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汇总 | 历史:初中常考著名历史人物评价(上)

中考学一学
2022-9-21 15:15:40 文/田泽洋
一、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1.秦国统一六国
(1)条件
①历史趋势: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联系的强化;民族交往的加强。
②秦国实力:商鞅变法后,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
③人民愿望:人民渴望统一。
④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广纳各国贤士;制定统一方略。
(2)过程: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完成统一六国大业。
2.秦朝的集权和统一
(1)政治:中央建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地方上实行郡县制,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经济:统一度量衡、货币,促进经济发展。
(3)文化:统一文字为小篆,促进文化发展。焚书坑儒,思想控制,摧残文化。
(4)军事:征百越、击匈奴;修筑长城,奠定基本疆域。
(5)交通:修筑驰道、直道、人工渠道,促进交通发展。
3.秦始皇的暴政
(1)表现
①焚书坑儒:摧残了文化,钳制了人们的思想。
②严酷的刑法:崇尚法治,其刑法不计其数。
③修筑长城:工程艰巨,百姓大量死亡。
④大兴土木:滥用民力,建阿房宫,修骊山墓。
(2)影响:最终导致秦末农民起义,秦朝二世而亡。
4.对秦始皇的评价
功:结束诸侯割据,统一了全国;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统一度量衡、货币,促进了经济发展;统一文字,促进文化交流;通过统一战争,促进了民族交融。
过:严刑酷法、大兴土木,徭役兵役繁重,焚书坑儒,摧残文化。
二、大唐盛世奠基人唐太宗
1.贞观之治
(1)原因
①主观:吸取隋亡教训;唐太宗个人作用(知人善任、兼听纳谏、心存百姓、民族平等)。
②客观:劳动人民辛勤劳动。
(2)表现及作用
①经济:强调“存百姓”思想,休养生息,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轻徭薄赋,使唐初经济逐步复苏。
②政治: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精简了机构,提高了行政效率。
③法律:从民本思想出发,慎用刑法,制定《唐律》。
④科举: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制,重视进士科,扩大了统治基础。
⑤开明的民族政策:打败东突厥后,在当地设羁縻府州,以突厥首领为都督、刺史;630年,西北各族共尊唐太宗为“天可汗”;攻下西突厥政权后,设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地区;文成公主入藏加强了同吐蕃的经济文化交流。
⑥开放的对外政策:设鸿胪寺作为接待各国使者的官方机构;鼓励海外贸易,使长安成为世界性大都会;“示存异方之教”;对外来文化的兼收并蓄。
2.评价
(1)唐太宗统治期间,一系列政策为唐王朝带来政治清明、生产发展、文化繁荣的景象,为开元盛世打下坚实的基础。
(2)其纳谏和用人方面的突出优点,特别是其清醒的反思能力和自我批评精神,更是成为古代封建君王的楷模和典范。
唐太宗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都督府与都护府不一样:都督府偏重于军事,内地和边疆都可以设置,官员也可以由少数民族首领担任;都护府是代表中央处理少数民族地区诸事务的行政机构,偏重于政治安抚,仅在边疆地区设置,官员必须由汉官充任。
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
1.巩固国家统一
(1)祖国统一:平定三藩之乱,使清朝的统治趋于稳定;收复台湾,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管辖,使台湾重归中央政府统一管辖,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平定准噶尔贵族噶尔丹叛乱,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2)崇文尚礼:崇尚儒家文化。恢复开科取士,延揽汉族文士,缓和阶级、民族矛盾,加快满族文化的发展步伐。
(3)民族团结:尊重喇嘛教;多伦会盟,接受臣服;册封四大活佛。
2.维护国家主权
(1)措施:反击沙俄侵略,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两国东段边界。
(2)意义
①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②维护了边界一百七十多年的稳定,维护了国家主权。
3.评价
缔造了和巩固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基本上奠定了近现代中国的版图,开创了“康乾盛世”。
四、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1.政治思想
(1)“礼”:要求人们能够以礼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把礼作为立国立身的基础。主张“克己复礼”。
(2)“仁”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
①仁的含义:“仁者爱人”,包含仁爱、关怀、体谅、容忍等一切美德,是为人处世的最高道德标准。
②关于仁的做法:“克己复礼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反对政府向百姓课以重税,应“节用而爱人”。
③评价: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有进步性;仁爱有等级。
(3)“仁”与“礼”的关系:把伦理范畴的“仁”和政治范畴的“礼”密切结合。
2.教育思想
(1)创办私学,打破官方垄断办学的传统。
(2)教育对象:孔子倡导“有教无类”,扩大了受教育的对象,从而使文化教育下移。
(3)教学实践:重视启发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强调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4)教学方法:善于“因材施教”。
(5)学习方法:强调学与思的关系,学习与复习的关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
3.地位和影响
(1)对中国
①古代政治:孔子的思想有利于稳定社会、缓和矛盾、维护统治,后来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②古代文化:以仁、礼、道义为核心的儒家深层思想内涵,渗透到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规范之中。
③古代教育: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传统,产生了深远影响。
(2)对世界
①亚洲:汉朝以后,儒家典籍传入越南、朝鲜、日本等国,对这些国家产生深远影响。
②西方:明清以后传到西方,欧洲一些思想家从儒学中得到启发、借鉴和鼓舞。
五、美国“国父”华盛顿
1.领导美国独立战争
(1)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导火线),华盛顿参加反英斗争。不久,参加第一届大陆会议。(2)1775年,来克星顿打响第一枪。华盛顿在第二届大陆会议上被推为大陆军总司令。整顿大陆军,训练正规军。
(3)1776年,围攻波士顿,取得首次胜利。7月4日,通过《独立宣言》,宣告美利坚合众国成立。
(4)1777年,取得萨拉托加大捷,成为独立战争的转折点。
(5)1781年,指挥约克镇战役,英军投降,1783年,英国承认美利坚合众国独立。
2.主持制定1787年宪法,实行三权分立,美国确立联邦制、共和制、总统制。
3.评价华盛顿
(1)具有高尚品格:将国家、民族利益置于个人幸福之上,不恋官位,不慕权势,坚持民主,警惕专制。
(2)功绩:领导美国独立战争——为美国建立资本主义国家做出杰出贡献;拒绝王位,主持制宪,建立联邦制政体,不当终身总统,维护国家民主政治。
(3)局限:宪法歧视黑人、妇女等。
(4)总评:为美国的建立和国家的民主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无愧于美国“国父”的称号;是美国建国时期也是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杰出的资产阶级军事家、政治家。
六、一代“雄狮”拿破仑
1.对外战争
(1)表现:与英国争夺世界市场和殖民霸权;与俄国争夺欧陆霸权。
(2)评价
①前期具有革命性,捍卫法国大革命成果,扫荡封建势力,传播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和精神。
②后期具有侵略、争霸性质,奴役侵略他国,引起反抗,导致帝国解体。
2.改造法国
(1)担任第一执政——终身执政官——皇帝;重用人才,奖励有功之人;精简编制,将政府改成高效的军事体制。
(2)整顿国家财政,建立法兰西银行,扶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颁布“大陆封锁令”。
(3)推行征兵制,广泛动员和征集农民当兵;编纂民法典。
3.帝国垮台
(1)法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国力不足。
(2)长期战争使法国经济困难,人民灾难深重,厌倦战争。
(3)对外战争的失败,被侵略地区人民的反抗斗争不断,欧洲民族意识的觉醒。
(4)根本原因:欧洲封建势力远大于资本主义势力。
4.评价拿破仑
(1)拿破仑多次平定王党叛乱和打败反法联盟的入侵,捍卫和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扫荡了欧洲封建势力,将大革命的思想散播到欧洲各地。
(2)他编纂的《拿破仑法典》,则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以来的第一部民法典,对欧美各国民法典的制定产生了重要影响。
(3)作为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拿破仑对法国及欧洲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潮流,成为世界历史上的传奇式人物和一个时代的象征。
(4)局限:君主制违背了民主共和的历史趋势。过度迷信武力,发动侵略战争。奴役欧洲人民,激起全欧洲人民的反对。
七、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1.创立政党
(1)兴中会:1894年,孙中山创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2)中国同盟会: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了第一个全国性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
(3)三民主义:孙中山把同盟会十六字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三民主义是比较完备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2.建立共和国
(1)武昌起义: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清政府土崩瓦解。
(2)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孙中山当选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成文法。
3.捍卫共和:先后发动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第一次护法运动、第二次护法运动,维护民主共和政体。
4.国共合作
(1)新三民主义:孙中山接受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政治主张,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奠定了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2)国共合作:1924年,召开国民党“一大”,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标志着大革命兴起。
5.历史作用
(1)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并且毕生致力于中国民主革命事业。
(2)他高举三民主义大旗,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有力地促进了民族的觉醒和民主精神的高涨,开启了中国进步的闸门,求新求变的历史潮流推动着中国社会向前发展。
(3)他开创了新三民主义时代,继续推进中国革命,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振兴,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八、圣雄甘地
1.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①原因:英国的高压统治;阿姆利则惨案。
②目的:运用和平与合法手段,争取印度的自治。
③主要内容:官员拒绝在英国殖民机构任职;抵制英货,提倡手纺车运动。
④结果:由于群众运动突破非暴力范围,国大党停止了非暴力运动。
(2)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①背景:1929年经济危机,英国加强了对印度的掠夺。国大党通过实现印度完全独立的决议。
②高潮:“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在1930年“食盐进军”中达到高潮。甘地自制食盐,沿海各地响应。
③结果:最终殖民当局改变策略,撤销取缔国大党的禁令,允许沿海人民煮盐,甘地停止不合作运动。
(3)“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新发展:二战期间,甘地提出“英国退出印度”的主张,再次发出不合作的号召。这是甘地第一次真正提出独立的要求。甘地晚年为消除种姓制度、消除宗教纷争而斗争,1948年被印度教极端分子杀害。
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若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删除。
扫描识别
联系我们,在线下单
添加微信咨询详情,请扫码
进初中古诗文教师交流群,请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