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研学科 | 临床医学

北体招生
2021-10-09 13:41:40 文/施妍 图/高雪芬
院长寄语
“
运动医学与康复学院院长
倪国新教授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爆发以来,人们对健康的需求更加突显,无论是“体医融合”还是“体卫融合”均彰显了体育运动在疾病的预防与治疗中的重要作用。运动医学与康复学院是北京体育大学最早成立的院系之一,现有“运动康复”(国家一流本科建设学科)和“康复物理治疗”两个本科专业、临床医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以及运动康复博士点,拥有较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学院始终围绕国家健康和体育事业发展的需求,秉承学校“立足体育,服务社会,面向世界,坚持高起点、高质量办学”的传统,以学校“双一流”建设为引领,坚持高规格、高标准、国际化的办学思路,以国内领先的高精尖学科建设持续支撑一流专业建设,致力于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体医融合人才,全力服务体育强国、健康中国战略以及军民融合和北京冬奥会备战工作。
学院围绕“慢性疾病的个体化运动干预”和“肌肉骨骼系统康复评定和治疗”二个建设领域,争取早日建成国内顶尖的运动康复医学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体医融合研究平台和运动康复医学核心技术研究中心、运动康复医疗服务中心以及国家队运动医疗服务保障基地,着力打造“北体运康”这一金字品牌,为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贡献北体智慧和方案,为学校一流学科建设贡献力量。
诚挚欢迎有志于临床医学研究,致力于全民健康事业发展的同学们关注和报考运动医学与康复学院!
学科简介
临床医学一级学科致力于培养具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医疗预防的基本技能,能在医疗卫生单位、医学科研等部门从事医疗及预防、医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学生主要学习医学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进行人类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方面的基本训练,培养对人类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做出分类鉴别的能力。
人才培养
旨在培养具有良好政治素养和职业道德,遵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服务健康中国战略,具备坚实的临床医学基础理论与应用实践的方法,熟练掌握康复医学和运动医学的基础理论和方法,能在医疗机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运动队医疗部门等专业相关部门从事运动医学与康复医疗相关的诊疗、科研、教学等工作的高水平研究型人才。本学科培养学生具备临床思辨能力和学术研究潜质,能独立完成康复医学和运动医学的相关工作,重点关注康复医学涉及的常见疾病和损伤的康复评估、制定康复治疗方案,从医疗角度解决因伤病引起的功能障碍问题;关注与运动相关的医学问题,不同人群运动处方促进健康的医学理论与实践方法等。
通过3年的规范化培养,学生应具备以下特点和能力:
1.政治立场端正,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高尚的道德情操、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2.具备良好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严格遵守本学科研究伦理和学术道德规范,对学科研究领域有独立见解。
3.要求掌握医学科研方法概论、运动医学原理与应用、营养学、运动处方理论与应用等核心课程及相关研究进展;掌握康复医学基础、康复功能测评、康复治疗学、临床康复医学等核心课程的理论基础及学术研究进展,深入探究运动伤病防控、运动与慢性疾病、肌肉骨骼康复、心肺康复研究方向的学术前沿。
4.熟练掌握1-2门外语,能系统查阅和分析专业外文文献,具备国际学术交流能力,能清晰表达学术见解。
5.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能够独立完成运动医学与康复医学领域的高水平研究、总结研究成果、撰写科研论文。
二级学科:
(一)康复医学与理疗学(研究方向:运动康复医学、肌肉骨骼康复研究、心肺功能康复研究)
运动康复医学:研究运动性伤病的机制、危险因素;研究运动伤病预防、评估及健康理论和方法的循证学依据;研究运动促进健康和运动表现促进的理论和方法。
肌肉骨骼康复研究:研究肌肉骨骼系统损伤和疾病的机制、危险因素;研究肌肉骨骼系统急慢性病症的预防、检查、治疗及康复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方法。
心肺功能康复研究:研究心肺系统急慢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危险因素;研究心肺系统疾病的预防、评估及功能康复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与肌肉骨骼损伤后围手术期心肺康复及运动促进心肺功能表现的理论和方法。
(二)运动医学(研究方向:运动伤病防控研究、运动与慢性疾病研究)
运动伤病防控研究:研究运动医务监督、运动性病症、运动损伤、运动营养等内容。
运动与慢性疾病研究:研究体力活动不足、久坐对慢性疾病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影响,运动对常见慢性疾病人群的生理、生化及分子学影响机制,研究运动对慢性疾病的剂量-效应反应;运动与常用药物联合对慢性疾病预防、治疗和康复的效果。
师资力量
学院现有教职工35人,其中,教师22人(含两名双肩挑教师),辅导员4名,实验员6名,行政人员3人。教授10人,研究员1人,副教授4人,讲师6人,助教1人。博士研究生导师7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6人。10名教师获得了国际物理治疗联盟(WCPT)专业师资认证。
高颀教授于2015年被评为“北京市高校教学名师”,陆一帆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钱菁华教授2016年获得“北京市师德榜样(先锋)”称号、2017年被评为“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高颀、钱菁华2人入选“国家体育总局优秀中青年技术人才百人计划”。
01
陆一帆
Lu Yifan
教授、博士生导师,运动医学与康复学院运动医学教研室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专家津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获得者。
研究方向:运动促进健康。
在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利用专业优势,积极开展科学研究、科技服务及科普宣传。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重点研发专项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40余项,指导研究生近80人。发表研究论文40余篇,授权发明/实用新型专利4项,主编教材或著作5部,参编教材或著作5部。研究成果获2014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三等奖3项等。由于其科研及教学的努力工作和突出贡献,多次获国家体育总局及北京体育大学的嘉奖。2012年获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2015年获北京市先进工作者,2016年获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工作先进个人。
02
矫玮
Jiao Wei
博士、教授、物理治疗师、博士生导师。
长期从事优秀运动员运动损伤康复与防护工作,致力于推动运动康复与防护事业在中国的发展。是国家体育总局“高层次体育科技人次”,是奥运会及残奥会运动康复保障专家,是国家体育总局“足踝保护体系”重点研究团队负责人。
多年来主持省部级科研课题50余项,在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主编或副主编专业著作和教材十余部。研究成果“提高运动员体能关键技术研究” 201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21年获中国康复医学会全国科普先进个人。
目前的主要社会兼职有: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康复师认证专家组常务副组长,中国康复医学会康复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暨运动康复专业学组组长,教育部高等院校运动康复本科教育国家标准研制组专家及牵头人,全国运动康复专业教材组组长,中国医教协会运动康养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健康促进教育委员会运动与康复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运动医学会常委暨运动防护专科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健康促进会骨科分会运动损伤康复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康复医学会运动伤病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世界运动防护与康复联合会委员等。
03
倪国新
Ni Guoxin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德国洪堡学者。
研究方向:运动损伤康复、骨性关节炎临床及基础研究、运动促进健康等。
主持澳大利亚长江奋进奖项目、德国洪堡研究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基金等国内外研究课题20余项。在国际国内核心期刊发表专业文章150余篇,以第一作者和/或通讯作者发表SCI文章近60篇,总被引1450多次,H指数20。受聘为BMC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 BioMed Research International, Wou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等多个SCI收录杂志编委;为30余种国际知名期刊特邀审稿专家。获德国洪堡研究基金、澳大利亚长江奋进奖、福建省百千万人才计划、福建省青年科技奖、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中国康复医学会优秀康复医师、首批国家健康科普专家、首批国家卫生健康技术推广服务专家等奖项和荣誉。
04
高颀
Gao Qi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教学名师。
研究方向:运动医学,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康复。
主持国家体育总局奥运科技攻关课题、国家体育总局基础研究课题、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课题、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课题等省部级以上课题10余项;在国内外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曾任亚运会、奥运会中国拳击队、跆拳道队、棒球队、中国女曲队队医及康复教练,承担国家多支队伍的奥运备战工作,并为其取得奖牌提供了保障;同时在军民融合项目为海军航空兵战鹰计划提供保障和支持。
2008年在第29届北京奥运会获得“科研与科技服务个人贡献奖”。2012年所主持的奥运科技攻关课题《艺术体操运动员损伤的防治与康复》获国家体育总局奥运集体项目三等奖。2012年入选国家体育总局首批“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百人计划”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5年所主持的课题获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2015年被评为北京市教学名师。
作为主编、副主编参与包括《运动损伤与急救》、《运动按摩》、《功能康复训练》、《运动康复技术》、《运动康复治疗》、《运动康复评定学》等多部教材在内的编写工作。
05
王艳
Wang Yan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临床内科执业医师。
研究方向:慢性疾病运动康复、大众健身运动处方指导和运动医务监督,
从事临床内科工作20余年。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全国通用教材《运动处方》副主编,参与编写教材、著作10余部,主持省部级课题、校自主课题4项,作为主要骨干成员参加了国家 “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和省部级课题20余项,目前正在与北京大学临床医学研究所合作进行国家科技部重点慢病防控专项课题““运动是良医”干预方案的优化与效果、安全性及卫生经济效益评价”的研究。
曾在美国运动医学年会、中国体育科学大会、全民健身大会等国内外学术会议上进行专题报告。多次受邀为国家保健局、甘肃省保健局、黑龙江省“科学健身大讲堂”、河北省”科学健身大讲堂”等授课。曾荣获第21届冬奥会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项目贡献一等奖(主要参与人)、北京体育大学“首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正高组,2021年)、北京体育大学2019-2020学年“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标兵奖”、2014北京体育大学科学论文报告会二等奖、2016年北京体育大学科技成果二等奖等荣誉。
现任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处方师”培训特聘授课专家、中国生理学会体适能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健康教育协会科学健身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国老年保健协会脏器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康复学会抗癌学会体医融合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学会健康管理分会体医融合学组委员、美国运动医学会(ACSM)中文CPT培训讲师、EP培训讲师和北京市健康科普专家。
06
张培珍
Zhang Peizhen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2008年~2009年获国家公派出国留学全额资助,在美国北德克萨斯大学医学健康中心学习1年,博士后。2012年~2013年在美国南卡罗纳大学运动科学系访学6个月。现任北京健康教育协会老龄健康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作业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运动健康科学分会青委会常务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风险评估与控制委员会青委会委员,中国营养学会注册营养师等。
长期从事运动医学与健康促进方面的研究,研究方向为运动与心血管健康、运动健身与运动处方、运动营养。主持和参加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级科研课题40余项,作为项目主持人的有20余项,包括国家体育总局重点领域研究课题、国家体育总局全民健身研究领域课题、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择优资助项目、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课题、国家科技攻关计划课题分课题、“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分课题、中国科协课题等,并获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
研究成果获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和二等奖、第三届全国优秀科普挂图征集评选活动优秀奖、北京体育大学科技成果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北京体育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和二等奖等多个奖项。
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论文100余篇,论文发表于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体育科学、中国体育科技、中国运动医学杂志、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等期刊,数次在奥科会、亚科会、美国实验生物学会议、全民健身科学大会、全国青年体育科学会议、全国体育科学大会等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做专题报告。
主编了《血脂异常人群运动处方的研究与应用》、《运动医学实验指导与习题》、《血脂异常人群健身指南》等著作与教材;参与了10余部著作与教材的编写,包括《全民健身指南》、《现代英汉汉英体育大词典》、《运动医学百科全书》第五卷《运动损伤预防与治疗的临床实践》、《运动生理学高级教程》、《安全防护与急救处理》、《营养学》、《体育保健学》、《运动医学》、《体育保健学理论与实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