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长暑假别“撒欢”!这几点千万要注意!

甘肃省教育考试院
2021-7-19 11:32:35 文/史建华
最长暑假才过半,
越来越多考生收到录取通知书,他们想要:放飞自我!
但是,
家长和老师们,
一定记得提醒孩子:
快乐度假的同时,
千万要注意安全,
谨防诈骗,
千万不要“撒欢”玩,
安全才是最重要!
01
疫情防控
享受假期,但是疫情防控这根弦不能松。
在外时,进出公共场所、人员密集场所等,要戴口罩、勤洗手;居家时,要勤通风、定期消毒,保持房间内部整洁干净、空气清新;且无论在饭店还是在家用餐,提倡“餐具专用、合理分餐、使用公筷”等。
总之一句话,高考完,知识点可以忘,常态化疫情防控不能忘。
02
预防溺水
盛夏时节,气温较高,由于缺乏安全意识,每年都会发生学生溺水悲剧。
家长一定要提醒孩子,如果想游泳,一定要到正规的游泳馆,不要“野泳”,也不要去非正规游泳场所游泳。
在游泳池或在海边游泳时,要弄清深水区位置,非游泳高手,不要轻易尝试深水区“深浅”,最好佩戴救生圈进行自我保护。
如若发现有人落水,准备施救时,首先要确保自身安全,不能盲目下水救援,要量力而行、科学施救。
03
交通安全
高考结束后,很多考生会选择外出聚会、游玩。家长应提醒孩子,出行要当心,步行、骑车等均要遵守交通规则,切莫酒后驾车。要乘坐正规出租车或网约车,在上车前记住车牌号码,乘车时系好安全带,切莫贪图便宜、便捷搭黑车。
家长一定要告诉孩子,不要和陌生人搭伴出游,外出游玩要将详细行程告知家人,与家人随时保持联系。
切记:未成年人驾驶机动车不仅不安全,更是违法行为。
04
身心安全
等待录取通知书时,家长和老师们要帮助孩子调整身心状态,切忌“大喜大悲”。
家长应督促孩子适当运动,保持健康作息,提醒孩子不要过多沉迷网络,不要过度放纵自己。
夏日炎炎,考生外出时要注意防暑,多喝水,饮食清淡为主,少食冰冷辛辣等刺激肠胃的食品。
05
打工安全
高考结束,有的考生会找寻兼职、实习等,以充实自我、积累社会经验。不过,家长和老师要提醒他们擦亮双眼,不要被“高薪”虚假招工信息诓骗,警惕用工陷阱。
同时,要避防“黑中介”的诈骗,前往有资质、信誉好的正规中介找工作,不随意相信网络上的兼职广告,对要求先交定金和保证金的工作,提高警惕。
不抵押任何证件,用工单位要学生用本人的有关证件做抵押时,一定要拒绝,谨防证件流失到不法分子手中;要确认用工单位的合法性,并签订劳动合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06
个人信息安全
高考结束,考生们会经历很多值得纪念一生的珍贵时刻,不少人喜欢拍照“晒”朋友圈。但是,有6样东西不要“晒”:
1.准考证。
高考结束,准考证也务必要保管好,避免身份证号等重要信息被复制。
2.身份证。
即使对身份证号和姓名做了模糊处理,但在稍懂图像修复技术的不法分子手里,分分钟可以恢复或被改造利用。
3.考生号和密码。
高考成绩查询、录取结果查询、体检结果查询等都会用到考生号,因袭一定要保管好它。
4.成绩单或成绩查询页面。
成绩不错的考生“晒”成绩似乎无可厚非。但是,这类照片同样会暴露考生号、姓名等重要信息。
5.高考志愿填报信息。
填报完高考志愿后,有的考生为了留念,会对志愿填报表拍照留存,但是千万别“晒”出去,以免个人信息泄露。
6.录取通知书内文。
录取通知书可以“晒”信封或封面,内文还是留着自己欣赏为好。因为考生的照片、姓名、身份证号、准考证号、考生号、录取专业甚至大学学号等都在上面,如被不法分子掌握了这些信息,考生被诈骗电话骚扰的几率会大大增加。
07
谨防诈骗
“我们内部有指标”、“可以低分跳档录取”……等待录取的过程,心急可以理解,但万不可“晕头转向”听信这些骗钱的假话。每年高考,莘莘学子在为实现自身求学梦想而努力拼搏时,一些居心叵测的诈骗分子也正在搜寻合适的“猎物”。
当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成绩和录取结果不满意,欲谋求通过“特殊渠道”送孩子进入更好的大学和专业时,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正慢慢咬上了诈骗分子钓钩的诱饵。
1.分数不够花钱可“补录”“补录”骗局常常出现在高考志愿录取结束后,骗子对考生家长谎称某高校名额没能招满,通过花钱“打点”可让考生获得补录名额,以此骗取考生家长钱财,也有嫌疑人在考前就用各种借口,让家长交钱保留名额。
在一些骗局中,骗子也会谎称有特殊关系,可以购买“内部指标”“计划外指标”等。对此,警方提醒,正规的招生录取不会产生任何附加费用,凡是需要收取保证金、录取费、指标费的“招生指标”,一律不能相信。
2、谎称帮忙申请助学金、高考补贴等诈骗。
骗子利用一些考生家中经济困难,上大学需要通过助学金交齐学费的情况,冒充高校工作人员、教育部门工作人员,或者直接谎称手上有项目,可以为考生申请大学助学金,要求家长先交报名费。
部分考生及家长信以为真,汇款给对方,后来发现根本没有这回事。对此,警方提醒,当接到自称高校、教育、财政等工作人员的电话、信息,要发放“国家助学金”“返还义务教育费”“助学扶助款”时,考生及家长一定要主动与当地教育部门或学校联系求证。
3、伪造录取通知书诈骗
一些骗子会冒充高校招生办人员,向考生寄送伪造的录取通知书,让考生将学杂费打入指定的银行账号,以骗取钱财。他们不仅会使用和学校相似的校徽、logo,还配备了所有的课程资料,填写的大学地址也和正版一模一样。为此,考生和家长在登录学校和教育部门网站时,一定要有鉴别真伪的意识。
来源 | 中国新闻网、澎湃新闻、中国警方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