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峰观点 | 娃不鸡不成器?鸡娃是一种错误的教育方式!

合肥智峰教育集团
2021-6-06 23:01:36 文/吴建国 图/曹蓉
前言
“鸡娃”
我原本以为这只是一个网络热词,只能代表北上广小部分家庭状况,起不了什么波澜。
直到我前两天无意间!在学生口中听见了“鸡娃”这个词!
我当时是有点懵的,后来经过询问,发现学生在来智峰之前,班里同学有被“鸡”的状况。
我的天啊,夭寿了,鸡娃风现在这么猖獗的吗。这给我吓的一身冷汗。
不是因为别的,只是因为鸡娃的家长,仿佛都把孩子当成了“动物”!
01
什么是鸡娃
鸡娃原本是北上广中产家长的一种教育方式,主要表现为给孩子“打鸡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用各种课余辅导,特长班等手段让孩子去“为了自己拼搏”。
“鸡娃”一词诞生时间不长,却迅速席卷中产阶级的家长圈,形成了一股热潮。据其他学生处老师说,有段时间里就连微信状态都增添了“鸡娃”这一选项。
其实在我看来,“鸡娃”如此火爆,家长和孩子并不是乐在其中,反而还有点被内卷的时代潮流集体裹挟的意思,其中更不乏贩卖教育焦虑的商人以及成熟的商业产业链。
甚至还有延展出“老板鸡业务员”、“产品经理鸡程序员”等令人捧腹的梗。
话说回来,要想真正的了解“鸡娃”,就要先了解其体系下的各种黑话。在这个体系下,根据培养方式和方向的不同,“鸡”(实际上就是孩子)被根据教育模式把分成四类:荤鸡、素鸡、自鸡、家鸡。
根据孩子的资质水平,“娃”被分为四类——青蛙、牛蛙、小蝌蚪、原版娃。
除此之外,还有各种有关于升学方式、班级类型的术语。
(有魔幻现实主义那味了)
这不经让我在一瞬间开始怀疑:这是在把孩子当成“动物”来进行分类吗……
其实过激现象产生的基本原理其实非常的简单,就拿“鸡娃”家长的视角来举个例子,有个村庄,大家都在养鸡,一开始大家都在放养,不去刻意喂饲料,后来有一户人率先开始投喂好饲料,他的收益上升,其他人看到也争相去喂饲料,再后来发展成喂速成鸡饲料,再到喂激素……
可是这种现象,真的有利于孩子吗,真的可取吗?
02
鸡娃?我举双手反对
首先智峰是明令禁止压榨学生,拔苗助长的,就算在高考前的冲刺阶段,学生辛苦的情况下,食堂会根据营养配比进行餐食准备,学生处老师也会积极为学生的日常生活更加舒适而做出相应的措施。
所以不止智峰全体老师反对鸡娃,智峰的每一位职工也都是带着善意与关怀去服务智峰的孩子们。
其次,鸡娃确实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危害,这与我们学生处老师的本职工作是相悖的。鸡娃很容易会导致孩子患上“空心病”!
(目前没有好的方法去医治空心病)
这种心理疾病的成因就是“价值观缺陷所导致的心理障碍”,孩子们在经历了高压的、攀比式的教育之后致病率会大幅度提高,并且“分本位”、“拔幼苗”的鸡娃理念与行为,会使得孩子丧失塑造价值观的能力,面对失败时更加的脆弱,更会让这些孩子在上了大学之后在独立生活时,感受到无尽的迷茫与空虚。被“鸡”的孩子们在长大后会本能的对家庭产生抵触情绪,因为对他们来说,“学习好的孩子才是父母的孩子”,父母老师在意的不是自己,而是成绩。
(影视剧中被“鸡”孩子的独白)
这种令人窒息的爱看似浓烈,实际却像一根无形的绳子,将孩子越勒越紧,无法喘息。
鸡娃真的是一条不归路,看似前途无量,通往的却是一种虚无缥缈的人生。家长们、老师们,该攀比的不是为孩子花了多少钱、不是孩子的考试成绩,而应该是给予了孩子多少爱、带给孩子多少正确的价值观,是否指引出人生中的正确道路,孩子有多快乐多幸福。
03
把孩子的青春还给孩子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如果孩子想去学美术,学声乐,学计算机,就放手让他去学,这是作为家长与老师对孩子自由意志尊重的体现,而不能把成年人的内卷、焦虑、理想主义以及未完成的壮志凌云,硬生生地捆绑在一个未成年孩子的身上。
因为那只能是你理想中孩子的样子,永远不是孩子本来的样子,他有权利和自由,成为不那么优秀的人,接受孩子的平凡,又有何不可呢?就像一颗苹果树上挂着西瓜,很明显是不健康、恶性生长的体现。也不要嫌弃这颗苹果树的果子不够甜,果子或许不是高价值的蛇果,但可能会是清脆香甜的红富士,同样会在自己适合的地方中发挥出自己的价值。
过度鸡娃的未来,你不会有机会对你孩子说“爸妈只是希望你健康快乐”。因为当这句安慰出现的时候,你的孩子一定在经受无法言说的苦痛。
而你脱口而出的这句解释,在那一刻绝望的他看来,只能是谎言和欺骗,也只能给孩子带来更大的伤害。
所以,把孩子的青春还给孩子,让孩子可以带着自由意志、自主选择,自己去发现这个世界的美好,自己去探索感兴趣的领域。
亲子关系,本来就应该是健康、相辅相成的关系。
万万不可用爱的名义,绑架本该有趣的灵魂。
我也希望每一个在智峰的孩子都能有一个完整且快乐的青春,在智峰中遇见美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