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论·论文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古诗
2024-6-20 10:16:27 文/庞晓雪 图/高远航
全文
《典论·论文》 魏晋 · 曹丕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曹子建云:“若登高必自卑,若涉远必自迩。”又曰:“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盖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昔时长者,称其所长,或附以骄矜,或奋其智能,以为己力。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通才之士不能观,非观之人不能读。盖人好异者,发心乃动;所发虽各殊,本情必一。论文者,辨其体裁,研其精粗,初文与终文皆须理而究之。
注释
- 文人相轻:文人之间互相轻视。
- 曹子建:即曹植,曹丕的弟弟,著名文学家。
- 登高必自卑:意为要登高必须从低处开始。
- 涉远必自迩:意为要涉远必须从近处开始。
- 气:文气,指文章的风格和气韵。
- 缀文者:指写文章的人。
- 披文以入情:指读文章的人通过文字感受作者的情感。
-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指世上奇特壮丽的景象。
- 险远:指偏僻遥远的地方。
- 通才:有全面才能的人。
翻译
文人互相轻视,自古以来就是这样。曹子建说:“就像登高一定要从低处开始,涉远一定要从近处开始。”他又说:“文章以气韵为主,气韵的清浊有其自身的特点,不可强求。”写文章的人情感激动而辞句自然而发,读文章的人通过文字去感受作者的情感。从前的贤者,称赞自己的长处,有时也会骄矜自满,或是展现其智慧,以显示自己的才能。世上的奇伟瑰怪和非常景观,常在险远的地方,人们很少能到达。所以,没有全面才能的人不能观赏,没有观赏能力的人不能阅读。人们喜欢奇异的事物,心情因此而激动;虽然所发的情感各不相同,但其本质是一样的。讨论文章的人,要辨别文章的体裁,研究其精妙和粗糙,开头和结尾都要理清思路,进行深入探讨。
赏析
《典论·论文》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奠基之作,通过对文学创作和阅读的深入探讨,曹丕提出了许多具有启发性的见解。
1. 文人相轻的现象
曹丕开篇指出“文人相轻”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古代和现代文学界都广泛存在。文人之间互相轻视,既是竞争的表现,也反映了对文学创作标准的不同理解。曹丕通过引用曹植的话,强调文学创作需要从基础做起,不能急功近利。
2. 气韵的重要性
曹丕强调“文以气为主”,认为文章的气韵是其核心。气韵的清浊是文章风格和品质的体现,不可强求。这一观点强调了文学创作中自然流露的重要性,反对过度雕琢和模仿。
3. 情感与文字的关系
文章指出,写文章的人情动而辞发,读文章的人披文以入情。这说明文学创作应当是真情实感的表达,而不是虚构和矫揉造作。好的文学作品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使他们通过文字感受作者的情感。
4. 奇伟瑰怪的景观
曹丕提到,世上的奇伟瑰怪和非常景观常在险远之地,人们很少能到达。只有具备全面才能的人才能观赏,只有有观赏能力的人才能阅读。这表明文学创作和欣赏需要一定的眼界和能力,强调了文学作品的独特性和欣赏门槛。
5. 全面的文学批评
最后,曹丕指出,讨论文章的人要辨别文章的体裁,研究其精妙和粗糙,初文与终文都要理清思路,进行深入探讨。这一观点强调了文学批评的全面性和系统性,要求批评者既要关注文章的整体结构,也要关注细节的处理。
结语
《典论·论文》作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开山之作,通过对文学创作和阅读的深刻探讨,提出了许多具有指导意义的见解。曹丕强调文学创作的自然流露和情感真挚,反对虚构和矫揉造作,倡导全面系统的文学批评。这些观点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影响,在今天依然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通过学习和理解这篇文章,我们可以更好地体会古代文学批评的智慧和方法,也能从中汲取有益的启示,提升我们的文学素养和鉴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