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幼专红色人物故事 | 彭咏梧:青山处处埋忠骨

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2021-2-07 00:31:54 文/邹雷 图/何雪芬
《红梅赞》是一首歌唱革命者凌霜傲雪、慷慨牺牲的英雄壮歌歌里咏唱的“蓝旗袍、红线衣、白围巾”的江姐形象早已为广大人民熟知但,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江姐的丈夫——彭咏梧同样是一位令人景仰的革命烈士而且,他还是我校前身——四川省立万县师范学校师七班的学生今天小编带你一起了解彭咏梧烈士的革命事迹
刻苦学习 积极抗日
彭咏梧
彭咏梧于1915年出生在云阳县红狮乡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幼年丧父,全家老小靠母亲务农维持生活。虽然家境十分贫寒,但望子成龙的母亲仍节衣缩食,把彭咏梧送进了当地的学堂学习。懂事的彭咏梧深知自己读书不易,于是埋头苦读,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博得老师和乡邻的称赞。
△彭家老宅
1931年秋,16岁的彭咏梧考进了云阳县中学学习。时值震惊全国的“九·一八事件”爆发,这给他日渐成熟的心灵带来了深深的震撼。加之在身为中共地下党员语文老师的影响下,他的思想逐渐起了变化,常利用业余时间阅读马列书籍及进步刊物,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抵制日货,质问反动当局。
光荣入党 投身革命
1937年秋,彭咏梧考入四川省立万县师范学校,也就是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前身。省万师进步的革命氛围非常活跃,在中共党组织的领导下,成立了省万师“读书会”“抗日后援会”等组织。一心追求进步的彭咏梧很快就参加了这些组织。同年12月9日,彭咏梧加入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8年9月,省万师重建党支部,彭咏梧在次月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年底,各班都建立了支部,彭咏梧担任了师七班支部书记,并积极组织开展各种革命斗争活动。
△四川省立万县师范学校旧址
1941年秋,彭咏梧到重庆任市委第一委员。1943年,因革命工作需要,他与江姐假扮夫妻,以方便开展工作。在共同的革命斗争中,他们逐渐产生了真挚的感情,1945年经党组织批准正式结为夫妻。解放战争时期,彭咏梧曾组织领导重庆63所大中学校师生参与反美抗暴运动,并创办市委机关报《挺进报》。1947年冬,彭咏梧担任了下川东地工委副书记,兼川东游击纵队政委。
△彭咏梧一家
舍生取义英勇牺牲
1948年1月8日,彭政委与王夔、陈太侯等人一起,在奉节、巫山、巫溪交界处领导了震慑敌胆的奉大巫起义。在突袭云阳南溪首战告捷后,敌人立即调派3个团的正规军,对游击队进行“围剿”。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彭咏梧当即决定将部队兵分两路,往外线转移,他和王夔率领第一路47人,向北直奔巫溪红池坝。
△奉大巫起义纪念碑
1月15日,彭咏梧带着队伍连夜出发了。鸡鸣时分,队伍来到了十王庙。但令老彭没有想到的是,他们的队伍刚一离开十王庙,敌军就得到了报信,随即派遣一个连追到暗洞包,将游击队团团围住。当时,游击队正在屋里煮红薯和包谷羹儿,刚煮好第一锅,突然就传来哨兵的信号枪声。“有情况!”老彭大吼一声,话音未落,敌人的机枪、小钢炮,一齐响起来。稍过一阵,枪声稀疏了,老彭指挥王夔带领部分游击队员迅速冲过屋前的院坝,大家很快进入密林,脱离了危险。随后,老彭和少数断后的队员,往房屋左侧的陡坎冲去。不料老彭身边一位队员却受伤了。
△彭咏梧牺牲前一晚带领游击队在此短暂停留的"箭楼"
为了救战友,老彭急中生智,把头伸进伤员的胯下,慢慢将伤员往上顶,同时握住伤员的双脚拼命往上推。终于,伤员爬上了陡坎,但就在这时,敌军数颗罪恶的子弹射中了老彭。身负重伤的老彭,费力地从身上摸出一张去云阳接头的小纸条,艰难地塞进嘴里,细细咀嚼后、慢慢咽了下去,把党的秘密,永远藏在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心里。就这样啊,我们敬爱的彭政委,眼含深情,望着这片满目疮痍生他养他的巴蜀大地,慢慢地倒了下去。
△关门山:彭咏梧牺牲地
欲哭无泪 心祭英灵
彭咏梧牺牲后,敌人为了发泄对共产党的刻骨仇恨,下令砍下了老彭的头颅,挂在竹园坪场上的城楼和下拱桥边的麻柳树上示众。而此时江姐却还不知自己的丈夫已经遇害。
△江姐出城看见丈夫的头颅挂在城门口
一日,江姐接到任务准备出城,走到城门口,模糊看到城头挂着一颗颗血淋淋的人头!她知道是自己的同志牺牲了,当时的她很是愤怒,痛恨敌人的残忍,并在心中喃喃地说:“安息吧,同志,我们定要为你们复仇!”当江姐再一次靠近拥挤的人群,看清布告上写着华蓥山纵队政委彭咏梧的名字时,她热泪盈眶,胸口梗塞,她禁不住恸哭出声,一阵又一阵头昏目眩,使她无力站稳脚跟……不过不一会儿,江姐就坚强地缓过来了,一种自责的情绪,突然涌上悲痛的心头。这是什么地方?什么时候?自身还肩负着党委托的任务,没有权利在这里流露内心的痛苦,更没有权利逗留。江姐咬紧嘴唇,向旁边流动的人群扫了一眼,忍痛离开了。江姐得知自己的丈夫是为救战友而牺牲后,她化悲痛为力量,向党组织申请把自己派往老彭倒下的地方继续战斗,组织同意后,江姐忍着悲痛接替了丈夫的工作。
青山处处埋忠骨
解放后,老彭生前的战友几经周折,终于打听到他的头颅和遗体的埋葬地。1962年,小说《红岩》出版后,轰动全国,这部“震撼人心的共产主义教科书”深深地感动了奉节人民,广大群众强烈要求瞻仰彭咏梧烈士。
△小说《红岩》
1962年,奉节县委决定将彭咏梧烈士迁至县城北门坡“烈士陵园”,让彭咏梧烈士的身首合一,得以安息。陵园里建了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是仿照北京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建造的,碑上书写到:“革命英雄永垂不朽”。后来因国家修建三峡水电站,奉节县全城搬迁,彭咏梧烈士墓不得不再次迁建。
移民搬迁前奉节县城内的彭咏梧烈士墓
2004年12 月,新的彭咏梧烈士墓在白帝城风景区落成,取名“咏梧园”。
△奉节县彭咏梧烈士墓
云阳人民为了纪念彭咏梧的丰功伟绩,在原老城的广场树立了彭咏梧江竹筠夫妇的大理石塑像。
△彭咏梧江竹筠夫妇的大理石塑像
“彭咏梧烈士纪念室”也于1997年在云阳的彭咏梧小学校内建成。
△彭咏梧牺烈士纪念馆
这样,纪念彭咏梧就有三个地方,一个是牺牲地,一个是烈士陵园,一个是纪念馆。所以,“青山处处埋忠骨”用在彭咏梧身上是十分恰当的。每年清明节,许多爱国人士都会有组织地或自发地到"咏梧园"扫墓纪念,到“彭咏梧烈士纪念室”参观,接受革命洗礼,这些地方如今已成为全国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我校组织教师学生代表到"咏梧园"扫墓纪念
在那风雨如磐的革命岁月里,广大军民紧紧团结在我党周围,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红色江山,他们是中华民族复兴之路上永恒的英雄!
END
往期精选
校园美食 | 幼专冬日的小“食”光
校园风景 | 重庆幼儿师专的那片天空
校园风景 | 幼专一角猜猜猜,这些你都能答对吗?
党委组织宣传部出品
图文编辑新闻中心
审核徐虹凌 黄佐川 徐莉
投稿邮箱75928460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