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

北京一禾画室
2020-10-17 09:03:30 文/张梓涵 图/马超
“艺术是内心的告白,是对外的发问”
本书讲述的日本的审美意识虽然涉及到了八个关键汉字,但绝对不能把它们简单的加起来成为一整个内容。不同的审美意识之间,既是各自独立的关系,也是通过一个又一个不同的侧面,将日本审美意识的整体犹如剖面图一样,在变换视点的过程中予以相同的主题的全方位表达。今天小编将和大家一起聊聊书中的“微”、“并”、“素”、“破”四个审美意识。
现代是日本思想和审美意识产生巨大影响的年代,给艺术、建筑等领域带来了大量的启示。现代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的“少即多”的理念与日本审美意识的关键词之一“微”的理念一脉相承。
无论是城市、社会、还是宇宙观,都是重视大局和全貌的,仅着眼于细节往往容易受到批判,但日本人却认为个体中有社会,细节中有整体的理念,他们更倾向于从非常细微的地方着眼。
比如茶室,虽然房屋只是自然中很小的部分,但茶室却能将世界纳入自己的视线中。然后将取景入室的世界经过象征化的再处理,演绎到室内的移门上。
从一个点去观察世界的想法,也被认为是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发现之一,这一发现能够从人所在的位置去看待世界,而非通过上帝的眼睛去想象俯视,绘画界以及建筑界的透视画法因此产生。
“细节中包含了一切”的理念深深地根植于建筑、庭院设计、每一个人、乃至整个世界中,构成了日本思想的基石。
日本人的第二个重要的审美意识是“并”,它与“微”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并”这种审美意识的概念是,单纯地把并列的、没有上下级关系的复数细部聚合起来而产生的和谐关系,这是“并”的基础。
比如像《风神雷神》这幅作品,这幅画中的风、雷二神的视线是交集到两幅画面的中间空白处的,因两股视线的冲突而在中央空白处所营造出来的紧张感,其实是形成了第三幅画面的内容。它没有所谓的中心画面的概念,因为价值观的核心不是神灵,而是对自然的尊崇,在很多日本绘画中是看不到中心构图的。
当今时代需要快速的反应,平面化的组织和并列的网型结构显得尤为重要,像今天这样必须去不断创新和发现的新时代,直列的树型结构已经无法适应。处于并列关系的人们共同打造一个网络,可以使这个网络通过连锁效应不断地快速扩大。
“素”,就是保持最朴实的本色之美,是不添加任何杂念的纯真。信赖自然,将一切依托于更大层面的事物上顺势而为,这就是存在于“素”背后的审美意识。
日本人喜欢并擅长使用泥土、木材、竹子和纸张来建造用于居住的房屋。山地多而平地少的日本,实际上并不缺少可以作为建材的石头,但却很愿意使用可以轻松加工的其他自然材料,他们执着地钟情于由土、木、竹、纸建造的房屋。这到底是源于何故呢?也许他们并不想打造什么永远的建筑,并且深爱着那些可以融入自然美景的,能够在风化中逐渐还原的材料。
“本色最美”绝非“本色不变”,这个概念是指让人工技术的部分不要太明显,或者说消去人工的痕迹。
简洁不是最终目的,而是为了发挥素材质感所达到的一个结果。日本人简洁的造型背后,是对材质的追求,对素材的重视,否定的是刻意的设计制作,注重的是如何将人为的技术“无痕”地表现出来。
不去抗拒、顺势而为的美,这就是“假”的含义,也有“借”的意思。
以日本房屋为例,去探索“假”的审美意识。日本房屋的室内和室外是有连续性的,室内几乎像户外一样开放,而且连接户外的部分基本上也与户外同处在一条地平线上,这种开放感就是临时的、“假”的空间。你甚至无法清晰地区别室内与户外的边界线在哪里。当我们移去了隔扇墙、移门时,从户外的庭院到室内,从房间到房间的所有空间,就完全呈现出了融为一体的、连续化的状态。
这种审美意识打造的是生生不息的生命流转的环境,对于即便对人生也会用“假”的意识去加以认知的日本人来说,这也许是最自然不过的现象了,因为“假”的审美意识的主基调是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
这本书并不厚,可随身携带,作者探寻“美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并解剖成许多面分别讲述,娓娓道来,让我们去了解日本的审美意识,作者认为,审美意识不是独立的物体,而是有着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是可以成为彼此补充的复合体,从”微“的审美意识开始,到书中的第八个审美意识,内容上都会有所呼应,八个审美概念也没有任何主次之分,它们属于并列互补的关系。有着庞大概念的日本审美意识的整体,在本书中是有着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对日本文化和艺术感兴趣的朋友,可以阅读这本书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