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徽诞生的艰辛历程(2)

中国元素
2010-11-07 16:14:38 文/庞飞
据清华大学朱畅中说,这个方案完成的时间是1949年10月23日。这些方案交上去以后,过了半年才拿出来讨论。
据几个方面的同志说,这两个组当时的争论是很Ji烈的。梁思成批评美术家们设计的方案像“鞋袜商标”,而且他反对将天安门放进国徽里,认为天安门是封建统治的象征,新中国的国徽不应使用。
然而对林徽因等人的方案,也有批评,说是“自由主义”的象征。
美术家们坚持把天安门放进去,因为那是五四运动发生地,是新中国宣告成立的地方。 据钟灵同志说,两个组的“官司”打到了周总理那里,关于国徽中是否应有天安门,最后是毛泽东主席做的“裁决”:天安门不应视为封建统治的象征,而应视为革命的象征、民主的象征放进国徽的图案中。张仃等人的创意得到了肯定。
两个组的争论虽然Ji烈,批评也很尖锐,但双方的出发点是共同的,都是为了设计出一个完美的、有中国特色的、能体现新中国特征的共和国之徽来。在毛主席、周总理做了工作之后,两个组统一了思想,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设计。这个时间应该是1950年6月。
此后,周总理又先后做了几次指示。他说:国徽中不应光有麦穗,还应该有稻穗,因为我国南方的农作物主要是水稻。周总理还提出:国徽要明朗、挺拔、向上。正是这些指示,为国徽的设计方案定下了基调。
国徽的最后方案集中了集体的智慧
据清华大学朱畅中说:1950年6月11日晚,周恩来总理约请梁思成在清华大学组织教师,按政协常委会的要求,以天安门为主要题材设计国徽图案。6月12日上午,梁思成在清华新林院8号自己家中,向参加国徽设计的教师们传达了周总理的指示精神,并介绍了美术家们设计的国徽图案形式及国徽审查组的几点意见。发动大家讨论设计新的方案。在爱国主义Ji情的鼓舞之下,他们很快完成了几个方案。
著名的长城学专家罗哲文先生,当年是清华大学营建系的一员,也参与了国徽方案的设计。他说,在设计国徽方案的整个过程中,营建系老师们的热情都很高,但要数林徽因付出的心血最大。当时她身体不好,患有肺病,可是她却全身心地投入到国徽设计工作。那个以玉璧(瑗)为主体的方案,就倾注了她的许多智慧。她认为,璧是我国古代最高贵的礼器,瑗象征着民族的团结、国家的统一,大小五颗金星象征国旗,齿轮、麦穗及红色绶带象征工农联盟。整个设计方案类似中国古代的铜镜。这个方案虽然被否定了,但林徽因的关于国徽要有象征意义,要有民族特色,要程式化、图案化的设计思想,被营建系的教师们接受了。
在一个多星期的时间里,营建系教师们反复探索、反复推敲、反复修改,最后拿出国徽设计方案,由红、金两色组成。大红的底色上,五颗金色的五角星,仿佛是一面巨大的国旗悬挂在天幕上。国旗前面,是天安门按严格比例尺缩小的正面金色浅浮雕图。由于天安门正面图的衬托,五星红旗更显得伟大、壮观、庄严、辉煌。周围是金色的齿轮和稻麦穗,用红色的绶带缠绕,象征着工农联盟。
一个多星期夜以继日的冥思苦索,过度的紧张、劳累,使本来就是弱病之躯的梁思成病倒了。
6月20日晚,中南海派车来接,由梁思成的助手朱畅中,将国徽方案及说明书,送到全国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美术家们也送去了他们设计的方案。中南海怀仁堂的一个会议室里,摆满了各式国徽设计图案;正中墙前摆放着两个图案,左边是清华大学设计的,右边是中央美院的美术家们设计的。两个图案都以天安门为主题,美术家们的天安门色彩丰富,蓝天、黄瓦、白石栏杆、红柱红墙,非常美丽。与清华大学只有金红两色的图案相比,风格完全不同。审查组的成员们观看着、评论着。周恩来总理来了之后,沈雁冰先生宣布开会。
这次会议,选中了清华大学设计的国徽方案。会后,周总理对清华大学的方案又提出一些具体的修改意见。
1950年6月23日,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的闭幕式上,通过了清华大学设计的国徽图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