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不褪色 一生心向党

北京体育大学
2021-7-12 14:26:59 文/朱赫然 图/许静怡
初心不褪色
一生心向党
—编者按—
在北京体育大学栉风沐雨近七十年的办学历程中蕴含了许许多多英雄的创业事迹,映射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北京体育大学的成长足迹。为从校史中汲取精神力量,党委宣传部深入挖掘校史中红色资源,邀请学校老一辈共产党员讲述鲜活而深刻的红色故事,引导广大师生守初心、担使命,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今日推出“党员话初心”专题栏目第5期——《初心不褪色 一生心向党》,讲述原北京体育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我校老党员王顺兰老师的故事。
人物介绍
王顺兰,1953年入校,是北京体育大学(中央体育学院)第一批学子。于1949年加入共青团,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进入北京体育大学党委宣传部工作,1984年任校党委宣传部部长。退休后任党支部书记,其所在支部多次被评为优秀支部。
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
7月1日,党中央在天安门广场召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作为一名党员,看完庆祝大会实况转播,听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我感到非常的骄傲和自豪。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党中央首次颁发“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作为一名荣获奖章的老党员,我感到非常荣幸。我1953年入校,1954年入党,67年党龄浓缩在一枚沉甸甸的纪念章里,我非常激动。我们党走过一百年,取得了不少成就,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是中国共产党人、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结果。我深深体会到党的伟大,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我虽已退休,但仍是一名共产党员,退休不退党,永远跟党走的决心和行动永不变!我要牢记党的教导,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继续为党工作,以共产党员的初心本色践行为民服务的使命担当!
苦难童年 铭记党恩
我们那个时代与你们不同,你们都是成长在新中国的红旗下的。
我们那个时候非常困难。我的童年处在抗日战争时期,是一个苦难的童年,日军经常来轰炸。警报一响,大家都会往城外跑,日军不是使用机枪就是使用炸弹,百姓们几乎每天都要躲日军的轰炸机。
后来,大人都把孩子往农村送。大人们自己可以在城里面来回跑、来回躲,但小孩子太小了,没有这个能力。仅仅送到近郊区还不算安全,我们这些小孩子都被送到离城20多公里的远郊区,即使是在那里,白天也只能在山上躲着,不能在村子里,连村子里面也是有很多日军的。
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我们看到日军牵着一头驴,还有一个妇女抱着孩子跟在后面,我们知道这就危险了,他们多半活不成了,这就是当时人们的生存条件。这种条件下,孩子是没书读的,生命安全都保证不了。
后来终于迎来了解放,从那以后,我们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变,解放军对老百姓非常好。我还记得那天,是1949年,解放军进到我们县城里。解放军是不住老百姓家的,晚上就住在街道两边,在大家屋檐底下睡,我们早上起来一开门儿,就能看到解放军来了,会觉得非常安心。
所以后来我心里就有了一个对比,知道侵略者的残酷让老百姓没法活,但跟着共产党,我们就能活。
积极入团 响应号召
解放以后老百姓才算真正活着,我们这些孩子也都开始有学上。生活上有困难,国家也会帮助救济。这就在我们幼小的心灵里面扎上了根: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就上不了学、吃不了饱饭。党号召什么,我们就干什么。1949年刚上高一时我就加入了共青团,成为一名光荣的共青团员。
我积极工作,还成为了学校的学生会主席。那时候要宣传婚姻法、宣传抗美援朝……我都参与了。当时我们就是组织秧歌队在街上敲锣打鼓,把老百姓都吸引过来,再开始当街宣传。
党的关怀一直被我铭记在心,激励着我不断努力,为人民服务。
升入大学 建设校园
我当年被大学录取的时候,名字都会登在《人民日报》上,看完报纸就知道自己被录取到了中央体育学院。我的体育老师特别高兴,因为我被录取到了中央体育学院,要去北京上学了。
国家特别关心我们,有专门的人跟我们联系,会问我们什么时候出发,国家给买票,还派人送我们到火车站。我们当时的一切开销,都是国家来负担,怎么能不感激呢?
到北京以后,我们一边上课一边参加建校劳动,修运动场、田径场……我们都非常积极。第一批学生招了560个人,有好多家里都是很困难的。很多南方同学就带着一个凉席,穿着一个拖鞋过来了,都很艰苦。学校都给予了这些同学帮助,没有被子的解决被子,没有褥子的解决褥子,家庭困难的呢,一个月还有两块钱的补助。当时普通大学的补助是十五块,我们体育学院有贺老总支持,补助是十七块五。所以大家都很高兴,一天三顿饭都能吃饱,不像过去吃不饱饭。这就让我一直记着共产党的恩情,我就一定要加入共产党,也像他们一样为人民服务。
当时社会上流行这么一个说法:花花公子修美术,闲散人员修体育。这是不正确的看法。一部分同学出现了专业思想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学校积极地做大家的思想工作。马约翰还牵头出了一本书,叫《我热爱体育事业》。学校组织我们积极参加编写,我也参加了。我写的一篇叫《兴趣是可以培养的》。当时有些人专业思想不稳固啊,说对体育不感兴趣啊,说过去没有接触过体育,所以不感兴趣。我针对这个思想,写了这篇《兴趣是可以培养的》,结果我这篇文章写了以后还不错,被采用了。
成为党员 接受接见
我来到北京体育大学的时候已经是老团员了,所以来到学校以后,学校指定我担任一班的团支部书记。
我积极要求入党,因为我总想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就没有今天美好的生活。
为了新中国,那么多人流血牺牲,有些人牺牲以后连名字都没有,有些是非常年轻就牺牲了……我暗暗下决心:一定要像优秀的共产党员学习,一定要为党好好工作,争取早日入党。
抱着这个决心,我努力学习、工作。还因此成为了体育大学的人民代表,在1954年以代表的身份去了中南海,中央领导接见了我。当时我们学校就我和另外一个男同学接受了接见。那时候也没有车,我俩就骑着自行车到了怀仁堂。
我是1954年7月份入的党。入党的时候,跟我谈话的是当时马列教研室的主任。我现在都清楚地记得他跟我谈话的内容。他说:“入党就要把自己的一生献给党的事业,就要认真地服从党的分配,老老实实地为人民服务,向优秀的共产党员学习。同时,自己的能力有大有小,但是要好好地为党服务,绝不搞那些歪门邪道,有多大能力就办多大事情。”
对年轻一代的建议
希望现在的年轻人入校以后,首先要好好学习,把自己的专业掌握好。只有这样,才有为党工作的武器。
其次就是要努力工作,为党工作,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一定要好好向优秀党员学习。
人的能力有大小,但你们要尽自己的努力。我非常敬佩那些科学家,那些造原子弹的前辈们,都是在深山里,隐姓埋名地为党工作。
总之你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做好自己的工作,也要不断提升自己,像优秀的人学习。
北体官微 | 2021第232期
采访整理|张梓沫
视频拍摄|杜鹏程
视频制作 | 杜鹏程
编辑排版|张梓沫
监制校对 |秦培栋、齐晓研(大学生记者团)
责任编辑 | 石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