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和“祸”弄混了?闹剧背后的深思

艺术视野
2021-2-07 04:29:24 文/江瑾瑜 图/丁静雯
日前,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的新年礼盒《五福迎春·人文年礼2021》中出现错别字,五“福”最终变成四“福”和一“祸”,好寓意好彩头尽失,买的人心里膈应,卖的人贻笑大方。
有错别字的五“福”
这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错误,虽然可能只是审核不严谨,毕竟做文创不一定懂书法;虽然是字典《启功书法字汇》编纂有误,无心之失;虽然态度端正,及时道歉,及时补救……有无数个虽然,但是,总有值得深思。
《启功书法字汇》,黄圈内“福”字为误收字
一本《启功书法字汇》编纂有误,人民文学出版社尚且需要找多位书法家认证。那,如果史籍编纂有误,对于已经年代不可追的历史,我们放任自流吗?
中华历史上下绵延五千余年,文化精髓光辉璀璨,我们最骄傲的是文化始终传承,文字可考。所谓正史,依赖统治阶级,所以服从阶级意志;又谓野史,流传民间,口口相传,极具感情色彩。读正史,听野史,二者结合,才堪有当年景。
其实历史除了文字,更多的还有器物。器物上也沉甸甸地承载着历史,没有文字的直观表述,却也没有被湮没。纵观中华上下五千年所遗存的器物,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载体,也是社会变迁、文化艺术、人物事迹的诉说者。
汉 玉天马 故宫博物院藏
一件器物能流传下来,至少代表当时人们的喜好、工艺,折射彼时的生产力水平,反映社会价值,传达浓烈情感。
节选自《中国器物简史》上册第五章第一节
我国自远古时期就视玉为神物,并把玉与丧葬习俗相联系。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了玉殓葬、殓尸玉。汉朝时期人们迷信玉能够保持尸骨不朽,还可求来世再生,所以用于丧葬的玉器在汉玉中占有重要地位,金缕玉衣便是汉代规格最高的丧葬殓服。比如西汉时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墓葬,玉衣耗费玉片2498块,金丝1.1公斤!
节选自《中国器物简史》上册第十章第一节
文字与器物交相辉映,彼此佐证,才是我们如今朗朗上口的中华五千年历史。观万千器物,仰望先人智慧,便可探索时代密语。
原创内容,欢迎转发分享
由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艺术品行业规范工作委员会主任、广东金融学院粤港澳大湾区艺术品金融研究院院长吕少民主编,并由人民出版社、研究出版社联合出版的《艺术品鉴定丛书》,**概括各类艺术品鉴定、鉴赏要领,堪称通俗版艺术品鉴定教材,深化大众对艺术品的认知,带你轻松进入鉴藏之路!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直接购买。
觉得不错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