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央美院设计学院本科生毕业展⑧

北京心中美画室
2021-7-04 10:47:58 文/孙岩 图/董翔宇
二〇二一
中央美院毕业季
-
本科生毕业展
本期责任导师
王选政教授、李卫教授
Cell在拉丁语中有着“小空间”、“小房间”的本意,作品将出行空间划分为不同的模块,根据功能需要,这些模块有着相同的DNA和不同的外在形态,与细胞相似,它们之间也能够进行自由的物质交换。利用立体交通的概念,不同模块间可以相互转化,以满足不同出行场景的需求,而当车辆停靠时,出行空间本身也能够成为建筑的一部分,成为“家”的延伸。
导师评语
无人驾驶技术的日渐普及,形成了以智能出行为载体的全新社会语境。与此同时,在地性的“国潮”文化也在该语境中日益为年青群体所接受。高紫玉同学在上述背景下,与上汽乘用车设计中心完成了产学合作课题《细胞空间》的设计研究,方案借助生物细胞的结构原理,以新兴科技“模块化”的方式链接近景未来空间与出行终端,提供了全新的出行场景与城市空间范式构建方案。对产业设计迭代、出行场景创新和城市更新发展具有标本意义。
——王选政教授
近年来,商务旅游是发展最快的旅游项目之一,从其规模和发展看,已成为世界旅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仍有巨大的发展潜力。2019年,中国总商旅支出达到4007亿美元,较2018年增长5.9% 尽管中国商旅支出增速放缓,中国仍是目前世界最大的商务旅行市场。商务旅游市场的扩大,就意味着商务出行活动带来的一系列配套设施及服务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此次毕业设计通过各数据及调查分析商务人士的选择行为特征并且总结商务人士的出行规律,进而为提出搭建将来商务出行配套系统奠定基础。
“衣食住行”,行是人们生活中的基本需求之一,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人们对出行的要求也愈加提高,城际之间也纷纷出现各种新的运输方式,为了满足不同人的出行需求,可以通过分析不同人的出行特征以提供相对应的出行服务,通过调查与分析商务人士的出行选择行为,有助于完善出行相关的配套服务方案,帮助满足旅客需求,建立完整的商务出行链,进而讨论在未来出行背景下,受疫情常态化影响,未来的商务出行交通工具及配套服务的功能演化方向。
导师评语
吕铭浩同学的毕业设计聚焦于近景未来城市商务出行体验设计研究,是基于出行领域全新技术发展路径来开展的出行场景与体验设计创新实验。方案在无人驾驶技术普及的趋势下,以行为调研和用户研究为工具,结合汽车设计技术的迭代发展,在广汽研究院完成了最终的产学合作成果输出,具有前瞻的产业标本价值。毕业设计既体现出了吕铭浩同学扎实的汽车设计能力,又呈现出了作者在由交通工具设计向出行创新转型过程中的问题意识和实践方法。
——王选政教授
互联网时代大规模业余化的可能,打破业余与职业间的屏障。在互联网的场景下,商业模式以令人头晕目眩的速度被改变,消除了职业壁垒的快速变化的时代。
出行办公空间研究方案,由于全球性疫情的契机,原有的工作模式在跨越物理空间的同时正在向线上化、去中心化发展。基于对未来工作模式的讨论,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上,我们也可以更清晰看到未来的方向。未来工作模式的变革会带来传统载具空间的改变,设想第三空间再塑的可能,进而研究如何对它进行更多的赋能。
导师评语
新冠疫情导致的危机语境,加速了社会结构模式多元化的进程,也直接触发了工作形态的多元化发展,借助新的技术手段和商业模式,跨越时、空的办公方式成为正在发生的场景。郎玥同学的毕业设计依托上汽乘用车的设计与技术平台,通过用户研究、模式研究和材料研究等手段,完成了针对多元化就业形态下的移动办公空间设计研究课题,是一次较为完整的出行创新设计尝试。
——王选政教授
语言全翻译是未来社会的必然趋势,我们可以对于未来生活进行大胆的设想,并且分析各个方面因技术产生的影响,为未来提出可能性。
这是一款实时视觉翻译智能眼镜,应用于出国旅游,与不同语言人群交流,功能侧重于在语言不通的场景内进行实时的视觉翻译,实时识别视线聚焦的位置所包含的文本内容,并进行翻译,大大加快了交流的速度,也为有出国旅游需求人群的行程提供了便利。
导师评语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设计在改进生活方式中将扮演怎样的角色?带着这个问题,徐思源试图通过自己的毕业设计,探索如何通过整合已有视觉翻译的可行技术,为身处不同语音环境的人们提供一种适应环境的新方式。为此,她从研究技术、用户定位、产品造型、应用界面等多层面做了许多有意的实践。虽然在最后展示环节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但最终还是积极想办法,经受住了考验。其实整个毕设就是未来现实生活的缩影,没有所谓的完美,只要尽力,一定会有收获!
——李卫教授
根据变换的形态,功能作用也会有所不同。这是为了多使用键盘的职业而设计的。打开时可利用键盘的功能,折叠时可利用平板电脑的功能,内部使用技术可增进业务效率。
主要技术:
- 键盘模式: 通过触控控制,软件识别,快捷键合并,语音识别
- 触摸模式(平板): 触摸,共享屏幕,笔记
导师评语
相信浏览过毕业展览的观众很容易忽略朴健于的作品,因为他的设计实在“太普通”了。但作为他的导师,我是知道他的设计很不平凡。首先他从开题到展览从未怠慢,有条不紊的钻研。尤其作为韩国留学生,身处异地在线沟通,而且返校经历了22天封闭隔离,但依然做到了自己制作样机。其次,产品平凡的外表其实蕴含着一个针对特定人群的整合创新发明。这个设计在五光十色的众多展品中略显单调,但这恰恰是这类产品真实的存在状态。有时我在想,我们到底要培养怎样的学生?朴健于至少应当代表着一种类型。
——李卫教授
试图探寻不同于过去人们对于人文旅游中的留言以及纪念的形式。以AR绘制和AR云作为技术基础设计新的交互方式,来解决对于“留言”造成的不可逆破坏以及“纪念”的同质化,增加交互中产生的结果对于个人的情感价值和文化价值。作品的呈现是用建模模拟了这种虚拟交互的效果,以更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最后可能出现的场景。
导师评语
莫思凡的毕设是一次大胆的去物质化实验。基于新文创初心,探索在满足游客留下痕迹与带走记忆潜意识需求的同时,如何创新游玩新形式。
作为产品方向的学生,有意非物化处理问题,这需要有冒险精神,因为这意味着跨入许多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尤其这个创意需要基于大数据与网络化平台的技术支撑。相信莫思凡在整个毕设过程中收获不小,因为她在跨出自己的舒适区后,不断地挑战太多的陌生。作为导师,在辅导过程中我也时常反思,是引导学生做专业的份内之事,稳妥毕业?还是支持她去探索,不断面对我们的不专业?我选择尊重学生,因为这也许是她唯一可以自由驰骋的机会,同时这也应该是设计学院教改打破专业边界所赋予学生的权利。
——李卫教授
设计学院线下展览
展出时间:5月25日至6月4日
地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2F及3F部分展厅
点击“阅读原文“
即可跳转至中央美术学院2021届毕业季线上展厅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一级学科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获批学科,已经建成涵盖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公共艺术与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生活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艺术与科技、设计史及理论等目录内的二级学科,以及自主创设的交通工具设计、社会设计、设计管理、创新设计、系统设计、生态危机设计(智慧城市)等新增二级学科。同时,在保持现有学科口径范围优势下,设计学科以对中国社会未来形态和经济模式整体研判为基础,以积极应对全球科技、经济和社会变革为契机,以培养具有中国文化立场和全球意识的顶尖人才为目标,以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举措为根本,全面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
面对新时代的形势变局、产业变革、危机与挑战,深刻研读新文科建设内核,设计学院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新需求、新变化、新阶段、新特征为依据,将设计学科与现代信息技术等其他专业集群相融合,于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提出的新命题、新方法、新技术、新手段中,创造新方向、新标准及新价值判断,并研判后疫情时代的全球政治、经济变化,以人类既有的社会组织结构、生产与消费方式为课题研究切入点,以学科专业划分为工具与方法,构建危机意识主导的全新学科教育架构与学科资源整合平台,全面聚焦应对人类未来生存模式的思考与行动。
往期经典
END
——北京心中美——
我们的爱心+操心+尽心=你们的放心
办学理念
▼
北京心中美是一个面对央美、清华一流名校高端定制的培训机构。本着厚德载物、追求卓越的教育理念,专注于央美、清华名校精英式教学,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引导、国际视野的熏陶和坚韧品格的塑造,并重视扎实的绘画技术培养和应试技巧相结合,为学生未来读本科、研究生和出国深造作好铺垫。央美、清华高考状元、研究生状元、美院教师亲临教学,学习状元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为圆莘莘学子名校之梦助力!
▼
师资力量
专注、专业的状元教师研发团队高质量教师人才是高质量教学水平的重要保证,北京心中美汇集了一批团结、热情、高效、具有国际视野的由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状元研究生、本科生、美院教师组成的状元教师团队。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沙阳路10号院
联系人:邹老师136****4668
苏老师137****5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