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 | 重庆大学2016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重庆大学招生办公室
2020-7-11 12:09:30 文/石雅雯 图/郭强
重庆大学2016届毕业生
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前言
重庆大学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 作的重要指示,结合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需求及我校实际情况,积极开拓毕业 生就业市场,不断完善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努力提供精准化就业帮扶,大力推进 创新创业教育,有力地促进了毕业生的就业创业工作,保障了毕业生充分就业和高 质量就业,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全面反映毕业生的就业状况,积极发挥就业创业状况对教育教学的反馈作用,进一步完善学科专业预警、退出管理办法,健全就业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经费拨款、院校设置、专业调整的联动机制,促进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对接。学校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 2016 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教学[2015]12 号)文件精神,编制和正式发布《重庆大学 2016 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在此我们将对报告进行概括展示。
第一部分: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
毕业生人数及学历结构
重庆大学 2016 届毕业生共 10731 人,其中本科毕业生 6715 人(占毕业生总人 数的 62.57%),硕士毕业生 3615 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 33.69%),博士毕业生 401 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 3.74%)。
性别结构
重庆大学 2016 届毕业生中,男生 6758 人,女生 3973 人,男生人数较多,男女性别比为 1.70:1。
从各学历层次来看,男生人数均多于女生。
生源地结构
重庆大学 2016 届毕业生以西南地区生源为主(44.36%),华东地区(19.16%)和华中地区(16.47%)生源次之;不同学历毕业生具体生源区域分布如下所示。
总体就业率
就业率是反映大学生就业情况和社会对学校毕业生需求程度的重要指标和参考依据,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的计算公式为:毕业生就业率=(已就业毕业生人数÷毕业生总人数)×100%;其中已就业群体包括签就业协议形式就业、签劳动合同形式就业、其他录用形式就业、国家基层项目、地方基层项目、应征义务兵、升学、出国(境)、自主创业及自由职业。
不同特征群体就业率
本科毕业生:2016 届本科毕业生分布在 30 个学院(研究院),其中体育学院、动力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软件学院和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等 19 个学院的就业率均在 95%及以上。
不同性别就业率:重庆大学 2016 届毕业生中,男生就业率(96.35%)比女生就业率(95.42%)高 0.93 个百分点。分学历层次来看,男生就业率均高于女生。
重庆市/非重庆市生源就业率:重庆大学 2016 届毕业生中,重庆市生源就业率(96.70%)较非重庆市生源就业率(95.77%)高 0.93 个百分点。分学历层次来看,本科毕业生和硕士毕业生中,重庆市生源就业率均高于非重庆市生源。
不同生源区域就业率:重庆大学 2016 届毕业生中,华南地区(96.99%)、华中地区(96.55%)生源就业率相对较高,西南地区(96.07%)和华北地区(96.07%)生源就业率次之。
未就业情况分析
就业单位性质分布
重庆大学 2016 届毕业生就业流向主要以国有企业、其他企业和升学为主。其中本科毕业生就业流向以升学(27.10%)、国有企业(23.99%)和其他企业(22.14%)为主;硕士毕业生就业流向以各类企事业单位为主,占比较高的企业类别是国有企业(38.56%)、其他企业(25.62%)和三资企业(7.11%)。此外,到科研院所、高等教育等事业单位就业的比例达到 13.55%;博士毕业生就业流向以高等教育单位为主(65.09%),国有企业(10.97%)、博士后流动站(4.74%)和科研设计单位(4.74%)次之。
就业地区分布
西南地区(50.98%)为重庆大学 2016 届毕业生就业主战场,华东地区(17.30%)和华南地区(13.77%)次之。
就业行业分布
重庆大学 2016 届毕业生签约单位主要分布于制造业(20.00%)、建筑业(15.36%)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12.75%)。其中,本科毕业生签约单位所在行业以制造业(22.39%)、建筑业(20.43%)和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13.24%)为主;硕士毕业生签约单位所在行业以制造业(19.07%)、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13.46%)和建筑业(11.25%)为主;博士毕业生签约单位所在行业分布较为集中,以教育(73.39%)为主,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7.84%)和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4.20%)次之。
世界 500 强、中国 500 强及央企单位分布
重庆大学 2016 届毕业生就业质量较高。这与重庆大学的办学实力、人才培养质量及多年来引导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理念密切相关。
整体而言,在我校招录人数较多的用人单位包括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国家电网公司、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东风汽车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美的集团、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碧桂园集团和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等。
继续深造之国内升学
升学率:重庆大学 2016 届本科毕业生中,共有 1820 人选择国内升学深造,升学率为 27.10%;硕士毕业生中,共有 123 人选择国内升学深造,升学率为 3.40%;博士毕业生中,共有 19 人进入博士后流动站,占比为 4.74%。其中,本科毕业生中,生物科学(70.59%)、工程力学(51.11%)、汉语言文学(50.00%)和金融学(44.68%)专业的升学率较高。
升学院校层次分布:重庆大学 2016 届毕业生到“211”工程大学深造的毕业生占升学总人数的 92.97%,到“985”工程大学深造的毕业生占升学总人数的 85.88%,到“2+7”高校深造的毕业生占升学总人数的 14.22%。这说明重庆大学重视人才培养质量,鼓励学生求学深造取得一定成效,本科、硕士、博士毕业生的升学质量较高。
重点升学院校:选择国内升学的本科毕业生除流向本校(872 人)以外,主要流向同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武汉大学、西南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天津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人数较多;硕士毕业生升学院校主要流向了本校(86 人)。
继续深造之出国出境
出国(境)地区分布:
出国(境)深造专业一致性:针对出国(境)留学的本科毕业生进一步调查其深造专业一致性,其中 89.33%的本科毕业生反馈其出国(境)深造专业与原专业一致或相关,95.00%的毕业研究生出国(境)深造专业与原专业一致或相关。
自主创业
重庆大学 2016 届毕业生中,共有 296 人选择自主创业(2.76%);其中本科毕业生 256 人,硕士毕业生 37 人,博士毕业生 3 人。2016届毕业生创业行业呈多元化分布,主要集中在“批发和零售业”(27.46%)、“文化、体育和娱乐业”(21.02%)和“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11.86%)。
第二部分:就业状况相关分析
薪酬水平
2016 届本科毕业生月均收入为 4748.88 元,有 50.41%的毕业生月薪区间集中在 3001-5000 元。毕业研究生月均收入为 6415.50 元,有 42.60%的毕业生月薪区间集中在 4001-6000 元,此外有 32.00%的毕业研究生月均收入在 7000元及以上。
其中三资企业薪酬优势较高,党政机关薪酬较低,“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薪酬优势较高,这与我国当前普及发展“互联网+”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而“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领域薪酬相对较低。
专业相关度
重庆大学 2016 届本科毕业生目前就职岗位与所学专业的相关度为 81.14%,毕业研究生目前就职岗位与所学专业的相关度为 88.06%,偏向“比较相关”水平(均值分别为 3.62 分和 3.83 分)。可见学历越高,毕业生择业时针对性越强,另外也表明我校专业设置比较符合社会需求,毕业生所学专业知识及技能与实际工作的契合度较高,能够学以致用。
工作稳定与满意度
不同学历毕业生对目前工作的满意度处于较高水平:其中本科毕业生对目前工作的总体满意度为 90.97%,毕业研究生对目前工作的总体满意度为 91.55%。可见毕业生对初入职场的岗位、工作内容及薪资方面均比较认同。目前所从事的工作整体比较符合自身的就业期望。
毕业至今,2016 届本科毕业生工作稳定率达 93.44%,毕业研究生工作稳定率为 94.36%,工作稳定性较高。而曾离职的毕业生离职次数主要集中在 1 次。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
本校毕业生工作表现获得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91.58%的用人单位均对本校毕业生工作表现感到很满意和满意,整体满意度较高。可见我校毕业生各项职业素养及能力水平与当前社会需求契合度较高,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具有较高的社会竞争力和良好的就业口碑。用人单位最认可我校毕业生的“专业技能和能力”(74.30%)、“学习能力”(57.04%)和“适应能力”(34.86%);这与长期以来我校毕业生的社会声誉相吻合。
用人单位认为我校毕业生最需加强的三方面能力为“创新能力”(28.93%)、“沟通能力”(27.86%)和“抗压能力”(27.50%)。一方面,学校将在后期的教育教学及人才培养环节中注重培养;另一方面,也需要用人单位建立适合人才发展的培养机制,创造多元化沟通机会,协助毕业生锻炼能力,快速成长,适应企业发展节奏与要求;此外,作为学生本人,亦应加强自身能力提升,补足技能短板,尽快实现学生与职场人的身份转换。
职业规划目标的明确度
重庆大学 2016 届本科毕业生中有 72.06%的毕业生有明确的短期或长远目标,毕业研究生中有 83.39%的毕业生有明确的短期或长远目标;仅有少数毕业生无职业目标或对自身的职业规划未曾想过。说明了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的重要性。
本科毕业生在选择工作时,首先考虑的因素为“晋升空间及发展前途”(30.29%),其次为“薪资福利”(25.05%)和“工作内容是否感兴趣”(10.27%);毕业研究生首先考虑的因素为“晋升空间及发展前途”(27.44%),其次为“薪资福利”(21.07%)和“与职业目标的符合度”(15.18%)。可见毕业生的择业标准趋于理性化,学校就业引导与指导工作卓有成效。
第三部分:学校就业发展趋势分析
重庆大学历来重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将实现毕业生的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作为工作重心。近四届毕业生就业率处于较高水平,就业状况良好;其中近四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 94.00%以上,毕业研究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 97.00%以上。
就业流向发展趋势
1.2016 届毕业生就业流向整体合理
2.企业为毕业生就业主要流向
3.升学比例有所提升
4.考取党政机关及基层项目比例逐年上升
5.本科毕业生出国出境人数略有提升
服务西南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为主旋律
行业分布呈多样化,重点行业保持较高流向
总结:就业工作对
教育教学的反馈
建立就业反馈机制
形成“就业—教学”良性互动
根据毕业研究生就业情况,为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我校撤销了优势与特色不明显、发展相对滞后的“食品科学”、“作物遗传育种”等 2 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增列了我校急需建设的“中国史”、“艺术学理论”等 2 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此次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构建起了我校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机制,也填补了我校无历史门类学科的空白。
加强通识课程教育
培育“通专融合”型人才
学校秉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人才培养理念,立足理工优势的校情,构建以“人文性、思辨力、科学性和执行力”为能力指标,贯穿学生整个大学学习生涯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学校基于各专业优势,将理论与实践、技术与艺术、需求与创新、管理与协作等多种要素相结合,开设跨越不同学科领域的交叉课程与实践,促进人才培养由单一型向多学科融合型转变。如建筑学部七个专业开展联合毕业设计,软件工程学院、艺术学院等学院开展联合毕业设计等。学校现有通识教育课程 131 门,涵盖人文学科、社会科学、科学技术及创新实践四个大类。2015-2016学年开设通识教育课程 122 门、302 门次,授课教师 179 位,较好地满足了学生的修读需求,年修读学生达 25,200 人。
通过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研究型教育协调同步发展,学校力求人文底蕴、科学精神与专业素养培养有机统一,实现不同专业的深度交叉,为学生提供跨学科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2
1
6
END
转自 重大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