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徽诞生的艰辛历程

中国元素
2010-11-07 16:14:38 文/庞飞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庄严、挺拔、凝重、壮丽。高高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悬挂在共和国每一处庄重严肃的场所,悬挂在全世界每一块有五星红旗飘扬的土地上。他是无声的乐章,看见他,你耳边就回响起《义勇军进行曲》慷慨Ji昂的旋律;他是无字的丰碑,铭刻着中华民族远至五千年来的文明,近至五四以来的革命风雷。他用世界各民族都能读懂的语言,宣告着共和国政权的性质,宣告着新中国各阶层人民的主人翁地位。
是谁,构思、设计、缔造了这庄严壮丽、凝聚了高度智慧与艺术的共和国之徽?
钟灵:国徽的总设计师是周恩来总理
曾经参与国徽设计的钟灵说,周恩来总理是国徽的总设计师。
新中国成立初期,钟灵在中南海里担任会场布置科科长。他当时的工作,是布置美化会场之类。开国大典,天安门城楼上悬挂的横幅:“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就是他写的;那两条标语:“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央人民政府万岁”,也是他写的。这两条标语后来又改写过两次。一次是把后一条改成“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再一次是将繁体字改写成简化字,直到现在。钟灵写标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抗战时期,那条写在延安城墙上、由于“工”字一竖拐了两个弯、“人”字加了三撇而受到毛主席批评的标语,就是钟灵写的。全国政协的会徽,是他和张仃两人设计的。
1949年7月,《人民日报》刊登启事,向全国人民征集国旗、国徽、国歌方案。其中提出对国徽图案的设计要求:要有中国特征、政权特征以及庄严富丽的形式。短短三十多天,国旗方案来稿收到2992个,而国徽方案只有一百余个。这一百余件来稿中,有的只是一种设想,没有画出设计图来;有的只是一幅草图。钟灵和张仃也在政协会徽的基础上,设计了几幅彩色的国徽方案。周总理认为比征集来的强,便批示给审查小组。
据有关报道,1949年9月23日,新政协全体代表分为11个小组,讨论国旗、国歌、国徽方案。11个组的意见、看法很不一致。25日,毛泽东、周恩来在丰泽园召开协商国旗、国歌等问题的会议,郭沫若等18人出席。会上毛泽东讲了几个问题,对国歌、国旗的方案取得了一致的意见;对于国徽,大家发言中对所有的来稿都不满意。毛主席最后说,国徽是否可慢一点决定,工作小组继续设计,等将来交给政府去决定。
据钟灵同志说,后来周总理指示:扩大范围,多找些专家来参与国徽的设计工作,集思广益。于是,张正宇、张光宇、周令钊以及清华大学营建系的梁思成、林徽因等都被吸收进来。这就形成了城里、城外两个设计小组,城里即张仃、钟灵、周令钊等人,城外即以梁思成、林徽因夫妇领导的清华大学营建系的老师们。这两个组,一个是由美术家组成的,一个是由建筑师组成的。风格、思路、审美情趣、对艺术的价值取向都完全不同,设计思想自然也大相径庭。张仃、周令钊设计出来的国徽方案,以天安门为中心,有五星、齿轮、麦穗等,色彩鲜艳。清华大学林徽因和莫宗江设计的方案,则以瑗——大孔玉璧为主体,中央是一颗大五角星,图案中还有国名、五星、齿轮、嘉禾等。颜色由金、玉、红三色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