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万行上师:如是学画

北京鸿瑞画室
2020-10-17 09:18:09 文/沈浩然 图/陈煜城
连续闭关三次,前后长达七年之久,内在的境界不计其数,用禅宗的观点来论,此乃“门头光影”不可执着。人的习性,天生喜欢留恋美好的境界,恰恰美好的境界用文字又写不出来,语言也表达不出来,即便是写出来、讲出来、离那个境界还是相差甚远,有时根本就是词不达意,实乃背道。本来我是天生就不爱讲话,但是做了和尚,所到之处,信徒总是叫我讲开示,当讲到形而上的境界时,又总是苦于语言文字的缺乏,讲出来的既不能、也不是那个形而上的境界;只能说是接近它、相似它,但毕竟还不是它。也许用一种声音,或是一个图像,更能把那个形而上的境界给描绘出来,更能把自己的心声和形像给表达出来。出关以后的这种灵性的力量时常敲打着我的身心,叫我讲话、叫我写、叫我学琴、叫我学画。 因此出关后便到北京中国音乐学院学习古筝、水墨画,我并没有想成为琴画这方面的专家,也没有想成为这方面的能手,只是想把自己的心声给弹出来、画出来,作为一种再现的方式。若能这样,想必就是一种好的作品。至于说好不好听,好不好看,那都是次要的,关键是内在的境界给表达出来了就够得上档次。琴、画、道三者都是相通的,要专心,进一步专心到忘我,物我合为一体,近而两忘,作品的神韵才会闪现出来。画是由点、线、面三者构成的,筝是由二十一根弦构成的,筝和画练到一定程度都得达到雄伟而不野蛮,流畅而不轻浮,丰富而不臃肿。在佛学院学习期间,曾学过数年毛笔字,现在把它都结合起来,惊奇的发现,无怪乎古人讲:“一窍通,则百窍通。”百窍实际上是受一窍在指挥,如毛笔字,笔正则锋藏,笔斜则锋出,画也是这样,手指弹筝更是这样,否则棱角百出,既不圆润,也不丰满,流畅更谈不上。艺术是以“形”为桥梁,以“神”为目的。 理论不能代替实践,只能减少弯路而已。道者,如盐入水中,视之不见,尝之有味。做菜、穿衣、居室摆设都是艺术,好的艺术就是一首诗,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才够境界。佛门里讲童心易入道,对于艺术方面来讲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童心的艺术才不会老,才有生命力。 圣人也一样会做错事情,不同的是,圣人不会把同一种错误继续犯下去,而凡夫则有可能把一种错误,一而再、再而三的继续错下去。圣人通过一件事情会明白许多事情,甚至所有事情的道理。做学问与做人是同一种道理,终生不会错是没有这种道理的。圣人那是因为他善于观察事物、善于总结经验、善于反省、善于不厌其烦....遇到事情自己尽力去解决,这样可以培养自己的毅力、思考力、承受力,倘若不经思考就做出决定,或轻易问人,自己内在的潜能很难开发出来。真正的思考是把身心静下来进入三摩地中,而并非是社会上所讲的苦思冥想。冥想到极限是无想,无想之中,智慧才会出现。 波涛起伏的人生,往往使人的心境更加开阔,一帆风顺的人生是不会有大的成就。逆境使强者更强,也能使弱者更弱。 艺术家的心境,都是在他的作品里表现出来的,生活经历越多,其思想境界也会越高;思想境界越高,其作品的境界也会越高。艺术家的作品不能随着时代做,也不能随着环境做,要随着自己的思想境界做,只有这样,他的作品才有个性,才有生命力,才能走出一条路子。 为名、为利的艺术,不能称其为艺术,因为他的灵魂里没有真善美。艺术家必须为他自己的艺术献身,其作品才能达到一个完整的灵魂,否则只有灵魂的十分之一,甚至没有灵魂。学佛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艺术家的作品里必须要有种韵味儿散发出来,才能让人感受到他的作品是有生命的。我学古筝的时候每天练高达十来个小时,刚开始浑身疼痛,全部用的是僵劲,一个礼拜后,弹起来就轻松多了,渐渐地也就能够玩起味儿来了;当我学水墨画的时候,画出来的作品都是死的,连我自己都不满意,也不知画了多少,渐渐地才有点儿味道了,可见艺术品里必须要有味道才算艺术。 我常常羡慕老师得筝弹的好听,当时心里曾想,要是自己这一辈子能够象老师这样弹得好听,自己也就满足了。实际上,不可能弹得象老师那样的风格,也学不会老师的那种风格,只能说自己努力十年二十年也会有自己的一种风格,老师的风格不能说不学,但也无法完全学会,即使学会,也是外表的东西,内在的神韵是没法子模仿的。每个人的业力不同,经历不同,思想不同……注定了内在的神韵也不同。学老师的风格,关键在于参考老师的风格,而又能跳出老师的风格之外,形成自己的风格。凡是模仿出来的东西,都没有灵魂,上乘技艺不是通过模仿可以出来的,她是通过累世修炼出来的。模仿出来的作品,严格来讲不算是自己的作品,弹琴绘画,都应该走自己创作的路子,凡是用心创作的东西里面都有自己的灵魂。基本方法,非老师教不可,但神韵上的东西,非自己领悟莫属,学佛修道是一个道理。 在艺术上凡是善于模仿的,其内在的灵性力量永远不会出现,最后“灵魂”也会死亡。模仿意味着离不开拐扙,不能独立,不能随心所欲,不得不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什么叫做艺术品,实在很难回答。 大抵说来,凡是艺术品不能缺少两个方面:一是形象(也即结构),二是神韵(也即内在的境界)。光有外在的形象,犹如躯壳或僵尸,光有内在的境界大多数人又认识不到,无法接受。一件好的艺术品,内行人能接受,外行人也能接受,这才叫做上档次的艺术品。一个真正的艺术家的作品,能把观众由外在的形象带到形而上的境界里。 一幅艺术作品不外乎形象与神韵的处理得当与否。好比一个人很有文化,只能算是一个好老师,但绝不能是一位明师,文化是一种形象,但是一位明师,不仅要有内在的境界,而且还要有外在的形象(也即知识)。往往许多搞艺术的人,也包括学佛的人,过多的模仿外在的形象,自然也就失去了内在境界。模仿是某个阶段,但不应该当做全过程。 我从小没有学过音乐,乐理一点也不懂,所以学起古筝来很吃力,老师教得也很辛苦。对于现代音乐我并不喜欢,觉得很粗糙,古代音乐虽然也不懂,但我一听就喜欢。实际上节奏并不仅仅局限于音乐上,可以说,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物中都会有“节奏”二字。 搞艺术的人比较讲究灵感,总误以为灵感是先天的,实际上,人的大部分灵感是来自于后天的知识、人生的阅历。 随着知识的积累,生活的阅历,事物的观察,人的思想境界自然开阔,联想也自然丰富,内在没有这些做基础,其灵感也很难出现。一个没有知识的人,没有生活阅历的人,不善于观察事物的人,灵感是不可能出现的。 搞艺术的人可以说是半个圣人,因为搞艺术的人必须在高度集中忘我的状态下流露出来的作品才够得上档次,否则就是做出来的作品,头脑里是不会创作出好的作品,真正的艺术品是从自性里涌出来的,是有一股力量,不弹、不唱、不写、不画、不舞,身心都静不下来,心灵里没有这个东西是做不出来的,够神韵的诗词书画等等,都不是做出来的,是“修炼”到一定程度后,从自性里迸发出来的。凡是不朽之作都是神来之笔一气呵成。好的作品就是四不象,是没办法归类的。不同的根器见到后,则有不同的感受和不同的认识。太像的艺术就不是真正的艺术,艺术和“道”相通,她里面什么都有,什么都能在她里面发现,都有,又都没有;都是,又什么都不是。太像的东西,或是一模一样的东西,她只能是一种东西,而不是艺术,更绝不是道。 能讲出来的艺术,还算不上艺术;能讲出来的道,更不是道。只能说,相似她,接近她,但毕竟不是她。道非定,也非不定,定是断灭,不定是散乱。道非修,也非不修,修是妄,不修是放纵。道者,有无相伴,是非并随,凡是有说,皆是假立。既是假立,何故要说?皆因无明。远离,也非远离;超越,也非超越;不可道,也可道。能所双空,也非空。无取,也无舍。明心容易,见性难证,若不明心,何以见性?心是明,性是见。见性就是见到自性佛,这个自性佛,原本就是现成的,不是修成的,只需找到即可。 美术之所以是美术,那是因为是艺术家的表现能力,是艺术家的生命,是艺术家的人格,是艺术家的形象。
按二维码关注
www.网址未加载www.网址未加载招生热线:010-64718156姚老师:186****3373梁老师:135****4197北京校区地址:北京鸿瑞艺术教育--宋庄校区北京市通州区宋庄小堡环岛向西1000米鸿瑞艺术教育山东校区地址:北京鸿瑞艺术教育--山东校区山东济宁市红星路与建设路交叉口青少年宫C区604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