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罗隐)原文|鉴赏|赏析-唐诗评析

古诗
2024-6-25 10:21:42 文/裴雨婷 图/郭阳轩
《西施》原文
浣纱明月下,流照白蘋洲。
女伴红裙寂,鸳鸯锦字愁。
亭亭万年树,寂寂一心舟。
望断金山路,天涯未白头。
鉴赏
《西施》这首诗通过描绘西施浣纱的场景,传达了诗人对历史上这位著名美人的无限感慨。诗人罗隐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美丽而忧愁的画面,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感受到了西施的悲欢离合。
赏析
浣纱明月下,流照白蘋洲。
诗的开头两句,描绘了西施在明月下浣纱的美丽景象。明月的清辉洒在白蘋洲上,水面泛起微光,这一场景既美丽又充满了诗意,仿佛西施的美貌也在这月光中闪烁。
女伴红裙寂,鸳鸯锦字愁。
接下来的两句,描写了西施和她的女伴在一起的情景。红裙的女伴们在夜色中显得寂静无声,而西施却因心事重重而愁容满面。这“鸳鸯锦字”象征着她对未来的不确定和对命运的无奈。
亭亭万年树,寂寂一心舟。
这两句诗用了“亭亭万年树”和“一心舟”两个意象,表达了时间的永恒和人心的孤独。万年树象征着永恒和稳定,而一心舟则象征着漂泊和孤独。诗人借此表达了对西施命运的深刻同情。
望断金山路,天涯未白头。
最后两句,诗人感叹西施望断了金山的路,远离家乡,天涯海角都未能和心爱的人白头到老。这种对美好爱情的失落和对命运的无奈,使得整首诗充满了哀愁和感慨。
总结
《西施》这首诗通过对西施浣纱情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这位历史美人的无限感慨和对其命运的深切同情。罗隐用简练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勾画出了一个既美丽又充满悲剧色彩的画面,使人们在欣赏美丽诗句的同时,也对历史上的西施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慨。
以上有关“《西施》(罗隐)原文|鉴赏|赏析-唐诗评析”的解答来自本站特邀编辑文学爱好者杜归真(笔名)整理,如有问题,请联系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