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川·分享】自画像开创者,北欧文艺复兴之父

品川画室
2021-3-26 21:51:38 文/许鹏 图/纪悦心
传说德国有一个长得很好看的画家,他曾经跋山涉水、翻山越岭去往意大利旅游,顺便还推动了整个北欧的艺术发展。对于他的美貌,曾有这样一个传闻:
他有一张表情生动的脸,一对明亮的眼睛,长着希腊人称之为四角形的鼻子,长长的脖子,宽阔的胸脯,束紧了腰的腹部,大腿筋肉十分发达,小腿也结实匀称,样子文质彬彬。有人见过他的手指,长得秀美如葱白,他那俏皮的言谈举止更令人陶醉,以致听众都觉得再也没有比他结束讲话时更令人惆怅的事了。他几乎通晓天文地理、哲学美学不仅懂得,还会口述出来。。
这种美誉即便有几分夸张,也足以说明这位天才在同代人心目中的形象。
这位传说中的天才便是德国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丢勒
丢勒之所以被称为“北欧文艺复兴之父”,可以和文艺复兴三杰比肩,是因为他推动了整个阿尔卑斯山以北地区的绘画发展。
《祈祷的手》—丢勒最为传世的作品
《兔子》
但这些都不是他的大招,他的大招其实是自画像。
在文艺复兴以前,画家并非艺术家,通常被认为是“手工艺人”,并不是高贵体面的职业。所以当时画家的地位可想而知,一般只有他们画别人,替人家干活儿,从未出现过画家画自画像,毕竟也卖不出去…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做出一点点小小改变都是非常了不起的。况且丢勒做的还不是小改变—丢勒开创了艺术家系列自画像的先河。正是这种大胆创新的精神,才真正让他成为了北方文艺复兴的支柱。
在这之后,西方艺术家自画像就成为了一种固定的题材。
毕加索自画像
马奈自画像
雷诺阿自画像
为什么在丢勒之前没有人画自画像呢?而丢勒就想起要画呢?
这一切得从他小时候说起。15世纪末,丢勒出生在德国纽伦堡的一个金银匠世家。从小就跟着父亲学习金银首饰的雕刻,奠定了他的绘画技艺基础。13岁时就能逼真的画自己的肖像,这幅自画像比达芬奇的自画像还早将近20年。
《自画像》 -1484年
丢勒在十三岁时用银针笔给自己画了第一幅自画像,并在画上写道:“1484年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我照着镜子画了自己。”画中的他一头浓密的长发,面部轮廓清晰,眼神中透露着自己的思考,宽大的袖子里露出右手,纤细的食指指向一方。这是一个13岁的孩子对自我的剖析,这种对自我的关注也贯穿在丢勒往后的绘画生涯中。
丢勒27岁的自画像
有一天,他画了这么一张自画像,这幅自画像直观看上去,跟之前的不一样,它开始有了光影,有了立体感,整个人看起来都很真实,仿佛下一秒,他就会向我们走来。
《自画像 》1500年
但这幅画为什么会与以往大有不同呢?画风又为何突变?
这就要讲到丢勒的另一个故事——独自一人翻山越岭,前往意大利学习的故事。
15世纪末,文艺复兴的春风早已吹遍意大利半岛,意大利人通过海洋贸易不断积累财富,政治、经济、文化都进入了繁荣发展时期。
而此时,欧洲北部的德国还在寒冬之夜里瑟瑟发抖,政治混乱、经济萧条、更可怕的还有当时的黑死病,每天都在夺去无数人的性命。德国的封建主们还在为争夺那些贫瘠的土地而打得热火朝天,连命都保不住时,同一时刻,千里之外的米开朗基罗却正在给梵蒂冈西斯廷教堂画天顶画,差距可想而知。
在那个时候,丢勒其实已经是家乡的大画家了,但他却觉得还是无法突破自己绘画的瓶颈,还想不断拓宽自己的边界,于是他决定去外面的世界看看。
他走了3424公里的路,翻越横断在南北欧之间、平均海拔3000米的阿尔卑斯山脉,从德国去往意大利,结识了拉斐尔、乔万尼·贝里尼等几位当时顶级的艺术大师,顺便向他们学习技法。他接触到“透视法”、“解剖学”等新的绘画理论。
丢勒学习解剖时画的草图
然后创作了《启示录》《亚当与夏娃》《大片草地》等十几幅传世名画。
左《亚当与夏娃》1504年 右《大片草地》1503年
时隔5年以后,他又再一次踏上旅途,去往意大利。他临摹乔万尼·贝里尼的绘画。
左侧为贝里尼《圣母子像》,右侧为丢勒临摹《圣母子像》
他学习拉斐尔,看到拉斐尔画的圣母就像个慈爱的邻家母亲,他才真正意识到“最美的是人,不是神”。他在意大利,体会到了绘画里,对“人”的重新定义,人文主义的复兴,真正开始刻画人、重视人。
然后,才有了这幅画。此时,我们再来欣赏他的这幅经典自画像,就知道它到底有多厉害了。
这幅画是丢勒艺术水准最高的一幅画,它画于1500年。这是画家29岁时画的半身肖像与真人等大,他穿着华贵的裘皮大衣,正面望着我们,同时把右手放在胸前,手指着自己的心脏部位。这幅自画像异常真实坦率地记下艺术家的形象,他不但精于写实,还以情绪饱满真挚著称。画中的丢勒面部表情严肃而微带忧郁,与画家那博学多才的人文主义艺术的气质十分相称。在画中,丢勒的姿势呈三角形正面展现,构图为半身像形式,每一部分都细致地描绘。丢勒身上那件棕色皮领上衣充满着质感;他那长长的卷发一绺一绺地披散在头部四周,显然,他在注意每一绺头发的空间位置,它的厚度与它的高光点。包括那只正在拨弄衣领上的毛皮的右手,连手的振颤都画出来了。
有研究者表明,这幅画的构图很讲究,看似不经意,但给人一种沉稳大气的平衡感,仔细研究其实整个画面构成了一个稳定的六角星形,这正是他在意大利读研所学。
自古以来,艺术家给人画像,不管对象是谁,都只能以侧面呈现。唯一可以正面出现在画面里的只能是神。而丢勒这幅自画像是正面构图,这在当时的艺术界炸开了锅。丢勒又一次突破了人们固有的习惯和观念,他偏要要用画神的方式画自己。甚至担心大家以为他画的是耶稣,他直接在画上写着:我画的是我自己,丢勒!
我们常说,文艺复兴之后,艺术家关注人,关注人从哪里开始?丢勒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从艺术家真正关注自己,重视自己开始。
然后他们才将这种人文主义的思想融入创作之中,至此才揭开了所谓的“复兴”。
最后,执拗、冒险的艺术家丢勒,在那个时代,用作品来宣示自己,把先锋的、开创的观念的思想都画进了画里,这些绘画于是成为了撬动北方文艺复兴的千斤顶。
< END >
关 于 品 川
蜀山校区地址:合肥市蜀山区长江西路之心城环球中心A座1201室
包河校区地址:合肥市包河区马鞍山路包河万达6号写字楼2906室
政务校区地址:合肥市蜀山区绿洲东路万象城华润大厦B座805室
南昌校区地址:南昌市红谷滩区国际金融中心对面汉昀孵化器4楼416
蜀山校区联系电话:170****8088 (同微信号)
包河校区联系电话:173****0810 (同微信号)
政务校区联系电话:133****5059 (同微信号)
南昌校区联系电话:191****8017(同微信号)
关注微博:品川画室
品川画室
享受绘画的时光
加入品川 爱上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