然很难发挥什么作用。
所以,《意见》指明了美育要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目前,不少省市已经开始试行美育进中考。
《意见》强调了美育改革要不断完善课程和教材体系,其中包括完善课程设置、加强教学体系建设。
这样,无论是学前教育阶段、义务教育阶段、高中阶段还是高等教育阶段,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都能上不同侧重点的课程,有针对性地学。
我们再划个重点,上美术课,还不是指简单的绘画和技巧教学,一定要和其他学科融合、联结,让孩子接触更多的艺术史、艺术鉴赏活动和课外校外艺术实践。
“加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相融合,充分挖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体现中华美育精神与民族审美特质的心灵美、礼乐美、语言美、行为美、科学美、秩序美、健康美、勤劳美、艺术美等丰富美育资源。有机整合相关学科的美育内容,推进课程教学、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深度融合,大力开展以美育为主题的跨学科教育教学和课外校外实践活动。” ——《意见》
当美术课程不是教育可有可无的补充,它才能成为提升审美素养并开发创想力的关键,融合多种文化、思想的灵感,均衡孩子在传统教学中形成的惯性思维。
美术课程也不能与其他学科割裂,美育是最基础的教育,它能令各个学科的知识变得更生动鲜活,更具趣味性,让孩子保持好奇心与探索精神,激发自我的学习力、思考力、创造力和行动力,勇于开拓更具创造性的成长空间。
无论是家长还是教育者,都要意识到,美育是需要长期积累的,想要润物细无声,给孩子真正好的教育,就不能让这一块空白,更不能老想着临时抱佛脚。
美育
要培养艺术家型人才
美育的推行,并不是要求人人都要成为艺术生、艺术家,而是为了让孩子在解决问题时,能像艺术家一样大胆思考,联结各种各样的场景,分析不同的可能性,提出更多有价值、有创意的方案。
我们应该帮助孩子找到他们的兴趣和特长所在,鼓励孩子个性化发展。
美育,恰恰有助于孩子探索自我。
正如我们在艺术课堂中,常常鼓励孩子多去尝试与实践,激发孩子的兴趣并开拓他们的思维,通过充分发挥孩子的个性,调动其内在的潜能与主观能动性。
在人工智能化时代,有艺术家思维的人才将更有竞争力。因为他们既有过硬的专业能力,又能兼具想象力和执行力,懂得如何创造有价值的想法并实现它们。
同时,艺术家思维能让他们不容易受限,能胜任更多未知且具有挑战性的工作。
美术考试依照什么方式或评分标准来评分更合适?
就对美术这一艺术学科的了解看来,美术泛指具有美学意义的活动,内容宽泛,涵盖面非常广,绘画、雕塑、设计、建筑、书法、摄影等等都属于美术范畴,那如果纳入中考,将会以什么形式来进行评分考核呢?似乎看起来,在中考阶段并不是让孩子们画一幅画就足以证明孩子的“美术”能力。
从福建省和云南省的考试案例来看,美育中考的考察方式首先将考核分成美术知识理论测试,也就是传统的纸笔考试,其次是技能测试,也就是考手绘能力。各占一定比例综合定分。
但是,我们是否可以设想,或许可以通过考察平时的美术成绩,比赛获奖,现场作画成绩,笔试理论知识等更多方面设定考核标准?又或者不限制美术表现的形式,绘画、书法、雕塑、摄影不限,又或者如高等院校那样直接制定相关科目予以考评?
从长远看,美育进中考,只是国家对美育重视的一大起点。
无论是国家出台的《意见》,还是专家委员的建议,都在探讨什么是更好的教育,这是一个好的趋势,我们应该对当前的教育环境以及孩子的未来抱有信心。
在孩子的教育上,家长不仅要关注教育政策的动向,更应该加深对美育的认知,辩证地看待美育教育,做好心理建设。
避免不必要的教育焦虑,去发现并把握美育的力量,在家庭的教育和环境熏陶中,才能真正找到提升孩子的美学素质与多元化发展的关键节点,和孩子一起从容地面对和成长。
兰州木目艺术培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