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训学斋规》, 读书有三到

北京海淀仁才教育
2022-7-08 22:51:44 文/裴雨婷 图/何雪芬
(宋·李唐《江山小景图》局部)
前几日带小儿读书,其中一段节选朱熹《训学斋规》,自感此事颇为重要,我们身为家长读了这么多年的书,现在继续带娃读书,那么到底该怎么读书,还真需要好好总结思考一番。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仅仅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选自朱熹《训学斋规》
读书有三到,心到是心(脑)必须放在书上;眼到,是要求看着书上文字,汉字需每个字一笔一划辨识清楚,英语则是要每个单词字母看仔细;口到,就是要大声地读出来,诵读之际,语言的节奏、语义自然也就慢慢心领神会,正如古人所说“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三到之中,朱熹谓“心到最急”,意思就是把心放在书上这件事,是最关键最重要的。心眼不专一,记忆也不能长久。只有心到了,才能领悟书中意义,专心在书本上,眼睛和嘴巴自然也就在此了。
但除了朱熹老先生这“读书三到”的要求,我以为“手到”也非常重要。什么是“手到”?
手到并非只是用手拿好书,而是指要手旁有字典,遇到自己不认识的字,要翻字典查明白。
手到也不仅仅是查字典,还要手拿起笔来,动笔——勾勾画画圈圈点点记记。在书旁做下标记,或注释、或要点、或迷惑,或感想……
手到要勤,读书才能事半功倍。这一点孩子已经上学的家长会有感触。一、二年级老师让孩子圈画训练学生审题读题的习惯与能力,到了高年级学生笔记就能看出学业等级层次。读书勤动手,孩子日积月累进步明显。
为了培养孩子读书动手能力,我身边还有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一位家长在孩子刚入小学时,专门给他买几本“撕书”,就是让孩子一边读一边按照书里要求把书撕碎、踩烂什么的。家长给我推荐:“孩子说这几本书撕得痛快,是最好玩的书”,这件事促进了孩子读书与动手,人与书的互动。后来,这个男孩在小学初中都是学霸。当然,学习能力是各方面因素养成的,但读书动手动笔肯定是可以带孩子更多地参与到知识自主探索中,可以引领孩子到达知识养成更自觉的路径上。
说到知识的互动与知识养成,朱熹还有一段训学语录——“读书须有疑”。
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于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式是学。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朱熹
读书一开始的时候没有问题,婴幼儿拿起绘本,只是一种好奇。而从好奇开始,读的书多了,丰富了,就会渐渐产生疑问。读书仿佛是从一张白纸到不知画的是什么图形,问题越来越多,随着自身思维逻辑的发展,建立系统化知识结构,融会贯通,能够自己解决问题,这才到了“学问”“学术”的地步,就像一幅画已有浅有深意境深远。孩子从小养成读书问问题、时时动脑思考的习惯,渐渐就有具有会提问题,会解决问题的能力,那就是真正的进步。
总而言之,读书,所谓开卷有益,只要读就是好的。如果我们要更进一步,那么幼时养成心到眼到口到的习惯,上学后再加上“手到”和“疑到”的督促,那么读书应有所成。
宋·王希孟 《千里江山图》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