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典故“万钟”的出处、释义和例句

古诗
2024-6-20 10:15:38 文/许天佑 图/曹蓉
“万钟”这个典故源于儒家经典《孟子》一书中的一段话。具体出处是《孟子·告子上》,其中写道:“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意思是为了获得高官厚禄,不辨是非,不顾礼义,这样的富贵对我有什么意义呢?
出处
在《孟子·告子上》中,孟子通过“万钟”的例子,批评了那些为了高官厚禄而不顾礼义之人。具体原文如下: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释义
“万钟”原本是指一万钟粮食,后来引申为高官厚禄。在典故中,孟子用“万钟”来代表富贵和利益,强调了礼义的重要性,批评那些为了利益而不顾道德的人。
例句
宋词中,“万钟”常被用来表达对功名利禄的轻视以及对道德操守的重视。以下是几个例子:
苏轼《定风波》:
万钟深怕真无用,不如空谷垂帘。
苏轼在这首词中表达了对高官厚禄的轻视,认为与其追求虚荣的富贵,不如在山谷中隐居。
辛弃疾《鹧鸪天》:
万钟禄位何曾羡,只为身心一寸金。
辛弃疾在词中表示他从未羡慕过高官厚禄,他追求的是内心的平和与安宁。
李清照《如梦令》:
何曾羡,万钟禄位,终难比,水月禅心。
李清照在词中以“万钟禄位”比喻世俗的功名利禄,表达了对禅心与清净的追求。
总结
“万钟”作为宋词中的一个重要典故,源于《孟子》中的一段话,表达了对富贵的轻视和对道德礼义的重视。在宋词中,词人们通过“万钟”来传达他们对世俗功名的鄙视和对精神世界的追求,这种思想贯穿于宋代文学作品中,体现了宋代士大夫们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