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

古诗
2024-6-19 08:45:14 文/史建华 图/纪悦心
全诗
《出塞》 唐代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秦汉时期的明月依旧照耀着边关, 征战万里的将士们还未归还。 只要有像李广那样的名将驻守, 就不会让胡人的战马越过阴山。
意思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的壮丽景象和征战将士的艰辛生活,通过回顾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李广,表达了对英雄的敬仰和对边疆安宁的渴望。
上一句
上一句是“秦时明月汉时关”。
详细解析
1. 历史背景
《出塞》是唐代边塞诗的代表作之一,反映了唐代诗人对边塞生活和将士艰苦生活的深切体会。王昌龄通过历史与现实的结合,表达了对边疆将士的敬仰和对国家安宁的期望。
2. 诗句解析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描绘了一位女子在春天看到陌头的杨柳色,想到远在边塞的丈夫,后悔自己曾经鼓励丈夫去寻求功名封侯。这里的“陌头杨柳色”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和生命的复苏,而“悔教夫婿觅封侯”则反映了女子的离愁别绪和对丈夫的思念。
3. 情感表达
王昌龄通过这句诗,表现了深切的离愁别绪和对战争的反思。春天的杨柳让人想到离别的痛苦,女子后悔当初鼓励丈夫去边疆寻求功名,表达了对战争带来的家庭分离的无奈和痛苦。
4. 语言艺术
王昌龄的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寥寥数语,将女子的复杂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诗中通过对比手法,突出了离别的痛苦和思念的深切,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结论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通过对春天景象和女子思念丈夫的描写,表达了深切的离愁别绪和对战争的反思。这句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王昌龄通过这首诗,展示了他对边塞将士的敬仰和对家庭团圆的渴望,为唐代边塞诗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通过对《出塞》的全诗、翻译、意思以及上一句的解析,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情感和艺术魅力。
4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