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人生之闫平篇

厦门圣典美术中心
2021-5-16 10:21:59 文/陆露 图/洪雅萍
闫平的画,引人注意的线条动感来自画与面色彩体块的对比关系。在色彩构成上,她的色彩分割有意识地大块集中,小块色与大块色彼此呼应、回响、混响,显得空灵又有音乐的律动性。在大的对比中产生的亮色与基本的固有色块其实并不是我们所见到物象的颜色,而是画面感觉的色彩关系,让公众看到的的是她赋予在人物、场景、植物以及器皿上新的色彩,也就是与实物对比,色彩是不准确也不确定的,她的线条也是断断续续地流动或拉直又或弯曲的,从画面看虽说有不确定性,但还是有比较明确的导向性,而整体的画面动态线与色块在公众适当退远后观看则是明快与确定的。这是距离产生观看的距离美,过于近距离是看不清来龙去脉的。
闫平作品中的色彩不论倾向于视觉感受还是精神象征,都有一气呵成的整体性。 这种特点在她近年的作品中非常突出,
闫平的绘画风格属于后表现主义,巧妙地把中国北方民间艺术形式与用色原理移植到自己的作品中,有象征性、趣味性,也融合了西方现代装饰风格,她十分注重视觉的设计与构成,突出了个人对现代审美意识的偏好。公众通过她的色彩与构成感受到现代绘画的形式是时尚与美颜的。她的色彩不同于生活里面的色彩和图片里面的再现,她的用色在尊重自然的同时给与文人化,有了诗情画意又区别了意向表现的观念色,她主动地强调色彩饱固有的面目,如饱和度、纯度以及灰度,尤其是在,灰白里面有了她高级的冷暖灰色系列,这是根据感受在应用,画面里漂亮的被夸张的鲜艳的色块又是被他对比获得的,因此她的色彩带有浓厚的装饰性与象征性,这些显然是有意识的提高了固有色的对比后的面目色性,公众如果有兴趣可以将她的画面和后印象派外光画法做对比,不然看出有写生光源与主观给与物象的自主光源,因此相机获得的色彩在她的画中是苍白无力的,也是没有动态可言的,说的是她的色块会给人造成是错觉,会令人产生悦动,这是线条在暗中支配色块的流动。圣典画室在教学时候也主张学生在学生的基础上加入主观感受,适度提高所考到的色彩给它加上性格,如桃红,加了玫瑰和湖蓝,哪怕是轻微的,色性不变,但倾向就有了个性,这是色彩偏好,画家和学生都有这个权利控制应用"固有色"。
闫平在画有人物与背景、前景组合时候,她放弃空间感,让公众更容易获得平面视觉的愉悦感,按说在特点的空间里面的人物、道具以及背景在视觉罗列色块的时候会有远、中、近关系,画内的空间梯度有远近感,而在闫平的画面上是平面画的,装饰性的,表现的手法又是大色块分割组合的。在造型方面会气死写实主义画家,形不准,让艺考生看更会这么说,是的形不准,比例也不对头,人物形体被拉直了、扭曲了比较像高更笔下的人物形体,而她的线条在支持与控制形体的变化,出现多个角度的观看合成在她的画中成为合理了,看过去不舒服又变形的男人与女人在她画面成为绘画构成,像不像不是她绘画的目的,没有细节的地方比比皆是,这是她的画法与风格,她扬长避短,她不会去追逐准确的形体和比例,她专注的是"准确的"感受,并且传达出来,表现出来,在表现的时候她的色彩是带着性情的,不是粗野的,这就是闫平,她有能力把玻璃杯画的逼真,也有办法把花边勾勒的和线描那样清晰,但她没有那么去复制、,去再现,她是新表现主义花园里面的玫瑰,野百合也有春天,她也有铿锵玫瑰般的气质,因此,她的绘画人生亦是曼妙的油艺玫瑰人生。
闫平绘画工作室
不知疲倦的闫平,她的画规格不小!
闫平的工作室很宽敞,她的内心格局与胸围也是宽广的。对于名家,我不会像理论家那样去分析画面,解析视觉审美观念,也不同于评论家那样去描述文学与美学联想,把人引到一种观赏性的审美欣赏之中,我是油画家,因此我更加注重感受去解读闫平的作品,画家在绘画创作之前必定有严谨的构思和草图,草图就是小稿,闫平的小稿画大就是作品,从她的画面我看到写生与创作的关系,也看到她对待色、线、形、空间的思考与过滤,有时候,她对待景物、静物题材,给我们所看到个是民间艺术的西洋方式,有象征性也有装饰性,而在人物众多的场景里面她放去具体的刻画,她反而注重人物的组合关系非绘画的准确性,真实性,她的画趣味性高于常规现实主义的描绘性,因此表露个人情趣很自然占据她的整个画面乃至绘画生涯的每一个阶段,把她归入新表现主义范畴是合理的没有争议的,而且她了解自己,把自己给了新表现主义。
闫平油画作品欣赏
闫平自述~摘自闫平《画外随想》
我画中的色系是客观的,这种客观不是刻意的模仿自然,而是能够在复杂之中加进自己的情绪,画出紧凑而简洁的东西,这个阶段我会在画面里持续多层,(许多中国人在墨分五色的黑白世界里游刃有余,而在色彩的世界中,却显得贫乏没有思路,甚至从未被启发过)反复寻找着那种期待着的不一般的色系,这种期待不是所谓的主观,而是在丰富的物质世界中寻找主题,用绘画的手法变成平面上的用笔用色的那种转变过程。
我的生活很简单,没有想象中的风花雪月和浪漫情事,那些年少时对生活的憧憬在文革岁月里被现实残酷地撕碎了……幸运的是,绘画成了我一生的知己,我可以无所顾忌地向它倾诉,可以找回我失去的信心。画室里工作的时间是个人的天地,只有那个时候,画里画外的我是一体的,我拥有充分的自由和放松,可以让自己的心放纵,不用顾及其他。绘画是一件既让我着迷又让人筋疲力尽的事,品味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从一句歌词到一切可以引起视觉冲动和想象的话语和图像都会多多少少地冲击着我的神经。很多时候那些转瞬即逝的感觉需要寻找,因此我特别喜欢给自己当模特,想象中的样子先通过身体的预演得到一番感受,再把这种感受用画笔和颜色书写记录。即使是只言片语也容易让我感动,使我本能地把它和绘画联系在一起,在我的脑海里会浮现一种模糊的样子,于是我就有了创作的冲动,我努力地把这些模糊的感觉变得清晰起来,这个过程往往让我亢奋又筋疲力尽。
——摘自闫平《画外随想》
写生中的创作(来自闫平的微信图片)
我们安静下来看闫平的画,不难发现画面有意削弱了空间感,在平面上展开她的图式与色块与线条,她的画我们很难看到精致的细节描绘,更多的是画面的形式与构成,人物往往是浮现在大色块之中,位置占据画面中央,在细看还会浮现出关联的其它隐没的人形,而是动态的线条做为构架,使用色灰有意在低调衬托画面的主体,背景的物件、道具大多以平面化的装饰性作为画面元素,缩减空间,而真正精致的是对色彩的推敲,对线与造型的简化来传达她的思念。
我们好像在哪见过?
看闫平的画的确有一种熟悉的陌生,对她的画我看出了在表现主义里风格路线里面加入自己的线性与色块,柔和在自己的作品当中,以平面设计与构成形式在加入中国民间的装饰绘画形式,给人以亲切感,在用色方面还是尊重自然写生中的后印象写生取色路线,可贵的是闫平用自己的方式在倾述,洋为中用,中西结合,并且扬长避短,把自己的注意力转向场对景和色块的迷恋,她自述,在工作的时候是尽情的倾述内心,找回自信,同时也在精疲力尽之中享受绘画的乐趣,义无反顾地走下去。
闫平的绘画可分为静物、场景、户内绘画、户外写生带创作四大类,她善于表达自己的情绪,追逐画面的色彩还愉,不时在绘画里面流入音乐性,而她的音乐性往往是和弦,不懂音乐的人喜欢听独奏,如果加入和声合唱就会被其它声部逮到水沟里面,说的是闫平把色彩、色系精心分成色彩和弦关系,画出来的都是复色,哪怕是灰度里面也能找到色系的关系,并且给它们人的性格偏好,这个人则是他自己,她坦白说,喜欢自己给自己做模特。
工作中的闫平,无论作为画者还是公众都会被她对绘画的迷恋而感动不已,我们祝愿闫平老师保持一颗美善的艺术之心,散发出玫瑰般的芬芳,温馨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