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思人文创作课全面升级,点燃孩子的创作力

北京学而思教育
2022-7-09 11:04:34 文/裴雨婷 图/卢晓东
重要的事情写在开始:学而思素养人文创作课将全面升级!经过几个月的研究、打磨,终于可以和孩子们见面了。
升级后的人文创作课将大有不同。
课上,我们不仅会带孩子们跨越疆土时空,感受自然人文之美,拓展孩子的视野;还会带孩子们体验跨学科、跨领域元素搭配的创作之美,点燃孩子的创作力。
“培养创作力是教孩子写作文吗?”
创作≠写作文。在我们看来,创作力的培养应该是一个更开放、更多元的命题,并不只有一种答案。
小到一次自我介绍、班级演讲,大到一个遗址项目申请书、产业创新推广书的产出,这些都是展现孩子创作力的方式。
创作力,不止是在当下,放眼未来,对孩子都有重要意义。
如何点燃孩子的创作力?这个暑期,学而思素养人文创作课带你找到答案~
人文创作
循序渐进地培养孩子的创作力
看了很多书,要表达时,孩子还是吞吞吐吐、逻辑不清;平时好词好句积累了不少,就是半天写不出一个字……这些场景家长再熟悉不过了。
从信息输入(阅读/倾听)、信息处理(思考)到信息输出(表达),这本身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孩子需要时间去构建、形成能力。
学而思人文创作课以培养孩子的创作力为目标,打造了“鉴赏美的输入课+创作美的输出课”,并构建了从K1到G7的10级进阶体系。
图 | 能力进阶体系
课程融入了艺术、人文、社科等跨学科、跨领域知识,带领孩子从艺术学习中增强对美的感知与判断,从人文学习中博古通今,学会思辨,从社会科学中认识社会与人际关系的美妙,更好地沟通、表达。
随着课程的进阶,孩子将逐步建立起审美、思辨、表达的创作能力体系,懂得审美,学会创作,让孩子的内在逐渐丰盈起来。
我们的“创作四步课堂”,包含了从作品完成、构思阐释、应用标准评价作品,到关联跨学科知识和生活素材重塑作品的全过程,让孩子亲自体验“创作-表达-分析-联系”的渐进式创作过程,让孩子创作有内容,创作有方法,收获满满的成就感。
图 | 创新四步课堂
创作有内容
帮孩子打开眼界,破除创作局限
随着年龄增长,孩子的时间慢慢被各种“重要”事情规划起来,久而久之对外界也就不太关注了,情感体验随之减少。
而我们希望孩子能多去关心外界的事物,拓宽视野与思考广度,在这个过程中保有不断学习的好奇心,提升共情、沟通、表达以及跨领域解决问题的多元能力,让创作不再局限。
人文创作课堂围绕自然博物、疆土民风、文明宝藏、社会人生、时代强音五大单元,孩子们将在老师的带领下去感受、鉴赏各种不同的美,建立面对当下和未来世界的心智和眼界。
在大单元的基础上,课程将会不断纵深,聚焦孩子的创作重点。从大单元、话题、课型、内容,层层拆分、递进,既能开阔视野,又不失学习重点,让孩子开启有深度的思考和创作。
比如:在社会人生单元下,我们会拆分出不同的话题:成长的烦恼、阳光总在风雨后……
孩子们会通过趣味游戏和中外经典故事案例认识生活中的不同情绪,引导、鼓励孩子学会正确表达情绪,客观看待成长中的烦恼。
不同的大单元下,孩子们也会感受到不同文化之间的魅力与多样化的创作表达。
图 | 如:在疆土民风中感受客家文化
此外,为了让孩子们能够身临其境地学习,孩子们还可以领到与课堂匹配的立体书,特别是「疆土民风」这种需要实地感受的课程内容。孩子打开书就能看到蒙古包,把毡毛拿开也能看到竹条,还可以近距离观察当地居民的服饰搭配等,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孩子更直观、立体地感受风土民情,激发创作欲。
图 | 为课程搭配的精美讲义和立体书
创作有方法,
让孩子有序表达,有章法
课上,老师会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锻炼孩子们不同的思维方式,帮助孩子们打开创作思路,灵活、有序地表达
比如:「疆土民风」中讲北京城,培养孩子「从现象到本质」的思维能力,抓事物的原因、本质,让孩子学会通过熟悉的现象,探究事物背后的原因,进行深层次创作。
进入高年级,具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锻炼会使创作更灵活。比如孩子们会探讨江南抽象的朦胧感是如何形成的?雨水多、有倒影……这些都是形成朦胧感的具象事物,从具象和抽象事物的关联中,逐步培养孩子的创作思维。
创作过程中,孩子们还会学习到各种思维工具,如思维导图、四象限法则、甘特图等,清晰地记录追踪自己的思考路径,锚定创作内容的主次,完成从输入到输出的有序创作过程。
图 | 小低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图 | 创作思维导图工具
创作有价值
小作品里,也有“大乾坤”
“输入课+输出课”的闭环设计,让孩子的学习不再是点状输入、点状输出。
当孩子们充分地认识主题,找到知识的内在关联后,就可以进行全局、系统的诠释、创作、表达,产出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
图 | 输入与输出课堂
比如,个性化的创作素材库、一份辩论稿、一份文创产品设计书、产业改进报告、遗址申请书……
图 | 创作辩论稿和京剧脸谱
图 | 学习创意书的创作
我们还会鼓励孩子勇敢表达,自信分享,从孩子的表达中感受他们的思想,相信每个小作品里都有大乾坤。有孩子们对行业的关注、对世界的好奇、对个人行为习惯的重新思考……
在我们看来,人文创作课不应该仅仅是传授给孩子知识。
教育的目的更应该启发孩子思考世界,从而回归对人与人性的关注。而人文创作课,恰恰是通过跨学科、跨领域知识的学习,引导孩子全面、深入地思考,将人文知识内化成审美、思辨、创作的重要能力,塑造美好品格。
从而帮助孩子立足当下,立足传统,更自信地与未来世界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