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舍得》爆火,念响了中国家庭头上的紧箍咒

北京优加教育
2021-5-04 11:00:03 文/张涛 图/陈军
电视剧《小舍得》一开播,就被送上了热搜。
剧里的一幕,让不少网友直呼人间真实。
外孙女唱歌比赛拿了第一名,外公高兴,就把孩子们都喊回去聚聚,吃个便饭。
餐桌上,子悠妈妈说:
“我们子悠啊,还真得要跟欢欢好好学习。”
她假装自己的孩子太内向了,想给他报兴趣班,他一点也不喜欢。
“子悠就知道学习,上学期期末拿了个第一名,随堂测试是次次第一。”
“前段时间还有家长跟我说,子悠他就是传说中的别人家的孩子。”
然后假装随口一问:“欢欢怎么样了?摸底考成绩考多少了?上周的随堂测试考多少分?”
典型的重度攀比式家长,家宴让她搞成“优秀孩子battle大会”,逼着儿子背圆周率背到一千多位。
好好的一场家宴,成了一场比赛。
比孩子的才艺,比孩子的分数,孩子被当成了大人比拼好胜心的“工具”。
孩子仿佛就是家长身上的一样饰品,孩子表现越好,他们就越有面子。
从孩子的才艺,到孩子的学习成绩,甚至到将来的找到什么工作,嫁娶了怎样的另一半,无一例外都会成为一场比赛。
自己的孩子比别人好,就眉开眼笑。
如果比别人差,就训斥孩子,逼迫孩子付出更多的精力,赢得“下一场比赛”。
02
父母好胜攀比斗孩子,最后为此买单的却也是最无辜的孩子。
这类型的家长生活中并不少见。如果孩子在爸妈严格的督促下,激发了内在动力,真正投入到学习中,也算是圆满结局。但最大的风险在于:父母往往将孩子的学习,变成自己焦虑情绪的发泄口。
一口一句为你好,却不顾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最后不可收拾。
子悠不想竞选班长,田雨岚弄了个演讲稿让儿子背,儿子说稿子写的不是自己,她生气地反驳:“你哪那么多话,背熟了就是你自己的了!”
子悠考试不理想,田雨岚比儿子还不能接受,她怀疑是老师私设补习班导致,不惜上告教育局,让老师丢了工作。
对于她来说,到底是孩子受不了失败,还是自己受不了挫折呢?
后面的剧情里,子悠被妈妈逼到崩溃,撕毁了考试试卷,朝她大吼:“你走,我不想看到你!”
父母每一次的炫耀攀比,都会在孩子内心堆积出虚荣感,成为孩子性格中甩也甩不掉的沉重包袱。
最后,父母那些在外炫耀过的一切,都会成为孩子避不开的坑。
03
父母只要把孩子放在比较的一端,就会因为比较带来的落差感,觉得孩子不如别人。
而父母对孩子的永不满意,最容易摧毁孩子的自信。
曾在知乎上看到有人提问:如何摧毁一个孩子的自信?
高赞回答是:让他活在别人家孩子的阴影里。
他说:“就是因为爸爸有这种比较、打压的习惯,我从小就对自己没有什么自信。”
从小到大,他都是“别人家的孩子”,不管是学习成绩,还是才艺,都比同龄人优秀。
可是他却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因为爸爸经常跟他说:
“你成绩还过得去,但是你班那个谁谁谁,不仅成绩好,听说还获得奥数比赛的冠军,你要多向人家学习。”
刚上初一的时候,第一次期中考,他考了全年级前十。按照他当时的学习水平,前十已经是超常发挥。
公布成绩的时候,老师都特意在班上点名表扬。
下午开家长会前,爸爸在学校看到教学楼楼下的公布栏的分数排名,站在爸爸身边的他,原以为会得到一句表扬。
可爸爸只是说了一句:
“考试成绩不错,不过还是你们班的小何厉害啊,能排到全年级前三。”
这番话没有批评,但也没有鼓励,有的只是“别人家孩子”带来的无限压力。
后来,他一直为了成为“别人”而努力。
他从全年级前十,一点点超越其他同学,最好的时候能到全年级前三。
可是,比较没有尽头,哪怕他终于到了年级前三,把小何挤下去了,前面等着他的还有小杨小林。
渐渐的,他也越来越觉得自己无论怎么努力,都比别人差。
中考的时候,班主任说他可以冲市里最好的高中,但是他觉得自己不行,所以只是保守地报了一所普通高中。
大学毕业出来找工作,看到招聘上面的工作范围和能力要求的时候,他无一例外觉得自己不能胜任,所以面试的时候总是畏畏缩缩。
有好公司抛来橄榄枝,他都不敢接,因为觉得自己没那个能力。
他一路成长,但从未被肯定和欣赏。
这种打击,是深层的,是持久的。
“别人家的孩子”就像一面镜子,无论自己做得怎么好,镜子都会告诉他,没有比别人好。
久而久之,从内心滋生的自卑感,就会占据孩子大部分的人生。
俞敏洪说:
“自卑是一种比狂妄还要糟糕的情绪,因为它导致你怕失败,而什么都不敢去做。”
当学习变成功利,教育沦为攀比,孩子的正常生长秩序被破坏,他的生活就只剩下压抑和痛苦。
《小舍得》最新的剧集中,子悠因为天天刷卷子,刷到几近崩溃,终于忍受不了的他,在考场上直接撕掉了考卷。
“子悠快抑郁了吧”,也随之登上了微博热搜。
心理学研究表明:
在焦虑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自己也会表现出异常的焦虑,一旦遇到大的问题,很可能承受不了。
对我们而言的一次考试,却成了孩子的绝路。
记得尹建莉老师说过:
“家长要建立这样一种信心:
不提分数或名次要求,不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孩子从家长的态度中知道,学习不是为了分数,不是为了和别人比,而是为了自己学会。”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我们养育孩子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孩子成为我们的面子,而是为了成就他自己。
每个孩子出厂设置不同,自然性能不同。
有的孩子擅长唱歌;有的孩子擅长跳舞;有的孩子活泼;有的孩子安静。
他们各自有各自的世界,各自有各自的精彩。
不要硬把他们放在一起比较。
鼓励孩子与自己比,别让“别人家的孩子”毁了自己的孩子。
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靠自带的光芒,照亮他们前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