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专家点评语文:稳中有变亮点频现

试题答案
2011/2/25
点评专家:青岛第51中学语文教师张晓艳
今年的语文中考试题,可谓稳中有变、亮点频现。既注重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又关注学生平日语文能力的培养,这是语文中考试题的突出特点。
汉字书写更人文化
今年本题的要求是“正确、规范”,较往年去掉了“美观”一项。这一小小的变化透露的信息是:学生只要认真书写,尽自己的努力去做即可得分。能更好地鼓励学生养成认真写字的习惯,打消了学生甚至老师认为不管怎么努力本题都不会得满分的心理。对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有很大的帮助。
语言运用生活化
“请模拟下面设问的形式,并以生命为比喻的本体,写一段对生命的认识和感悟的文字(要求:简明、有文采)”题干中有三处值得注意:一是设问和比喻两种修辞手法,二是对生命的认识和感悟,三是要求简明、有文采。语言运用最基本的要求是简明、连贯、得体,今年的语言运用对学生的要求更具体、更明确,也更能体现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灵活运用。特别是要求有文采,提醒人们通过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运用简明的语言来表达对生活的认识和感悟,这样才能体现语言的优美,感受语文的魅力。这是对学生更高的要求。
阅读重拓展和评价
本题包括两个题目:一个是节选自名著《童年》中的一段文字,这段文字并非课本中的精彩片段,这就避免了学生在考试复习期间死记硬背的嫌疑,考的是学生是否真的读过该书,是否全面了解这部名著,达到了考查名著阅读的真正目的。再看所选文字也体现出出题者的良苦用心,只要对这部名著有所了解,稍读所选文段也能做出准确判断,因为当考生看到“外祖母”、“阿廖沙”这些词语,是应该能联想到所选的作品和作者的。二是仿照提供的书评的形式,为《水浒》、《骆驼祥子》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写上精彩的书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初中阶段必读名著的全面了解,同时也考查了学生读名著时是否有自己的独特感受。
文言文考查角度更全
相比较往年文言文试题,今年的题型没有什么大的变化,较为稳定,只有第八小题稍进行了调整。以前单项选择题的内容主要从文言词语的意思理解、用法和词类活用等角度选题,今年要求选出和“见渔人,乃大惊”文言句式相同的一项。可见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不仅是积累文言词语,还要掌握文言句式的特点,抓住文言文句式规律,为更高一级的语文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现代文注重掌握程度以现代文阅读二为例,所选文章还是以写人记事为主,文章故事性强,人物性格鲜明,主题含蓄而深刻,读后令人回味无穷。文章难易适度,不存在学生读不懂的现象。从题目设置看,从文章内容的理解到写法到语言表达,涉及的知识点多、典型。有情节的组成部分、修辞手法、呼应、描写人物的方法和句子的理解等,都是平日训练的重点;同时题目也遵循了学生阅读文本的规律。有整体的把握如对小说情节的梳理,有局部的研读如具体句子的表达效果、相呼应句子的作用、描写人物的方法及作用等,还有对作品主题的再理解如第23题由对结尾语句的理解,引出对文章主题的把握。这些题目的共同之处是不仅仅局限在对语文基本概念的掌握上,而且更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掌握必要的语文基本知识,去理解作品、欣赏作品。从而潜移默化为一种能力,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题型在稳定中又有些变化,如第19题“通读全文,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试分析本文的情节是怎样逐层推进的。”有些学生考完后,都反映该题较为新鲜。其实静心思之,就会顿悟:该题所考的知识点就是平常必练的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部分。这样就避免了试题的模式化、公式化。有利于引导教师学生在平日的语文教学和学习中,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王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