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搜题App,是“学习助手”还是“学习杀手”?

北京山姆大叔K13课外辅导
2021-4-17 01:03:34 文/齐浩然 图/何颖
如今市面上充斥着各类搜题App
让家庭作业习题的答案唾手可得
“有了搜题软件,
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的学习?”
但是现实也许并非如此
对于有的孩子
搜题App会成为“学习助手”
但对另一些孩子而言
却有可能变成弊大于利的“学习杀手”
01
在手机应用商店输入“搜题”二字搜索,弹出来的几家知名搜题学习软件,下载数都是惊人的海量,甚至有两家已经超过百万。
在许多学生的手机里,这样的搜题App往往不止一个。
为啥?因为它真的好用!
遇到难题,打开搜题App查一查,答案即刻“映入眼帘”。省去了苦思冥想的时间,作业自然能完成得又快又好!
当学生体验到第一次的“便利”后,这种充满了“科技感”和“直达式”寻求答案的方式,往往便成为了难以舍弃的捷径。
为了更好地服务用户,各大软件还在相互竞争中不断升级:
- 推出“毫秒级响应”“随拍随解” 功能;
- “不用一道道拍照搜题,只要扫一扫教辅资料的条形码,就可以轻松得到整本书的答案解析”;
- “签约100名清华北大‘解题官’,提供在线免费答题服务”
……
越来越“贴心”的学习工具,自然也迅速增加了学生的依赖性,但是问题也随之而来:
过度依赖搜题软件后,学生是真学习还是抄作业?
此类App到底是帮助孩子学习还是助长了他们的惰性?
事实就是,这条“由利转弊”的界线十分模糊,因人而异:
对于学习态度端正的学生,他们可以在做完作业后对答案批改;遇到实在解不开的难题,不必等着向老师请教,方便进行自主学习。
对于那些自制力比较差的学生,这无异于一场“灾难”。搜题App很容易成为他们的抄作业工具,以前没有App的时候他们抄同学的,现在有了App抄得更方便了。长此以往,学习习惯被破坏,学习惰性大大增加。
02
一边,学生“甘之如饴”;另一边,老师家长们无比忧虑。
老师的声音
教学失准、失焦
搜题App的过度“帮助”,让家庭作业失去了原本的检测作用,导致老师难以判断学生的真实学习水平。有老师反映,“作业交上来,80%的同学都做得非常好,但一到考试,很多题型经常有50%的人没掌握。”
答案“超纲”
一道题通常都有多种解法,初中一年级的数学题,可能用高中的知识点就可以出现另一种解答方式,而用大学的知识点可能就会延伸出更高深的解答方式。
然而对于搜题App来说,它只能识别题目,无法识别使用者现有的知识水平。破坏教学规律的解题方法,并不能真正帮助学生掌握应会知识,只能让他们在似懂非懂中应付了事。
学习态度浮躁
还有老师抱怨,学生的心浮躁了!他们懒得辨别答案是否是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只要是App上搜索出来的就全部抄写。“才刚开始学高中函数的学生,交上来的答案就已经是在用导数写的过程了。”
家长的声音
对于家长而言,搜题App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辅导孩子课业的压力,家长也能参考一些解题过程,有的放矢地辅导低年级孩子作业。
但是有家长发现,搜题App的答案正确率并不理想。此前有报道称,部分软件推出了兼职答题业务,符合条件的大学生可以通过“抢单”答题挣钱。由于答题者的水平参差不齐,不少答案并不正确,甚至对学生有误导作用。
更严重的问题是,许多孩子搜题是假,网上冲浪是真。比如有家长吐槽,自己的孩子借着搜题名义获得手机支配权,结果被自己发现是拿手机刷微博和登录社交软件。
03
解题,本不是为了枯燥的刷分,更不是为了完成“无意义”的作业。
“解题”作为教育过程之一,意义绝不只是得到一个答案,而在于思维方法的训练、意志品质的锻炼、创新精神的培养,很多人绞尽脑汁、冥思苦想,最终解出难题时会有一种酣畅淋漓的快感,原因也正在于此。
从不会做到会做,从会做到会思考,这应该是一个学生在解题中真正学到的东西。
如果一些学生因为对搜题App产生依赖,从此养成抄作业的习惯,这显然就违背了使用搜题App的初衷。搜题App应该帮助学生学习,成为学生的“学习助手”,而不能成了扼杀学生学习动力、独立思考能力的“杀手”。
END —
文章主要来源首都教育公号,使用时有删减。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有侵权,敬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