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观察 | 行业监管趋严 教培机构如何破局?

北京高思教育
2021-4-17 01:03:11 文/施天瑞 图/黄欣怡
伴随着改革开放40余年的整体发展,校外培训行业获得了巨大发展,已形成几万亿的市场规模,催生了140多万家机构,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部分中小学生对学习的补充性需求,但校外培训现状却不容乐观。
首先,野蛮生长,乱象环生。散、乱、小、差……问题很多。民办培训行业急需要规范和治理,尤其是无门槛、无执照、无办学许可证的小机构。
其次,社会反响强烈,反对声音高涨。社会舆论认为,一些培训机构开展以“应试”为导向的培训,违背了教育规律和青少年成长发展规律,影响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造成学生造课外负担过重,增加了家庭经济负担,社会反响强烈。
为进一步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办学行为,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监管政策,其中包括教师资质、超纲超常、“预付费”资金监管政策、未成年人保护、官媒不允许教育公司投放广告、不再审批新的学科培训机构、延长课内时间并减少课外时间等等,确保广大学生和家长的合法权益。
那么问题来了,预付费等监管政策的出台,对教培机构影响大吗?
大!但在消费者对教培机构抱有不信任的心态的情况下,这或许是解决机构与消费者之间建立信任的方式之一。
自2018年以来,媒体报道了大量培训机构资金链断裂甚至投资人卷款事件,充分说明单用途预付费市场秩序很不规范,消费者权益缺乏保障,迫切需要加强市场管理。
打造预付费消费新生态,能推动社会共治。一方面,需要明确预付费资金监管实施方案以及区内监管部门职责、监管方式,也需要引导消费者谨慎选择校外培训机构,增强风险意识。另一方面,要让更多的机构充分认识到,接受监管是取信于消费者的首要前提,加强信用保障能帮助机构提高社会信用度,从而扩大经营规模。
有业内人士分析,预付费监管新规对一些不规范、融资能力不强的小型机构影响较大,但健康经营的企业能活下来,只是会影响他们的扩张。因为不能收长周期预付费,意味着不能以用户的钱作为杠杆,资本效率没有那么高了。
对于机构来说,预付费监管政策减缓了现金流的进入。不过,虽说钱赚的慢了,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使了教培机构教学质量的提升。因为只有培训机构努力提高课程质量让更多的学员满意,才能促使消费者续费学习,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机构现金流往正向发展。
一系列新政策下,教培行业原有模式可能不能再用了,这会导致一部分校外培训机构消失,小摊子、小作坊将逐渐被淘汰,不合规没有特色的小机构会加速消亡,连夹缝中生存的机会可能都没有。
此外,伴随消费升级大潮家长对环境、教学及服务品质要求高、市场手段效能逐渐减弱,对产品、服务要求提升,行业开始重视内部教学及服务,整个K12创业门槛会进一步抬高。
面对这一变化,教培机构该如何应对呢?爱学习认为,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举措
1、努力提升,做好原有业务,按照大纲,正常教学,正常考试,开始真正的合规建设,回归教育本质和教学规律。
2、端正办学思想,积极配合治理和整顿,做长远打算,优化教学、产品、服务,做规范、有品位、有规模的培训机构。对机构来讲,提高教学质量和服务迫在眉睫。
3、尽量配合政府的要求做到规范。加强与当地教育部门的联系,自觉接受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和监督,严格按照教育部门的要求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不聘用在职中小学教师,不做超纲教学、提前教学、应试教学等。
4、积极主动办证、办照,主动了解当地教培机构准入门槛。虽然国家规定不再审批新的学科培训机构,但中小机构可以选择实力和口碑都还不错的大机构(如爱学习教育集团)进行合作开校。
政府对学科类培训机构的监管和规范会持续推进常态化、持续化,新一轮对教培机构和教育企业的治理正在纳入日程。机构和企业在做大、做强的趋势下,需要清醒地认识到:整顿不是让机构消失,而是让其更好地发展。只要配合政府进行规范,就不用担心机构在行业内没有一席之地!
您打赏的每一分钱
我们都将捐献给山区贫困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