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管理 创意的坚固翅膀

中国设计新闻
2010-11-08 18:22:06 文/易瑾轩
谁需要“设计”?谁需要“管理”?答案是,假如设计师不理会产品制造以及市场销售策略,只是一味的作艺术家;或是市场以及采购制造单位,完全不重视新创意设计商品开拓新局的可能性,都无法创造双赢的佳绩。
设计也需要管理吗?答案是肯定的。
客户涵盖各产业,其中不乏世界知名的企业,而且屡获设计奖项的IDEO设计公司,共同创办人Bill Moggridge,目前主导IDEO 的San Francisco分部,他宣扬的“使用者导向”的设计理念,正是建立“人机互动设计(Interation Design)”的立足点。而IDEO发展出了一套51张的“Method Card”让设计人员掌握各种人因部分,分成四个阶段ask,watch ,learn,try来接近产品设计执行。从“头”开始管理,是设计能成功的重要原因!
人的经验取向 设计管理的未来
“人与物体的互动间的仪式性、戏剧性、以及透过听觉、甚至味觉或嗅觉所带来的感受,将深深影响我们的体验。”Bill Moggridge说。仪式性,戏剧性的概念,曾被义大利设计界例如Olivitti公司,或是在1991年创立Memphis Group 的Ettore Sottsass等发扬。
这几句话看起来很玄,但是却有相当实质的意义。Bill Moggridge将葡萄酒杯与行动电话比较,解释设计是如何摆脱一般人仅仅对于形状等因素的认知,而与人类的“经验”息息相关,这也就是IEDO在设计界闯出一片天的核心价值。令人讶异的是,设计葡萄酒杯和设计行动电话,以人因的考量上,基本上并无二致。
以酒杯来说,如果设计者想像其为静止的物体,便可以设计出形状、材料、底座与杯脚的比例、杯中液体以及香味的流向等等。但是将整个饮酒经验作为设计考量时,重要的设计因素便鲜活起来,自然而言出现:杯柄给指尖的触感好不好?举起酒杯时香味是否迎面扑来?杯缘与嘴唇相碰时是否感觉很舒适?与他人酒杯相碰,是否出现清脆的响声?
行动电话和酒杯一样,会被使用者手持贴近脸部使用,而且具备功能性:因此,设计行动电话所面对的挑战,与设计酒杯十分相似!Bill Moggridge举起手边的行动电话,感觉机身侧边的线条以及外壳的质料,了解其握感,同时观察按钮位置以及功能设计,是否方便而且一目了然……,这些都是主导使用者经验的重点。他补充,设计行动电话的挑战还包括更多的技术层面:例如必须将内部充塞线路板、电池等各种组件,创造出又轻又小的装备,兼顾功能而且可靠。
引领潮流 设计师要有原创力
设计师甚至可以塑造新的消费文化与生活方式。而这些取决于设计师如何掌握潮流,并且发展出新的想法。“Innovalue for Your Better Life”,趋势专家詹宏志如此说道。
在提到“台湾精品”议题时,詹宏志说,“我们在未来的环境、生活里头会不知不觉用了更多隐藏着通信与运算能力的产品”,被视为台湾设计发展主流之一的资讯周边商品,也更加人性化,利用科技来扩充人类的感官范围。电子资讯业的发达,趋势是让产品摆脱“机器”的感觉,当电脑以及周边设备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设计师可以抓住它们在外型以及功能上的人性化,让日常生活更加多采多姿。
举例来说,在IDEO早先设计的新一代电子产品中,就引领出“E Book”电子书潮流,作品可以贮藏大量资料,与传统的书籍大小类似,可以随身携带,利用侧面的按钮翻页,书皮还保留传统质感:不用提着笔记型电脑,可以感受传统阅读书籍的乐趣。而在纽约Prada旗舰店当中的更衣室,有镜头将背后的影像传至前方镜面,让试衣服的消费者方便看见新衣的背面,这件作品叫“Magic Mirror”。
又如,为ESPON所设计的印表机系列,设计师颠覆了传统印表机的单调,让印表机成为家中的家具景致。在名为“Drawer”的款式中,印表机变成一张小桌子,使用者将纸张放进抽屉中列印。还有名为“Mysterious Thoughts”的款式,印表机被一匹白布覆盖,从下方边缘缓缓吐出列印成品的纸张。这些,都是所谓“数位家庭”的观念:台湾的产品,是不是可以在未来的领域扮演重要角色,有赖设计师们掌握这些概念。
人的因素发挥到极致,除了消费者端之外,所谓的设计大师,更是个人才华发扬的极致:所有设计师的梦想,可能是创造并引领潮流。现代主义滥觞的Bauhaus学院的建筑与设计家Marcel Breuer甚至还说,“设计虽然要对顾客负责,但也必须要有对抗顾客的勇气。”。
设计大师的作品,常常令人惊讶的就像件艺术雕塑,在不同时代都能发光:例如Charles&Ray Eames的椅子,或是Ludwing Mies van der Rohe的沙发Barcelona chair。而以商业的角度来看,当初看来很前卫,但被市场接受后,这些设计作品可以量产达半世纪以上,是典型以设计创造利益的范例。
假如设计师都了解设计管理的重要性,“思考”得够多,但如果厂商不愿意去了解设计师的新鲜概念,铁定与未来错失交臂!我们在采访的过程当中,学界与政府辅导单位、国外设计师,甚至连国内设计公司的老板都坦承:“台湾设计缺乏原创性” ,我们必须反问:假如所有人都不重视设计,台湾怎可能发展设计原创性?
设计附加价值高 中小企业更须认知
因此,在原本可能觉得与“设计”无关的领域,也必须认识到设计的重要性。例如对以OEM为主要业务来源的制造业者而言,导入工业设计最大的问题是缺乏设计决策的能力:应该由一群专业人士参与决策,除设计师外,像是工程人员、市场人员、经销商等,而不是任何人(包括老板)专断的意见。但前提是,假如无法把工业设计这项职能,平顺的融合到企业组织内,让所有参与决策者都有基本概念,对国内设计水准的提升显然会造成阻碍。
设计师要从“小东西”就建立创新管理的实力,而中小企业也该重视设计,台湾创意设计中心执行长张光民说。由于台湾设计界多半以3C产业为主,让一般人经常谈到设计就想到3C产品。但是日常生活用品,所谓的“小东西”对于设计师来说要是做的成功,效益极大。他举出一款可以卷曲的电子计算机为例,“这算是很有创意的小东西”,有设计的产品,市场接受度一定较高,也可以提升价值。例如微软的新滑鼠找来大师Philippe Starck设计,价格比其他滑鼠硬生生飙高。 将“设计”理念再向前发挥,所谓“设计创新管理”,甚至可能为企业注入新的创造力:美国《Fast Company》杂志在今年介绍了20位“设计大师”,其实这些人并不是我们所熟知的工业设计师,而是帮公司创造一个新产品及新服务的目标,是将“设计思考(Design Thinking)”落实在商业实务的人们。
设计思考 落实企业组织与个人生涯
这一股风潮,是在职场上把自己当作“设计师”。在现今的社会中,设计师被要求的挑战是能够帮助计画产品制造以及市场策略,同时让商品能够吸引消费者的目光。假如把自己的工作定位,转换成不论作为、想法或态度都像个设计师,时时刻刻思考如何让它变的“与众不同”,而和设计商品一样抢眼,创造力自然会产生。
对于建立品牌来说,为Nike及Toshiba工作的YvesBehar,相信商品可以与顾客做情绪连结:业者可以确定消费者对他们的产品到达“忠心耿耿”的境界:在消费者角度,品牌等同于体验、品味,提升消费者生活的美感经验----这不就是上述设计的使用者体验因素吗?而假如你是一位行销人员,IDEO设计公司说的“ask,watch ,learn,try”,会不会让你更贴近顾客? “其实各种外在的限制,包括法律上的限制,反而应该会Ji发设计师的灵感,把事情作的更好!”义大利设计大师乔治亚罗(Giorgetto Giugiaro)说。把设计师的精神发扬,比如说我们常常抱怨,是因为经费预算约束了梦想----但我们必须相信,没有什么事情没办法完成,那些约束我们的事物,只不过是增强面对挑战的刺Ji!
以“设计思考”来说,应该让工作或是企业组织富有创造力,不能被狭隘的角色控制住,必须找出一条道路来实践。台湾产业正站在转捩点上,引进“设计创新管理”的精神,对所有人来说都具有正面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