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不要低估一个性格“内向”的人

北京学大教育
2021-1-10 12:40:35 文/王婧琪 图/纪嘉澍
大家注意啦!由于平台改变了推送规则,所以大家如果还想按时看到学大教育的文章,请将公众号设为“星标”,多点“在看”,才能第一时间收到推送~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樊登读书”(ID:readingclub_btfx),作者:樊登读书主创团
“你这种性格长大要吃亏的。”
实不相瞒,我几乎是听着这句话长大的。
从小到大,爸妈就一直在给我灌输一种思想:
“内向性格是缺点,你要改变”、“内向性格在社会中不受欢迎”、“优秀的孩子就应该善于自我展现,和谁都能打成一片”。
长大后,社会给我们的压力更大,在社交和外向性格备受推崇的文化中,作为一个内向的人很难,甚至是可耻的。
如果你也是一个性格内向的人,一定深有同感。
童年遭遇了很多质疑,也曾经努力改变做一个外向的人,但始终觉得不快乐、不自由。
直到看到美国著名作家苏珊·凯恩的TED演讲《内向性格的力量》,继而又看了她的书籍《安静:内向性格的竞争力》,我才开始重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原本的性格。
原来这个世界上有1/3的人是内向者。
这就意味着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个内向者,所以即使你自己是一个外向的人,你的同事、你的伴侣和你的孩子中就可能有人正在屈从于这样的偏见。
但内向不是缺陷,无法改变,同样可以创造幸福。
1
内向不是缺陷,只是性格的一种
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内向”到底指什么?
你以为的内向是害羞,是孤僻,是不积极进取。
在心理学中,内向从来就不是一个贬义词,而是一个中性词。
与其说内向是缺点,倒不如说,内向的人,会把生命力指向探索和建构内心和谐。而外向的人,把生命力指向了认识和改造外部世界。
这两者并没有任何高下之分,只是选择不同而已。
当然,像其他事物一样,内向外向并不是绝对的。你可以是内向的或者外向的,或者二者兼而有之——叫做中向性格者。
前段时间,毛不易曾经在一个采访里面谈论关于自己性格的问题,他是这样回答的:
“希望大家都能坦然地接纳自己,拥抱自己的性格”。
读书君被瞬间圈粉,你要允许一些人,有安静的青春。
知乎上有个关于内向型性格的话题,里面有网友分享了一封信,写信人是一位CEO,一位性格内向的女性,让我感触很深。
网友说她日常开会、谈合作、团建,完全不像是内向的样子啊!
正是这样一位女性,写了一封伴随性格内向这个标签的成长经历的信。
在信中,她回忆起自己曾经为了改变自己内向的性格做出的努力。在她整个成长过程中,大人们一直致力于让她改变自己的性格。
“第一次在全校面前担任升旗手,第一次在全年级面前演讲,我忘记怎么走上台,又怎么走下来,我紧张到肚子痛,然后默默叹气。”
后来去外地读书,她努力去跟同学打成一片,但在人群中总感觉到想要逃避。
她开始尝试接受自己内向的性格,去汲取内向的力量,去撕开所有不好的标签。
最后她谈到:
我越来越发现,内向还是外向,都不是什么决定性因素,它既不会决定你成功,也不会决定你失败,人最终的样子,是由性格和人格决定的。性格是天生的,人格是指经由后天的文化影响与个人经验等因素混合而成的。
性格就像地基,而人格则是建筑在它上面的建筑物。它们综合在一起,成为一个人现在的样子。我们就像一条有弹性的橡皮筋,虽然总有一个界限,但是可以往外伸展、扩延。
2
内向性格的潜在竞争力
德国知名性格咨询专家西尔维亚·洛肯在《内向高敏者》一书中,分析了内向者拥有的典型优势,包括:
谨慎、专注、自我探索、善于倾听、安静独立、善于分析、擅长写作、持之以恒、有同理心等。
当然也有与之相对的劣势:恐惧、过于注重细节、自我否定、易受刺激、被动、逃避、过于理智、固执、害怕冲突。
我们要强化自己的优势,而不是尝试变成一个根本不是自己的人,同时也不要逃避自己的劣势。
1)喜欢深入思考,或善于冷静观察
詹姆斯·罗杰斯说:“沉默的人往往拥有深刻的洞察力。溪浅声喧,静水流深。”
内向性格的人能感受到的是一个高饱和度的世界,他们生活里藏着很多美好。
享有盛誉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是许多人的理想标杆,他的作品深刻影响着世界的读者。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可谓是成功的人士,也曾坦言自己是一个典型的内向者。
他在《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里面这样介绍自己:
我这个人是那种喜爱独处的性情,或说是那种不太以独处为苦的性情。每天有一两个小时跟谁都不交谈,独自跑步也罢,写文章也罢,我都不感到无聊。
和与人一起做事相比,我更喜欢一个人默不作声地读书或全神贯注地听音乐。只需一个人做的事情,我可以想出许多来。
跑步是他日常生活的一个支柱,是他构思小说的灵感来源。这是一种安静而深沉的力量,能够让自己做事注意力高度集中,习惯深度思考。
2)温和而坚定的管理风范
当我们在谈及领袖气质时,内向的人总是按照惯例从领导的位置被忽视。
但哈佛大学一项研究发现,成功人士中的内向性格占比高达70%。
比尔·盖茨小时候不善言谈,也不喜欢与人接触,他经常独处,更爱一个人钻研新技术。
巴菲特也可以连续几个小时沉浸在工作中,经常不理外界发生什么。
而这恰恰是一种属于他们身上特殊的力量。
你会感觉这些领导者之所以成为掌舵人,并不是因为他们喜欢指挥别人,抑或是享受众人目光的聚焦,而是他们处在那个位置,他们行驶在自己认为正确的道路上。
正如圣雄甘地所说:“用温和的方式,你也可以撼动这个世界。”
3)追求高质量、稳定的社交关系
周国平先生说:
“外倾性格的人容易得到很多朋友,但真朋友总是很少的。内倾者孤独,一旦获得朋友,往往是真的。”
内向者不喜欢广泛社交,所以他们的交友圈很小,可是他们一旦建立友情,就会以一颗真挚的心去对待。
同时他们最会保守秘密,不会随意对别人评头论足,也不会四处传播,因此值得信任与深交。
3
内向性格如何适应社交需求?
世上绝对没有一个纯粹内向的人或者一个纯粹外向的人。
没有必要把内向者与外向者界定得那么清晰,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有所偏向。
我们需要一种更好的平衡,把内向性格特质变成核心竞争力,在外向的世界里自在生活。
从一个演说之后需要沉浸在孤独中为自己充电的大学教授,到沉浸地构思有效问题、打破销售记录的推销员,我们可以看出“外向行业”里也有很多内向成功者。
1)不要强行改变自己,而要发挥优势
心理学家珍斯·亚森多普夫就说过:
我们眼里别人对我们的看法,其实是我们对自己看法的反射。
这些看法来自于我们自己的脑袋。只有当你赋予了自己价值,别人才会赋予你价值。你只有爱自己,尊重自己的需求,才能让别人爱你、尊重你。
这就是为什么周星驰、罗宾·威廉姆斯明明是内向型人格,但在公众面前表现完全不一样的原因。
他们不因为内向给自己设限,虽然不喜欢社交,不喜欢说话,但遇到自己热爱的事业时,也能发光发热。
大多数人否定的也不是你的内向,而是你这个人存在的价值。
而作为内向者,就要找到自己的价值所在,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深耕,你同样可以很出色。
2)给自己独处的时间,积攒能量
上帝借由各种途径使人变得孤独,好让我们可以走向自己。
你觉得在角落让人心疼,有些人反而觉得在角落是最舒服的状态。作为内向者,我们要学会在这个嘈杂世界中寻找舒适的方法。
我们同样喜欢世界的紧张和嘈杂之美,喜欢身边外向开朗的朋友,但大多时候更喜欢独处,因为我们需要保持内心的秩序。
读一些无用的书,做一些无用的事,花一些无用的时间,都是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变化,就是来自这种时刻。
当然,我们也可以把爱看的书、电影、写的文章分享给别人,让周围人理解你的世界。你不能总在森林的角落里等待他人来找你,有时候你要主动去找别人。
4
在邦妮·韦尔的《临终前最后悔的五件事》中,人们认为的最大遗憾就是:
“没有勇气去过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那种只忠于自己的内心,而不是为了迎合别人的期待生活。
人生最大的成长,就是不再与自己的性格为敌。
生活的秘诀就在于把自己放在合适的灯光之下,有效利用自己的禀赋,去做自己喜欢或有意义的事情。
最后,用《内向者优势》里的一段箴言结尾,送给曾经或者现在因为内向而否定自己的朋友,希望你们都能找到自己真正的价值所在:
享受生活。
适当休息。
欣赏您的内心世界。
做一个真实可信的人。
珍视您的好奇心。
享受心境的和谐。
享受独处。
对生活充满感激。
做您自己。
记着,让您的光芒洒向四方。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樊登读书”(ID:readingclub_btfx),作为优质的内容平台,樊登读书一直在打磨好内容,精推好书,为无数书友的实际生活带来改变。关注樊登读书,和3600万+书友一起用读书点亮生活。
好文!必须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