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志:郦道元

古代文学
2021-1-31 17:07:19 文/唐睿宸
郦道元(约466-527年),字善长,范阳涿州(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北魏时期官员、地理学家,青州刺史郦范的儿子。
郦道元以父荫入仕,袭封永宁伯。迁都洛阳后,出任尚书郎、太傅掾,升任治书侍御史。受到尚书仆射李冲所弹劾,遭到免职。历任御史中尉、北中郎将,外任冀州长史、青州刺史、鲁阳太守、东荆州刺史、河南尹等职。执法严峻,颇有威名,招致一些宗室怨恨。
孝昌三年(527年),镇守雍州的齐王萧宝夤出现反状,拜关右慰劳大使,负责监管萧宝夤,遭到杀害。武泰初年,获赠吏部尚书、冀州刺史、安定县男。著有《水经注》四十卷,成为中国游记文学的开创者,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影响颇大。另著《本志》十三篇及《七聘》等文,均已失传。
少年经历
郦道元少年时期,与母亲跟随时任青州刺史的父亲郦范居住青州(今山东省青州市)。他随父游历,得以观察各地山川风物,也因之激发了其对于大好河山的热爱。步入仕途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三年(489年),郦范去世,郦道元承袭永宁侯爵位,依照降等承袭的惯例袭伯爵。太和十七年(493年)秋季,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任命郦道元为尚书郎。
太和十八年(494年),跟随孝文帝出巡北方。御史中尉李彪认为道元执法公正严明,向朝廷推荐他,郦道元自太傅掾升任治书侍御史。
太和二十二年(498年),李彪被尚书仆射李冲所弹劾,郦道元也被免职。
宣武帝景明二年(501年),郦道元被下放为冀州镇东府长史。郦道元在那里为官三年,为政严酷,人们非常敬畏他,以至于奸人盗贼纷纷逃往他乡,冀州境内大治。后来郦道元又担任鲁阳郡太守,上表朝廷建立学校,推崇教育,教化乡民。朝廷下诏说:“鲁阳原本是南部边境的地区,没有设立过学校。现在可以在那里设立学校,使鲁阳像西汉文翁办学那样成为有文化教养的地区。”郦道元在鲁阳郡的时候,山寇佩服他的威名,不敢违法。
延昌年间(512年-515年),郦道元任东荆州刺史,期间保持和在冀州一样的严猛为政的作风。当地百姓到朝廷向宣武帝告状,告郦道元苛刻严峻,请求前任刺史寇祖礼回来复任。等到寇祖礼回来,并派遣戍边士兵七十名送郦道元回京时,两人都因为犯事被罢官。
罢官期间,郦道元开始着手为《水经》注疏事宜。
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起复,郦道元担任河南尹,治理京城洛阳。
边塞行军
北魏自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之前受到重视的北方边陲六镇军民的地位逐步下降,引起不满。正光四年(523年),六镇部分地区爆发起义。魏军和起义军相持不下。正光五年(524年)八月,孝明帝决定采用怀柔政策,把沃野镇、怀朔镇、薄骨律、武川镇、抚冥镇、柔玄镇、怀荒镇、御夷镇等地都升级为州,名称沿用。令郦道元为持节兼黄门侍郎,急速前往北方各镇,与大都督李崇筹划整编官吏,筹备军粮,裁剪机构事宜。但不久以后,各镇尽数反叛,裁减之事没有结果,便返回了。
九月,梁朝派遣裴邃等攻打寿阳,裴邃夜袭得胜,攻克外城,随后因援助不力而撤退,另派别将攻击淮阳。朝廷一面授郦道元为大军行台、持节兼侍中,依照仆射李平的先例行事,与都督、河间王元琛救援寿阳,一面派安乐王元鉴救援淮阳。同月,元琛、郦道元军到达涡阳,解除涡阳之围。
孝昌元年(525年)正月,裴邃攻占了新蔡郡,慑于裴邃的威名,元琛、郦道元军驻扎在城父,数月不前进。
同月,刺史元法僧在彭城反叛,朝廷派遣郦道元等率军讨伐,多有斩获。而后元鉴讨伐,先胜后败,但元法僧自认为无法长久,所以向梁武帝请降,请求南下。
结怨豪强
孝昌二年(526年),郦道元被授任安南将军兼御史中尉。郦道元执政平素严厉,不避豪强和皇族,使得他们的声望受损,因此郦道元颇遭权贵忌恨。但郦道元是朝廷命官,他们难以报复。
宗室元徽诬陷叔父元渊,郦道元力陈事实真相,元渊得以昭雪。元徽因此忌恨郦道元。司州牧、汝南王元悦非常宠爱侍从丘念,在选任州官时,大多听取他的意见。丘念也经常藏在元悦的宅邸中,郦道元不便闯进汝南王家中去捉拿此人。有一次丘念返回家中,郦道元秘密查访得知此事,逮捕了丘念,并将其关进监狱。元悦上奏胡太后,请保全丘念之身,胡太后便诏令赦免丘念。郦道元抢在命令下达之前就把丘念处死,并用此事检举元悦的不法行径。元悦从此怀恨在心。
不屈而死
孝昌三年(527年),齐王、雍州刺史萧宝夤图谋反叛的行迹日益明显,为了安定长安地区,孝明帝与众大臣商议,决定派一名得力的大臣前往长安巡视安抚,并探明萧宝夤的虚实。城阳王元徽等平素忌恨郦道元,便使出借刀杀人之计,暗示朝廷且竭力怂恿胡太后任命郦道元为关右大使,去监视萧宝夤。萧宝夤顾虑到郦道元可能对自己不利,就派遣部下郭子恢在阴盘驿亭围住郦道元。
亭在冈下,并有井水,而山冈上没有水源,郦道元指挥人员掘井十多丈,都没有发现水源。因为极度缺水,郦道元等人无力抵抗,于是被跳墙而入叛军杀害,享年约五十九岁。郦道元死前怒目而视,大声斥责叛军。他的弟弟郦道峻、郦道博,长子郦伯友、次子郦仲友也被杀害。同年十月,萧宝夤在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发动叛乱。
武泰元年(528年)春,魏军收复长安,郦道元归葬洛阳。后被朝廷追封为吏部尚书、冀州刺史、安定县男。[29] 三子郦孝友承袭爵位。
主要影响
政治
郦道元终身仕于北魏,为官期间严猛以治,不避权贵:
延昌四年(515年),郦道元任东荆州刺史之时,遇到孝明帝去世,胡太后临朝的变故,国势每况愈下。但他却不顾时势艰危和个人得失,釆用“威猛为治”的方法,不因权势而改变规章制度,使蛮夷服其威名,不敢为寇。他同时又建立庠序,树立向学风气,意图从文化上改变鲁阳这个落后地区的面貌。
司州牧、汝南王元悦嬖幸小人丘念,作恶多端,郦道元将丘念入狱。不惧胡太后的权威,抢先处决丘念,并揭发汝南王的奸恶而加以弹劾,可谓刚正勇敢。
军事
孝昌年间,徐州刺史元法僧在彭城反叛。郦道元受朝廷的派遣,指挥了这次平叛的军事行动。军队到达涡阳后,叛军战败撤退。郦道元追逐讨伐,多有斩杀俘获。
此外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载了历史上各地发生的大小战役战斗不下三百次,而且对作战双方不容忽视的地理条件,如山岳、关隘、河川、渡口、桥梁、仓储等进行了详细描述,后人评其“开兵要地理之先河”。专家指出,地理诸因素中,山和水是冷兵器时代影响战争胜负的两个最重要的地形条件,尤其是山地中的隘口更往往是必争之地,《水经注》重点记载了各地的重要关隘一百四十多处,为唐以后的地理志书所效仿。并且明确提出了“关依人而固”的军事观点,堪称精辟。
地理
主词条:水经注
郦道元写成地理著作《水经注》。《水经注》是六世纪前中国第一部全面、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述。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地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水经注》共四十卷(原书宋朝已佚五卷,今本仍作四十卷,是经后人改编而成的),三十多万字,是当时一部空前的地理学巨著。它名义上是注释《水经》,实际上是在《水经》基础上的再创作。此书不仅开创了古代“写实地理学”的历史,而且在世界地理学发展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水经注》在后世学者对其不断的研究中逐渐形成了一门学问——郦学。
郦道元作为一位杰出的地理学家,在《水经注》的序言中对前代的著名地理著作进行了许多点评。秦朝以前,已有许多地理类书籍,但当时国家不统一,生产力水平不发达,人们对地理的概念还比较模糊,这些作品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虚构,如《山海经》《穆天子传》《禹贡》等。但郦道元坚决反对“虚构地理学”,他在《水经注》序言中提出了自己的研究和工作方法,那就是重视野外考察的重要性。所以《水经注》一书中记载了郦道元在野外考察中取得的大量成果,这表明他为了获得真实的地理信息,到过许多地方考察,足迹踏遍长城以南、秦岭以
在编纂《水经注》时,郦道元引用的历史文献和资料多达480种(其中前人著作达437种之多),属于地理类的就有109种以及郦道元亲身考察所得到的资料,还有不少汉、魏时代的碑刻材料(这些资料大多都已失传)。这又是研究中国文明发展历史的极其宝贵的资料。
《水经注》在写作体例上,不同于《禹贡》和《汉书·地理志》。它以水道为纲,详细记述各地的地理概况,开创了古代综合地理著作的一种新形式。《水经注》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从地域上讲,郦道元虽然生活在南北朝对峙时期,但是他并没有把眼光仅限于北魏所统治的一隅,而是抓住河流水道这一自然现象,对全国地理情况作了详细记载。不仅是这样,书中还谈到了一些外国河流,说明作者对于国外地理也是注意的。从内容上讲,书中不仅详述了每条河流的水文情况,而且把每条河流流域内的其他自然现象如地质、地貌、地壤、气候、物产民俗、城邑兴衰、历史古迹以及神话传说等综合起来,做了全面描述。
文学
郦道元在写《水经注》时所使用的文字新颖多变,不用陈词滥调。例如瀑布,这是自然界常见而郦注常记的事物,他绝不刻板地使用“瀑布”这个词汇,而是根据瀑布的不同形象以变化无穷的文字来进行描述,如“洪”“淤”“悬流”“悬水”“悬涛”“悬泉”“悬涧”“悬湍”“悬波”“颓波”“飞波”“飞清”“飞泉”“飞流”等,让读者随时有新鲜生动之感。又如对于溪泉水流的清澈现象,他也创造了许多维妙维肖的语言进行描写。例如他在卷二十二《清水注》中说:“绿水平潭,清洁澄深,俯视游鱼,类若乘空矣,所谓渊无潜鳞也。”卷三十七《夷水注》中说:“其水虚映,俯视游鱼,如乘空也。”卷三十七《澧水注》中则说:"水色清澈,漏石分沙。”
柳宗元在《永州八记》中的一篇《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中,也有类似的描写:“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而无所依。”柳宗元的这段描写,显然是吸取了郦道元的写作技巧,所以张岱所作的“太上”、“其次”的排列,不是没有根据的。
除了自己创作生动的语言以外,郦道元还善于吸取别人的生动语言,以丰富他自己的写作。对于自然景物的描写,《水经注》全书中有许多精彩的片段,其中有些篇章郦道元即是采用了别人的生动描写。例如,风景秀丽的长江三峡,由于国家分裂,郦氏无法亲历其地,于是,他就采用了曾经多次游览此处的晋宜都太守袁崧在《宜都山水记》中的描写。这是全部郦注中十分脍炙人口的一段,这一段(卷三十四《江水注》)中说道:自三峡三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缺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见嗷月。“自非停午夜分,不见曦月”,以这样的语言描写两岸高山壁立的形势,确实没有比这更高明的手法了。这一段中另外几句还说;至于江水襄陵,沿沂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李白作有七言绝句《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事实上可以一望而知,李白的这首千古杰作,其实就是从郦道元的上述一段加工而成的。
再举一例,黄河从今山西、陕西二省界上向南奔流,在陕东华山以北,即今潼关与风陵渡之间拐一个大弯折而向东,这当然是自然界的一种伟大壮观。对此,郦道元引用了当地流行的古语:华岳本一山当河,河水过而曲行,河神巨灵,手荡脚蹋,开而为两,今掌足之迹仍存。这当然只是个神话,但文字的气魄宏大,读之令人心胸开广。所有这些,都说明郦道元在吸取他人的生动描写方面是如何的得心应手。郦道元的写作技巧,除了他自己创作的许多生动语言和尽量吸取他人的生动语言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他能广泛地采集各地的歌谣谚语,穿插在有关的卷篇之中。这类歌谣谚语,除了极少数査得到原作者以外,绝大多数都是各地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是经过千锤百炼的群众语言。清刘献廷推崇郦氏的写作技巧:“更有余力铺写景物,片言只字,妙绝古今。”这中间有不少就是郦氏采集的各地歌谣谚语。《水经注》写作是以河流为纲的,所以郦道元特别留意长期活动于河流中的舟人、渔夫及旅行者的歌谣谚语。例如河道曲折,是河流的一种很普通的自然现象,在历代诗词歌赋和游记等之中,描写这种自然现象的章篇,可以说俯拾即是。但郦道元却与众不同,他采集了当地的歌谣谚语。例如在卷三十四《江水注》中,有一段非常曲折的江道,注文记:
江水又东径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虽途经信宿,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言水路纾深,回望如一矣。
这里,“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一谣,短短十六字,但对于说明江道曲折,实在胜过千百字的描写。同样在卷三十八《湘水注》中也有一段描写湘江江道曲折的注文:衡山东南二面,临映湘川,自长沙至此,江湘七百里中,有九向九背,故渔者歌耳:帆随湘转,望衡九面。这一首湘水的渔歌,和前面江水的行者谣,确是异曲同工,把这类千曲百回的江道,写得维妙维肖,宛如一幅图画。
在《水经注》一书中,郦道元自己创造的生动语言和吸取他人的生动语言以及他所引用的歌谣谚语,多得不胜枚举。明代学者杨慎曾把此书中的出色描写摘录成编,以供吟诵欣赏。《水经注》可称为游记文学的开创者,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影响颇大。当今的不少游记选编以及语文课本中,也常常选入此书中的精彩片段。这些也都说明《水经注》一书在文学上的造诣和价值。
此外,《水经注》全书记述了一千二百五十二条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比原著《水经》增加了近千条,文字增加了二十多倍,内容比原著要丰富得多(《水经》记录河流137条,而《水经注》则记录河流1252条。《水经》只有1.5万字,而《水经注》达30万字)。此书不仅是中国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水经注》还是一部颇具特色的山水游记。郦道元以饱满的热情,浑厚的文笔,精美的语言,形象、生动地描述了祖国的壮丽山川,表现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和赞美。且作者在《水经注》中还记述了全国所有河流及其流经区域的地理情况、建制沿革、历史事件及民间传说,为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
后世影响
郦道元的著作《水经注》在后世学者对其不断的研究中逐渐形成了一门学问——郦学。自从隋唐以来,不少学者就已对《水经注》进行研究,但郦学作为一门学问,要到明朝以后才获得发展。清乾隆时期,由于先后出现了全祖望、赵一清、戴震三位郦学大师,郦学研究趋于极盛。
郦学研究先后出现了三个主要流派,首先是考据一流,即关注《水经注》文本本身的修补整理工作。
由于《水经注》文字生动优美,长期来为士人所喜爱,因此明人钟惺、谭元春评点《水经注》又发展出词章学派。
郦学研究中最后形成的是地理学派,因为《水经注》记叙河流兼及自然地理。因此到了清末以至民国,又有杨守敬、熊会贞师生二人,尽毕生精力,撰成《水经注疏》,并绘制《水经注图》,是一部经世致用之书,属于地理学派。地理学派的任务是如何发挥《水经注》的实际功效,使其更好发挥其价值。近代以来地理学派的代表杨守敬、熊会贞所作《水经注疏》是《水经注》研究的重大成果,使《水经注》的地理学价值得到更好的发扬,推动了郦学的发展。
历史评价
《魏书》:①道元素有严猛之称。②道元好学,历览奇书。撰注《水经》四十卷、《本志》十三篇,又为《七聘》及诸文,皆行于世。然兄弟不能笃穆,又多嫌忌,时论薄之。
《北史》:道元素有严猛之称,权豪始颇惮之。
北魏朝廷:①王化之成,兴于文教;民俗之厚,系于郡守。欲其上答天心、下安民命,讵能多得?②鲁阳郡地僻山隅,俗染剽悍,火种刀耕,人鲜知学。尔道元先任冀州刺史,化行政浃,盗息民安;今守鲁阳,特建黉序,阐扬圣教,释金革而诵弦歌,家诗书而户礼乐。③(郦道元)克副朕命,用嘉尔功。
后魏贤达:文章博洽,为儒者宗。水经有注,禹贡同功。考据天官,经纬融通。鲁阳安定,勋奇绩雄。流辉史乘,俎豆攸崇。
张岱《跋寓山注》:古人记山水,太上郦道元,其次柳子厚,近则袁中郎。[37]
沈德潜《水经注集释订讹序》:余少时读《水经注》,服其真能读万卷书,行尽天下山水路。所成文章,有钩采群书,造语选辞,句斤字削,于经史子集中别开面目,若天地间不可无一不容有二者。
毛泽东:①《水经注》作者也是一位了不起的人。②《水经注》写得好!但不是深入实地地去走一走是写不出那么好的文字的。郦道元从事野外工作力求实证的方法和成果,标志着中国古代地理学进入一个新阶段。
轶事典故
热爱地理
郦道元在少年时代,就对地理考察有浓厚的兴趣。十几岁时,他随父亲到山东,经常与朋友一起到有山水的地方游览,观察水流的情景。当时,他们游历过临朐县的熏冶泉水,又观看了石井的瀑布。瀑布奔泻而下的水流,激起了滚滚波浪和飞溅的水花,那铿锵有力的巨大音响,在川谷间回荡。这美丽壮观的景色,使郦道元大为陶醉。后来,他在山西、河南、河北做官,经常乘工作之便和公余之暇,进行实地的地理考察和调查。凡是他走到的地方,他都尽力搜集当地有关的地理著作和地图,并根据图籍提供的情况,考查各地河流干道和支流的分布,以及河流流经地区的地理风貌。他或跋涉郊野,寻访古迹,追溯河流的源头;或走访乡老,采集民间歌谣、谚语、方言和传说,然后把自己的见闻,详细地记录下来。日积月累,他掌握了许多有关各地地理情况的原始资料。
嗜书如命
在游历山水时,郦道元爱好读书,并以此闻名于世。在日常生活中,书籍是他不可分离的“伴侣”。他一生中读过许多书,尤其是有关地理记述的书籍,他几乎都读遍。他读书非常严肃、认真,对书中的记载力求弄懂、弄通,对各书中记述同一地方而有出入的问题,更是着意探究其原因。大量地读书,使他具有渊博的学识,成为当时有名的学者。
决心著书
相传,郦道元勤奋好学,广泛阅读各种奇书,年少时就立志要为西汉后期桑钦编写的地理书籍《水经》作注。通过实地的考察和对地理书籍的研究,郦道元深切感到前人的地理著作,包括《山海经》《禹贡》《汉书·地理志》以及大量的地方性著作,所记载的地理情况都过于简略。三国时有人写了《水经》一书,虽然略具纲领,但却只记河流,不记河流流经地区的地理情况,而且河流的记述也过于简单,并有许多遗漏。更何况地理情况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理情况也不断发生变化。例如,河流会改道,地名有变更、城镇村落有兴衰等等,特别是人们的劳动会不断改变地面的风貌。因此历史上的地理著作,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了,郦道元决心动手写一部书,以反映当时的地理面貌和历史变迁的情况。
猛人郦道元:不仅写山写水,还能打人如流水
人人皆知郦道元,多是因为课本的一篇文章——《三峡》,给人的印象,也是一个妥妥的地理学家,比如给原文不过1w余字的《水经》,硬是写了30w字的注。
但也正是因为这个“家”的名气太大,知道郦道元另一面的人,知之甚少,比如官场上的郦道元是一个眼里揉不得沙子的“北魏酷吏”。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三年,郦道元的父亲郦范去世了。排行老大的郦道元依法继承父亲的永宁爵位,“例降为伯”。只要拿好剧本,听父亲的话,就能和父亲一样,在异族人的政权下安稳度日。可天性执拗的郦道元才不管这些。
四年后,一门心思想要汉化的孝文帝,决定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都洛阳。汉人出身的郦道元,自然是皇帝的重点提拔对象——升为尚书郎。
对那些迟到早退、不爱打卡、还穿着拖鞋开会的人,不管你啥种族职位,一律都上了郦道元的弹劾小本本,你身为领导班子就该有领导的模样。表面上大家敢怒不敢言,背地里却纷纷记恨上了这个记小本本的。
不过,除了惹来仇家,郦道元也收获了一个大迷弟,御史中尉李彪。李彪不仅不记仇,反而十分欣赏郦道元“执法清刻”,觉得是个人才,连夜将他调过来重用。
天天挑别人刺,哪能不被刺到。老大李彪被人弹劾丢了乌纱帽,郦道元也跟着下了基层,去冀州镇当了东府长史。
当时的冀州乱的一塌糊涂,犯罪率居全国前三。但是自从郦道元来了后,一律奉行“刚就完事”的原则,你敢犯事我就敢办你!三年后,当地没一个敢造次的,“为政严酷,吏人畏之,奸盗逃于他境”。
皇帝一看,不愧是猛人郦先生!又把郦道元调往颍川、鲁阳,治理效果SS级,“蛮人服其威名,不敢为寇”。
但到了东荆州,翻车了。当地土著不喜欢郦道元的“酷”,就一把把郦道元告上了京,要求把前任寇祖礼调回来,“诣阙讼其刻峻,请前刺史寇祖礼”。皇帝也不想生事,在各方压力之下,就勉强同意了。谁知在寇祖礼“遣戍兵七十人送道元还京”的时候,不知道犯了啥事,“二人并坐免官”。
虽然回了京,但被投诉过的郦道元仍旧不改“为政清刻”的臭毛病。修养了十年八年后,又当上了河南尹,负责治理洛阳,见效一如既往的快。
因为之前的汉化改革和迁都,当时北方边陲重镇因不满而屡屡爆发起义。皇帝就说你给我去北方传个话,顺便处理一下北方那些不听话的毛头小子。郦道元说干就干,还率军打了个漂亮仗,“道元追讨,多有斩获”。
众所周知,能拿笔杆子的都是能打仗的,前有郦道元,后有辛弃疾。
这下皇帝高兴了,给他升了御史中尉。可那些权贵们又睡不着觉了。一看到郦道元的身影,就瑟瑟发抖,哪还有什么不正经的想法,“权豪始颇惮之。而不能有所纠正,声望更损”。
汝南王元悦是皇帝的亲叔叔,和大帅哥丘念关系好的能睡一张床。不过,这丘念私下利用权势操纵州官选用大权的勾当被郦道元发现了,蹲了好几月,终于“收念付狱”。元悦急坏了,连夜找太后要了免罪金牌,谁知郦道元看都没看就办了丘念,还不忘写份报告,弹劾元悦,“道元遂尽其命,因以劾悦”。
得,这又得罪一个。再加上之前帮了元渊,降了城阳王元微一头。郦道元得罪的人是越来越多,没有一个权贵豪强不想报仇的。
当时驻守在西安一带的雍州刺史萧宝夤[yín](南齐皇族),眼看天下局势越来越乱,就想趁机玩把大的。得了小道消息的元微、元悦等人,肯定不会放过这个机会,就和朝中大臣串通一气,怂恿胡太后任命郦道元为关右大使,去探探情况,安抚安抚人心。
郦道元前脚刚走,元悦就给萧宝夤发微信:“稽查队的一把手来了!你注意点!”萧宝夤一听是酷名在外的郦道元,这要真来了,自己还能干成事?便派出小兵,趁郦道元不注意,堵在了临潼驿站。
这一堵,还把郦道元他们的粮食水源堵没了,“既被围,穿井十余丈不得水”。
几天后,因为极度缺水,毫无反抗之力的郦道元,只能怒目圆睁,呵斥对方,“道元瞋目叱贼”,最终“厉声而死”,终年59岁。
郦道元知道此行九死一生,但可能他自己也没有想到,写尽天下之水《水经注》的他,最后却因缺水而死。
此次出行,郦道元还失去了弟弟郦道峻、郦道博和儿子郦伯友、郦仲友。直到魏军收复长安,平息叛乱,郦道元才得以还葬洛阳。朝廷顺势追封吏部尚书,冀州刺史。
一生刚硬正直的郦道元在《魏书》里的笔墨,不过三百余字,没有单独列传,而是和一群臭名昭著的酷吏排在一起。直到《北史》才得以正名,肯定了他的政绩,“化行政浃,盗息民安”,“克副朕命,用嘉尔功”。
而现在,也只剩下他写的山川河流,裹着他的热血热爱、果敢刚正,奔流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