敛袂与沐手

书画知识
2021-3-27 00:04:51 文/裴雨婷 图/唐诗涵
读古人信札或书画作品,落款处常可以见到“敛袂敬书”“沐手敬录”等字样。如果从字面看不难理解,敛袂即整理衣袖,《史记·货殖列传》有“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之句,意思是从海滨到泰山之间的诸侯都整好衣袖来齐国朝拜。沐手,指洗干净双手,然后恭恭敬敬地动笔。其实,这样的解释并不完整。
沐浴,在今天看来只是一种个人卫生行为。古人却把沐浴与宗教祭祀礼俗紧密结合,含有独特的内容和意义。许慎《说文解字》释“沐”:“濯发也”,释“浴”:“洒身也”,把“沐浴”一词分成了两层含义。周代的人们沐用潘(米泔水),浴用汤(热水),区分得很清楚。屈原《渔父》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意思是说:“我听说刚洗过头一定要弹弹帽子,刚洗过澡一定要抖抖衣服。怎么能让清白的身体去接触世俗尘埃的污染呢?我宁愿跳到湘江里,葬身在江鱼腹中。怎么能让晶莹剔透的纯洁蒙上世俗的尘埃呢?”这就把沐浴与心灵的洗涤联系在了一起。
“国之大事,唯戍与祀”,在传统文化观念中,祭祀神灵与卫戍江山是同等重要的。人们在祭祀之前必须沐浴斋戒,这是神圣仪式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沐浴自有很多的程序与讲究,浴室不能靠近厕所井灶,不能在污秽之地,一定要洒扫干净。沐浴者事前不能食用酒、鱼臊、肉、五辛(葱、韭、蒜、薤之类)、乳酪等,让身体内部先保持洁净。沐浴时调好汤水是非常关键的,香汤,就是指调制的加入各种芳香药料的汤水。芳香药料大致是竹叶、桃枝、柏叶、兰草等,放入水中煮十几开,用布囊滤去渣滓,再放入五香(青木香、零陵、白芷、桃皮、柏叶),这才调成上佳的汤水。用什么样的水也是不可忽视的,人们最看重的是“三江口水”“三井水”,那是指清澈流动的江水和澄净无尘的井水。也有用“上善水”,即云水(云层中降落的水),以契合老子《道德经》中“上善若水”的含义。《沐浴身心经》中说:“沐浴内净者,虚心无垢;外净者,身垢尽除,存念真一,离诸色染,证入无为,进品圣阶。”这就要求沐浴者不仅在外表要去除尘垢,让身体保持洁净的状态,在内部更要虚极澄明,抵达志念专一的心境。所谓心斋,就是要排除外界的各种干扰,实现内心的虚静,让心智超越凡俗。从事艺术创作的人,往往有一种奇妙的体验。在沐浴的过程中,身体被热水浸泡,血液畅流,细胞活跃,神情自若,灵感之光就可能不期而遇地在脑海里闪现。古今中外不少画家在沐浴时构思佳作,跟相传阿基米德在洗澡时获得浮力计算的灵感具有一样的道理。
王羲之《兰亭集序》中说:“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修禊在他生活的时代,已成为文人雅士之间的聚会。时序往前推,“禊”其实是古代春秋季节在水边举行的清除不祥的祭祀,继承了殷周以来的巫觋遗风。随着时代的变迁,今天的沐浴只是一种习以为常的卫生行为,已没有仪式感、祭祀感。然而在艺术创作之前,认真洗净双手、整理衣袖,让自己专心致志地进入某种特定境界,表达对艺术和艺术接受者的敬重,却仍然具有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