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庆春|老春山房印话:南阜后人

书画知识
2021-2-12 19:57:37 文/沈芬 图/纪宇飞
古玺或汉印无论官印还是私印制式,均以白文居多,朱文少而其中以细线居多。元明清流派印也是以细线印为主,至吴昌硕却一反常态,他在充分借鉴古代砖瓦、碑额、猎碣残损线质的基础上,另辟蹊径,开创了雄浑朴厚、个性鲜明的粗朱文篆刻创作,令人刮目相看。后继者来楚生先生在吴昌硕的基础上,继续发扬光大粗朱文印风,更增添了各种残破的手段,风格愈发老辣纵横,自成风貌。吴昌硕、来楚生的粗朱文印风,给我们的学习借鉴提供了优良的范例,也说明至少这一类印是可以继续走下去的。
实事求是地说,这一类印的创作也确实有难度,弄不好,就会显得粗笨板滞、了无生气。笔者近些年一直致力探索此类印风,感觉到粗朱文印顺应时代审美趋势,大有可为。实践中应努力做到:以书入印,书刻兼融;多向借鉴,融会贯通;边栏变化,助推韵律;整体把控,虚实得宜。
南阜后人 2.8×2.8厘米 雅安绿
友人嘱刻“南阜后人”闲章。此四字印文颇费思量,大篆入印,粗朱文一路基本确定,难度在于四字的摆布上重下轻,唯恐失衡。遂采取了“南”压扁,“阜”拉长,纵向呈右倾之状,“后”搭边与独立之“人”咬合紧密,呈挺立之势。如此这般,整体上上紧下松、上密下疏,空间分割虚实明快而醒目。加之边框从右边的粗厚,到下边的断续回环至顶端则星星点点、若有若无,与文字的粗拙风貌形成呼应,使视觉得到满足。
这方印石面杂质较多,刻起来颇为吃力,只能用切刀,甚至是一点点啃过来,才勉强完成,可能整体上也影响了艺术效果。不过粗朱文的魅力是无穷的,还需持续不断地探索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