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6青年学者沙龙”系列报道⑨芭蕾舞系:舞蹈音乐的中国气派

北京舞蹈学院
2021-6-27 10:14:37 文/徐漫远 图/高燕
306青年学者沙龙是2016年由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民族舞蹈文化研究基地推出的培养青年学术骨干、促进跨学科学术交流的平台。2016-2019年,306青年学者沙龙已举办五期。前期,为推进新时代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新征程,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民族舞蹈文化研究基地已就中国舞蹈实践理论研究开展了相关学术探讨。2021年,民族舞蹈文化研究基地特邀我院各二级院系围绕“中国舞蹈实践理论谈”共同推出306青年学者系列沙龙。
往期推送
①中国民族民间舞系:“盘”旧词新说
②教育学院:教师是怎样“炼”成的?
③创意学院:看见·36年
④国际标准舞系:国标舞视角下的双人舞
⑤附中:一切从“蹲·plié”开始
⑥中国古典舞系:“顺应”还是“引领”?
⑦音乐剧系:音乐剧导演想用什么样的演员
⑧人文学院:文舞何以相融?
2021年6月17日,由我院科研处、民族舞蹈文化研究基地主办,芭蕾舞系承办的第十四期306青年学者沙龙——“舞蹈音乐的中国气派”成功举办。本次沙龙特邀院内外专家、教授,共同分享各自领域对于舞蹈音乐的认知感受与学识见解,以期在交流与碰撞中为舞蹈艺术教育贡献智慧与力量。我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郭磊,人文与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金浩,科研处处长白靖毅等领导出席沙龙。芭蕾舞系钢琴教研室主任王毅主持沙龙。
王毅副教授以《舞蹈音乐随笔——一个钢琴老师的舞院记忆》为题进行发言。他回顾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几代舞蹈音乐职业钢琴演奏家与重要实践团体,指出改革开放后,我院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学院需要的钢琴伴奏教师,这标志着舞蹈音乐人才专业化培养进入了规范化教学运作模式,并逐步在人才培养定位、课程设置等方面均形成了舞院独有的教学特色。他相信,一定还有源源不断的舞院音乐人走进历史舞台,为舞院的明天添砖加瓦,这正是“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附中中国舞学科钢琴教研室主任邓芳老师强调了职业自信对于舞蹈音乐人的重要性,并呼吁舞蹈教师与音乐教师建立起良好的双向互动。一方面,舞蹈教师应当理解音乐,这样才能将舞蹈与音乐的契合点更好的传递给学生。另一方面,音乐教师需要理解舞蹈语汇,熟悉舞蹈动作,在不破坏音乐规律的前提下配合舞蹈的起伏与呼吸;具备即兴伴奏的能力;一生都熟悉舞蹈、热爱舞蹈。她强调,要摒弃音乐百**服从于舞蹈的错误观念,这不仅将大批优秀音乐人才拒之门外,同时极大阻碍了舞蹈事业的发展,当下我们急需专业化、科学化的舞蹈音乐人才培养。
英国皇家伯明瀚音乐学院钢琴系侯珑泷博士通过网络参会,以“小步舞”进行追根溯源,探讨了古典音乐时期中“舞蹈话题”在键盘乐器作品中的使用。她指出,历史上音乐从未离开过舞蹈,音乐人可以不跳舞,但是应该了解舞蹈,这样才能更好、更正确地理解音乐作品。追根溯源,音乐创作的体裁和题材都取决于舞蹈,理清这种历史脉络,对著名作曲家作品中的舞蹈音乐敏锐察觉,不仅能提供更多的素材和可能性,也为中西文化更高、更深层次的交流奠定文化基础。她强调,只有更深入地了解和对比,才能更明确地坚定民族文化自信。
中国广播艺术团、国家一级演奏员、作曲家、音乐制作人何源老师称赞到,舞蹈学院是舞蹈音乐的圣地,其作品演奏理论自成体系。就舞蹈与音乐的关系,他认为二者既紧密结合又彼此独立。因此,舞蹈音乐离不开舞蹈编导与音乐老师的通力合作,在彼此磨合过程中会彼此激发,诞生新的艺术思想。同时,他回应了邓芳老师“培养专门化的舞蹈音乐人才”的建议,认为舞蹈学院可以给舞蹈专业的学生开设更多音乐课程,从而了解音乐创作规律,如此便会减少与音乐老师的磨合时间,创作出更完美的舞蹈音乐与舞蹈作品。
芭蕾舞系胡晓教授聚焦《芭蕾训练课程对音乐伴奏的需求》,从三方面展开分享。第一,芭蕾训练中音乐伴奏主要的功能:训练学生的舞感、乐感,以及迅速控制音乐表达的能力;促进教师编排出更为完整、丰富的训练组合。第二,芭蕾训练需要何种伴奏音乐:完成对速度、力度和性质的需求,满足不同的训练目的;熏陶舞者的气度和风范,满足不同环境和舞蹈进度的需求。第三,如何加强芭蕾教师与音乐教师的合作:加强前期准备,增进共识;采取相对固定的合作时间与合作伙伴,培养彼此的默契度;建立专门致力芭蕾研究的机构,在新时代的新需求、新目标中不断探索,推动芭蕾音乐中国气派的完美实现。
芭蕾舞系钢琴教师撒切日娃副教授以奥地利的《蓝色多瑙河》、捷克的《伏尔塔瓦河》与中国的《黄河大合唱》以及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为例,指出一个优秀作品最关键的地方就在于其中体现出精神核心与精神高度,但它的表现手段基于准确性、合理性的基础之上可以是多样的、丰富的。她认为,作为教学单位舞蹈学院在学术上应当是包容的、多样的,在技术手段上应当是准确的、合理的,在作品编创和一线教学中应当着重培养学生的精神高度与文化深度,从而创作出具有中国气派的舞蹈音乐作品。
芭蕾舞系现代舞教师陈琛副教授分享了自己在德国留学以及回校工作的经历,从编导的角度阐释了对音乐与舞蹈关系的理解。她认为,音乐不仅是舞蹈的辅助,它与舞蹈密不可分、融为一体,体现着舞蹈作品立意、主旨的表达。因此,舞蹈编导应充分重视音乐的运用,将音乐语言与舞蹈语言、音乐内涵与舞蹈内涵完美融合。她指出,编导应多采用具备中国性、民族性的音乐进行编创,将民族文化自信融汇于舞蹈教学与艺术创作之中,一展舞蹈音乐之中国气派。
芭蕾舞系性格舞教研室主任杨越教授从教学、创作两个方面探讨了《音乐风格与舞蹈风格的一致性体现》。她指出,芭蕾教学是一个整体性的教育过程,这个教育不仅在舞蹈形态上,也关乎音乐的教学。因此我们的专业舞蹈教师应该深入了解音乐,与伴奏教师共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促进我院人才的全面发展。在创作上,她提出要探索中国气派的芭蕾作品,这就要求芭蕾在整体上保持中国风格、中国气质,音乐风格与舞蹈风格必须完美统一。她希冀舞蹈与音乐可以在合作中彼此成就,呈现真正的中国气派,以芭蕾为载体呈现“国字号”的内容,迈向世界舞台。
人文与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金浩教授就舞蹈与音乐关系发表意见,认为没有音乐的舞蹈是不精彩的,但只有音乐没有舞蹈的视觉呈现更是空谈。他指出,中国舞蹈音乐的内涵闪耀着民族智慧之光,它是累积式的、钟乳石式的,其中内核是对文化的传承。当代人要加强传统文化的当代阐释力,才能做出舞蹈音乐的中国气派。他强调,芭蕾音乐与中国古典舞音乐看似不同,但其根性基因都是情感的张扬与抒发,舞之魂在于情,乐之魂亦然。因此,我们应该把握其共性,注重点线教学,重点解析舞蹈的节奏,调动观众,引发共鸣。
我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郭磊认为,舞感与乐感是相通的,音乐与舞蹈结合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作品。不论是舞蹈教学还是创作,音乐教师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并非依附于舞蹈的钢琴伴奏,而是具有独特意义的音乐艺术指导。因此,舞蹈人需要给予音乐教师更多关注与尊敬,音乐教师也应建立起更深厚的职业自信,二者在相互了解、增进合作中共同提升教学质量与创作水平。他期望,沙龙可以凝聚更多学科背景的教师、学者以及创作者,通过各专业、学科的跨界与合作,多视角、多维度、多方法地服务于学院未来发展与建设。
探索舞蹈音乐的中国气派,践行我院“爱国·爱校·爱舞蹈”的初心与使命,体现着北舞人的文化自觉意识与社会责任感。在激流勇进的全球化时代,同质与模仿无法赢得尊重,异质与独特才能赢得认同。希冀中国舞蹈界共同努力,以舞为媒,提升中国舞蹈的国际话语权,发扬中国文化内凝、外吸的双重软实力。
来源:科研处
文字:苏心
图片:董佳伟
排版:李海明
责编:刘菲
总第 802期
2021 第 9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