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解读丨会见·大地——于会见作品展

美术赞
2020-12-25 08:05:17 文/饶雨彤 图/黄浩然
河南省艺术名家推介工程
会见大地
于会见作品展
河南省艺术名家推介工程:会见大地——于会见作品展
主办单位: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承办单位:河南省美术馆
展览时间:2020年12月22日--2021年1月13日
展览地点:河南省美术馆1号、2号展厅
学术主持:张 熹
展览统筹:董继武
艺术总监:郭黎莅
策 展 人 :高 敏
展务总监:马 辉
策展助理:张秋玉翟苑祯
展务执行:王曦明 刘瑞礼 杨义武
宣传推广:姜 珊 彭晓雷 马 欣李翊宁
作品整理:陈婷婷 刘君湘
文字整理:杨楠楠 王亚静
在观看与解读之间
圈里人常说,艺术家还是要靠作品来说话。我赞成这个说法。
普通观众却说,到美术馆看展览,有些作品根本看不懂,不知道表达的什么意思;不如到博物馆看文物,有导览、有解读,有收获感。对此,我也深有感触。
艺术作品以展览的形式呈现在公共空间,面临的不再仅是专业群体的眼光审视,更多的是普通观众群体在理解层面的诉求。单纯的观看作品,不一定能形成双向的互动,而过度的解读和阐释,同样会削弱观看主体的想象空间。
策展团队的任务,是在观看与解读之间找到一种恰当的方式,建构起艺术家与公众之间的沟通桥梁,使两者能够以展览为媒介形成精神层面的自由交流。正是基于此,我们对此次展览的叙述和呈现方式做了一些新的尝试。
当您步入一楼展厅时,先看到不是艺术家的作品,而是艺术家的日常创作场景,这里也将是艺术家与观众交流的会客厅。掀开面前的幕布,艺术家的神秘感自然褪去,浮现出于会见生活中的创作状态和思考状态。会客厅两侧的纸本手稿和写生作品,呈现的是于会见视觉语言的形成轨迹。当您行至二楼展厅,映入眼帘的是于会见创作于不同时期的“大风景”,能够感受到他对人与大地命运的一种思索和追问,而结束篇章的“绽放”,则是艺术家对心路历程的转折进行的视觉化表达,既是对过往的回望,也是对未来的憧憬。
策展人 高敏
2020年12月
01
画室——会客厅
艺术家的画室,是一个隐秘而独特的存在。人们欣赏艺术作品的机会很多,对于这些作品的诞生地却见的极少。
于会见的画室,位于一所学校的九楼,空间异常开阔,与他作品中视域宽广的大地景象有着某种契合。但凡能抽出时间,他基本上就“宅”在画室。有朋自远方来,也是在这里会见。于会见的朋友圈很特别,哲学家、理论家及艺术爱好者居多,他们在这里交谈对于艺术、哲学、生活的见解和思考。这个画室,不仅是他的艺术创作空间,也是激发思想火花碰撞的会客厅。
把画室场景呈现在展厅,使观众对艺术家及其创作观念能有更直观的理解。进入这个画室,就是和于会见的一次会面,大家可以在这里与他进行精神层面的沟通和交流。
02
纸本——创作的轨迹与维度
纸,作为一种极易获取的创作媒介,对于艺术家而言,是最有亲近感的材质。在纸本上作画,随手可为、率性自然,能够及时记录艺术家的瞬间感受和思考状态。
于会见的创作以油画为主,他的部分纸本作品类似于创作草稿和构思方案,从中可以看出他视觉语言的形成轨迹和自我完善的过程。另一部分纸本作品,则与他的油画创作具有同等重要价值,是他在工作繁忙程度日益加剧,创作时间受到极大压缩的情形下的一种转换策略,纸本的便捷性为他忙里偷闲进行创作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同时也很大程度上拓展了艺术家绘画语言的空间维度。
03
写生——从偃师出发
于会见的写生,有固定的区域和半径。以家乡偃师为原点,辐射范围基本上不超过周边五十公里。
偃师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之一,中国的第一个朝代夏朝即建都于此。当绵延千年的文明与厚重的黄土交融,这片土地散发出一种史诗般的气质。对成长于此的于会见来说,这里既是存在于他少年记忆中的最美乐土,也是他成年之后无限眷恋的精神家园。家乡的沟沟坎坎,田地、道路、桥梁、一草一木,已成为他视觉记忆的永恒风景,成为他艺术语言的实验载体,成为流淌在他艺术血脉中最深刻的印迹。
于会见日复一日地坚持写生,不是为了真实再现这里的客观景象,而是为了不断加深对于这片土地的理解。热情描绘这片土地,不是为了叙述一个地理概念,而是守望自己的心灵故乡。
04
大风景
大地,及其在现代化进程中发生的变化,是于会见创作的源泉。他钟爱大地,因为大地有情、有气质、有传说、有一切。他以独特的视角观察大地、感受大地,创作了极具震撼力的大风景。
于会见的大风景创作,可以概括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俯瞰视角凝视大地,表现大地的苍茫感与英雄气质,兼具中国传统散点透视和当代宽银幕的视觉特点。第二阶段,是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迅速演进的过程中,敏锐捕捉到大地发生的变化,以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表达自己的忧虑和反思。第三阶段,是对作品中的寓言意义进行强化和升华,以鸟、树、塔、桥梁、涵洞等视觉符号为载体,进行类似词汇学的训练。第四个阶段,是感受大地的包容和坚韧,以及蕴涵的生机与希望,从中原大地的民间艺术中汲取养分,形成新的语言方式和艺术风格,大地的色调从深沉转向明快,斑斓多彩、生机绽放,标志着他对艺术的理解、对人与大地命运的思考,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05
燃·绽放
火的使用,是人类迈向文明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不同物质经过火的燃烧,会绽放出不同的光和焰,燃烧过后亦可转换为不同的形态。
破旧的榆木门板经过火的燃灼,表层形成深沉黝黑的碳化纹理,三彩瓷盘经过火的煅烧,绽放出明亮照人的夺目光芒。于会见将这两种同样经过烈火淬炼的物品并置在一起,形成了颇为奇特的视觉对比。黝黑的门板,似乎象征着远去的过往,在三彩瓷盘的映衬下,成为散发着淡淡光芒的底色;正是有这底色的铺垫,使得三彩瓷盘的光亮愈发动人心魄,引出无限憧憬。
这个单元可以看做是本次展览的终点,也可以视为于会见的创作阶段一个新的起点。
文字来源:高 敏
展厅摄影:冯浏洋
排版编辑:李翊宁
收藏 研究 陈列 展览 教育 交流 服务
河南省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