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掉一个孩子最好的方法,是让他用喜欢的方式长大!

北京聚能教育
2021-4-17 01:01:05 文/汪弘文 图/高梓洁
来源微信公众号:超级父母(微信号:edu809)
“孩子不喜欢就别逼他了”
周末,朋友来家里做客,赶巧遇上儿子练琴的时间。
坐在钢琴前的儿子一脸不情愿,一首简短的曲子还未弹完,就开始找各种借口逃避练习。
这是他惯用的伎俩,当然我不会吃这一套。
在我强硬的态度下,儿子又哭又闹,最终还是坐回了琴凳上,眼中含泪练习今天的曲目。
朋友看不下去了,对我说了开头这一句话,建议我别逼孩子,应该选一件他喜欢的事情让他做,学习才能事半功倍。
我想说的是,这种鸡汤并不适合成年人,更不适合孩子。
1
喜欢是本能
喜新厌旧也是本能
让孩子练习钢琴并不是我的意愿,而是孩子自己的选择。
有天路过琴房,看见里面摆放的黑白钢琴,孩子驻足望了好久,然后拉着我的手说喜欢,想学钢琴。
我当时只当是孩子一时玩笑话,并没有留意。
随后的时间里,看见孩子模仿电视上钢琴演奏家弹琴的模样,我决定帮他实现他口中的喜欢。
从一开始的认真、热情,到两个星期后的抗拒,孩子对钢琴已经失去了一开始的兴趣。
所以才会出现我“逼迫孩子”的一幕。
“妈妈,我发现我不喜欢钢琴了,我更喜欢小提琴”。
面对孩子不断变换的喜欢,我是否应该选择妥协?
不!
我深刻的知道,即使我现在安排孩子学小提琴,放弃钢琴,指不定什么时候,孩子还会对我说:
“妈妈,我不喜欢小提琴,更喜欢某某。”
喜欢是人的本能,但同时,喜新厌旧也是人的本能。
孩子今天说喜欢这个玩具,明天看见别人手里的玩具,发现自己好像更喜欢别人的。
如果父母一味纵容孩子的“喜欢”,任由孩子在本能中成长,未来成功的可能性并不大。
喜欢是人的本能,但是本能不是技能,如果凡事按照本能走,那么人人都可能是失败者。
为人父母,不应是纵容孩子的本能,而是应该想着如何将本能变成孩子的技能。
2
强者谈坚持
弱者才谈喜欢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让孩子成为一个优秀的人,相信这是大部分人的回答。
而优秀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都是某个行业,某个领域,甚至为人处世上的“强者”。
社会很现实,也很残酷,弱肉强食的社会里,更多时候不是适者生存,而是强者生存。
要想孩子不被现实所淘汰,就要教育孩子如何成为一名强者。
而强者最大的品质就是遇事坚持。
强者不会因为一句不喜欢,就否认掉自己努力,就不作为。
好比如你去随机采访一名在校生,询问他喜不喜欢上学,相信大多数孩子的真心话都是“不喜欢”。
既然不喜欢,为何还要继续呢?
不可避免,其中有父母的逼迫,但更多的孩子心中却很明白:
不喜欢,但是必须坚持,因为读书是自己当下所能选择的最直接的出路。
那么多学霸的成功,大部分不是说因为喜欢学习,而是坚持学习。
周杰伦曾透露,正是因为妈妈叶惠美“逼迫”自己从小坚持练习钢琴,才成就了如今的周天王。
强者讲的是坚持不懈,而不是喜欢与不喜欢。
要想孩子将来有所成就,父母就要教会孩子如何去坚持自己的“喜欢”。
3
幼稚的人谈喜欢
成熟的人谈责任
一个成熟稳重的人,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会比幼稚人的更受欢迎。
而成熟的人,从不会把喜欢挂在嘴边,在他们眼里,责任重于一切。
著名主持人窦文涛曾在《圆桌派》上谈及自己主持《文涛拍案》时的情景。
主持《文涛拍案》从一开始就不是其喜欢做的事情,但是不喜欢归不喜欢,他依旧主持了8年之久。
这就是人成熟的表现,责任大于喜欢。
如果你觉得孩子还小,现在谈及责任还为时过早,那么你就错了。
责任是需要培养的,并不是一夜之间就能拥有的顿悟。
孩子说喜欢很容易,但是喜欢本身,并不能成为孩子成长的信念。
如果一味的让孩子跟着自己喜欢的方式成长,只会让孩子陷入一个又一个成长的巨坑。
因为喜欢是有时限的,
所以孩子光说喜欢是没用,父母要教会孩子为自己的喜欢负责任。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所以,很多父母会误解为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成长,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既然如此,那为何还要用各种条条框框,各种规矩去约束孩子的行为呢?
孩子还小,天生自带幼稚属性,想要什么都会以喜欢为由。
父母如果想要孩子将来成为一个成熟稳重的人,就要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教会孩子为自己的喜欢负责。
4
有远见的父母
都应舍得让孩子吃苦
一位清华教授曾愤慨道:
中国教育最大的骗局就是快乐教育、学历无用以及释放孩子的天性,这三个骗局,正在一步一步扭曲中国孩子的成长。
刚好,让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成长,就占据其中两项,快乐教育以及释放孩子的天性。
很多父母觉得,孩子应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孩子还小,应该让他开心快乐的成长。
因此,孩子身上的特点,无论好与坏,父母都理所应当的将其归为天性,似乎都具有天然的合理性,不可辩驳、不可压制。
“孩子嘛,就应该快乐的成长!”
父母不知道的是,这一句话会给孩子带来怎样的未来。
没有人生来就喜欢吃苦,喜欢安逸、享受是人的天性。
但恰恰学习本身就是一个吃苦的过程,唯有吃得苦中苦,才能成为人上人。
如果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成长,没有哪一个孩子会主动选择吃苦,大部分孩子都想要舒舒服服成长。
一旦父母“尊重”孩子的想法,让他用喜欢的方式长大,当年一时爽,余生几多殇。
绝大部分释放天性,自由成长的孩子,当面临人生窘境的时候,都会回过头来抱怨人生,埋怨父母当时对自己的放养,不管不顾。
电视剧《家有儿女》中刘星因为身无一技之长,曾埋怨妈妈刘梅不给自己报兴趣班:
“小时候给你报这班那班,想让你学,你自己不学啊!”
“我不愿意学,你就不让我学啦?那时候我还小,我还不懂事,难道您就不懂事吗?您就应该从小教育我。”
刘星所提出的“悖论”恰恰反映了“让孩子用喜欢的方式成长”教育方式的不足之处。
父母所认为的释放天性,放任孩子成长的行为,无异于在断孩子将来的后路。
按照自己喜欢方式成长的孩子,身无技能护体,将来就会寸步难行。
所以,父母如果想要孩子未来可以走的更加顺畅,就要逼迫孩子一把,对孩子的未来负责任。
孩子小,本身认知能力不足,无法判断事情的好坏,是否对自己将来的有害。
这时候,父母就必须起到引导作用,逼孩子一把,先苦后甜,让孩子的未来更有保障。
都说有远见的父母,都带点心狠。
狠狠的逼迫孩子学习,而不是让孩子释放天性,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成长,其实是对孩子将来的负责。
教育本身,其实就是一件反人性的事情。
如果按照孩子的本能,任由孩子用喜欢的方式成长,就像提前埋下的地雷,总有一天会以悲剧收场。
有远见的父母,确实都有点狠心。
逼迫孩子做孩子不喜欢的事情,强迫孩子去学习各种不喜欢的技能。
但技多不压身的道理,谁都清楚,只是有些父母选择忽视,觉得孩子喜欢更为重要,到头来什么都不会的孩子反倒埋怨起父母。
而有些父母选择实践,往往在孩子摇摆不定的时间里,就已经逼迫孩子掌握了技能。
所以,如果真为孩子好,父母就要心狠,适当的逼迫总比放纵来得好。
当然,如果要想毁掉孩子的未来,就大胆的让孩子用喜欢的方式过一生。
想第一时间看到我们的好内容,可将公众号设为【星标】!
本文转自「超级父母」(微信号:edu809)。父母成长一小步,孩子成长一大步!每天分享最好的育儿、亲子文章,让你成为超级父母!文章转载授权请联系「超级父母」(微信号:edu809)。
往期精彩文章
“妈妈, 上学好累啊!”这位妈妈的回答刷爆朋友圈!
为什么要上名校?上了名校才知道,人和人的差距其实是家庭和视野的较量!
衡水中学“学霸”晒出自己的一天,请告诉孩子:自律者出众,懒散者出局!
初二是成绩下滑的高危期!这4个迹象表明,孩子成绩会变差…
文章好看,点个“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