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将至,酷暑将正式开始!

合肥名思教育
2020-6-29 18:17:30 文/罗妍婷 图/何雪芬
夏至,古时又称“夏节”、“夏至节”。古人说:“日长之至,日影短至,至者,极也,故曰夏至”。太阳运行至黄经90°时为夏至交节点,一般在公历6月21-22日交节。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来说,夏至日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
夏至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古时民间“四时八节”中的一个节日,自古就有在夏至拜神祭祖之俗。“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天地是生命的根本,祖先是人类的根本,祭祖是一种传承孝道的习俗。此外,民间还有夏至“消夏避伏”、“清补”等习俗。
一、祭祖庆丰收
夏至正值冬小麦收获的日子,自古以来有在此时庆祝丰收、祭祀祖先的习俗,以祈求消灾年丰。因此,夏至作为节日,纳入了古代祭神礼典。《周礼·春官》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祭神,意为清除荒年、饥饿和死亡。
二、夏至饮食,南北大不同,华北吃面食
民谚有“冬至饺子夏至面”之说,可见吃面条是夏至最为知名的饮食节俗。但实际上,夏至吃面只是我国华北地区的饮食节俗。前引《帝京岁时纪胜》载:“京师于是日家家俱食冷淘面,即俗说过水面是也,乃都门之美品”,可见这一习俗最早是在北京兴起,后来扩散到了华北的天津、山东等地。
南方粽子、粥、馄饨等等
我国南方的一些地区,因为端午和夏至作为临近的两个节日,所以这天与端午一样,是要吃粽子的。这一习俗的起源可要比吃面条早得多了。成书于南朝的《荆楚岁时记》中就有“夏至节日食粽”的记载。
江南地区的夏至饮食不同地方差别很大,有吃粽子的,也有吃馄饨的,而最具特色的节日饮食则是“夏至粥”。大致来说,北方多重端午而南方多重夏至,所以在节俗上有所交叉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三、清热消暑
夏至后气温高,暑热邪盛,人体心火较旺,绿豆汤、乌梅汤等虽为解渴消暑之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