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画闲聊|偶游霁清轩

书画知识
2021-1-12 00:21:56 文/史建华 图/高梓洁
几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知道了在颐和园的东北角还有一个园子。园子的格局保持着原貌,古色古香。不规则花岗岩砌成的围墙还是原来的样子,园中建筑随地势起伏而建,回廊将不同的房屋巧妙地连接起来,即便是雨天,也无需淋雨即可到达各个屋子。巨大的松柏展示着各种形态,也透露出此院的年龄。园子的最高处是一座四面皆窗的建筑,上有一匾额,题“霁清轩”三个字,也是这个园子的名字。建筑的南面有个小门,过去便是谐趣园。霁清轩往下,随岩石形成的自然沟壑中有从颐和园后湖引入的水系,由高到低形成了一条微缩溪涧,水流因为落差发出自然的声响,取名“清琴峡”,实在是妙。景虽不大,却造出了一个超乎想象的空间。
这个园子是乾隆皇帝修建颐和园时建造的,大小有11套建筑。乾隆虽然造了此园,却没有住过几次。慈禧重修这里的时候,在侧院改建了一个“酪膳房”,专门制作奶酪供她享用。清朝结束后,民国时期北平市长何思源在这里住了几天。1948年沈从文曾在这里避暑,写了八篇《霁清轩杂记》,对当年的园子作了很详细的描述。这里引用一段沈先生原话:“……霁清轩,梁柱楹角髹绿漆画上紫藤,别致得不免有点俗气。如果是老款式,可能是新装潢,在油漆时把颜色配走了样子,所以给人印象是建筑与装饰不大调和。且不像是乾隆俗,很像慈禧时代的俗,如清末广东作风,和慈禧艺术鉴赏程度相近……”此后,这个园子就没有对外开放过。
现如今居于繁闹地段,我进入此园便能找到闹中取静之感,面对基本保持原貌的建筑,执笔作了两幅水墨写生,也算是对此园的记录。现在这个园子已经对外开放了,人们可以在游完谐趣园之后,通过北面的小门进入霁清轩。
清幽雅静霁清轩,世代文贤享逸闲。
松陪柏伴皆古韵,丹青漫笔写余颜。
(附图为郑山麓画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