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2013中国美院艺考阅卷现场:共24万份考卷

浙江美术高考信息
2013-3-21 11:16:12 文/周晨轩
阅卷现场犹如厂房空旷,数以千计的素描作品一排排铺开,场面壮观。进入现场,不出几秒,人就要感觉到被一股浓重的铅味淹没,阅卷工作人员也戴上了蓝色口罩。
中国美院2013年阅卷现场
阅卷现场的壮观场面
“这张胸腔和头发表现得不错,上!”“脸走套路了,不行”……
昨天,记者随阅卷组负责人走进了中国美院的阅卷现场一探究竟。今年,中国美术学院艺考有8万余人次报考,在2周左右的时间内,阅卷老师要给来自全国各地的24万多份考卷评分。昨日上午,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体育馆内正在进行艺考第三轮阅卷,这也是最后一轮的阅卷。地上按“田”字块铺满了学生作品,仅留出来不宽的一条路够老师走动。
三位戴着口罩的阅卷老师在桌子这一头并排坐着,桌面的另一头,工作人员戴着指套,用长约1.5米的细长棒提起作品,一张一张地提起来给老师们看,老师们凝视着画作,嘴里念着“上”“过”,然后被评分的作品就到了相应区域。
正在色彩项目80分组里阅卷的督导老师说,在外人看来几乎无异的作品中,有两幅在他的眼中可是会“说话”的:“你看左边这张,把这些静物画得太集中,在空间关系的拿捏上,就没有右边这张构图来得好看。”督导老师又将手上的细杆指向另一幅色彩鲜艳些的画:“这张的用笔、塑形不错,空间的感觉更好,只是他(她)对考题要求中的‘背景冷色调’要求把握有偏差,可惜了!”
中国美院招办介绍,今年共需要阅卷24万份。从3月9日开始分三轮进行,第一轮是分合格、不合格,第二轮是合格的作品中挑出好中差三档,第三轮是在好的作品中再挑,“从第一轮的24万份到第二轮的6万份,再到最后一轮的4万份”。
由于数量太多,大礼堂、体育馆都摆不下所有作品,不得不按项目分开批阅。第三轮阅卷共出动100多位在各项目上成果卓越的老师,更邀请到十多位美术界的大师作为终审的督导老师。
中国美院副院长王赞说,中国美院这几年的考题更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训班猜题、押题都不一定猜得中。为了让考生了解中国美院,这几年,学校很愿意去高中上先修课,这样可以尽量避免产生高中出来的学生与大学所需不一致的情况。
每张画要看过10遍以上
按照惯例,全国7个考点的24万多份试卷,全部集中到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的阅卷现场集中阅卷。按考试科目素描、速写、色彩,分成三个阅卷组。与普通高考阅卷“电子化”不同,这些试卷的评卷需要采用原始的方式,一张张看,一张张评,工作量非常大。
在色彩阅卷组,3位阅卷老师组成一个小组,其中一人为组长。阅卷老师熟练有序地操动着手中的“教棒”,将评务人员举起的考卷分档归类。接着,每组阅卷老师对分好的各档试卷再摊开进行细化评分,完成评分后即离开现场。每张画作的分数最后由专家教授、博士生导师组成的三人督导组确定。
很多人会问:成千上万张画作,怎么打分?中国美院副院长王赞介绍,试卷评阅要经过三轮严格评审流程。第一轮,对试卷进行初步筛选,区分为“及格”和“不及格”两档,控制在一定比例,及格占五成多;第二轮,复评分档,针对“及格”档的试卷进行划分归档,分高、中、低档;第三轮,复评细分。一层层细化分档,直到最后确定每份试卷分数。
“对于特别高或特别低分数的试卷,我们特别慎重,督导组要重新审核评分。”王赞说,根据评分流程,平均下来,每张画要经过10多位评委看过10遍以上。
今年将发出6000多张“通行证”
艺术类考试评分有没有客观标准?中国美院招办主任李都金说,对于艺术作品,每个人的主观感受不同,但还是有相对客观的标准,以速写科目来说,起码要符合两条:一是相似度,既然是临摹作品,那么就要看画得是否像;二是个人表现力,线条构图如何。
“如果不符合这些标准,肯定是拿不到高分的。对于考生基本功的判断,不同评分老师不会有太大分歧的。”李主任说,今年,初评老师特别由专业基础部的年轻老师来担任,这些老师一下就能区分出学生的真实水准。
中国美院本科招生专业考试科目有素描、速写、色彩,总分共计260份,根据往年的录取情况来看,三门总分在180、190分以上,基本能拿到美院校考的专业合格证,就是考生口中的所谓“通行证”。
“今年我们计划是招1600人,根据1∶4的比例,我们要发出6000多张专业合格证。”李都金透露,考生只有拿到了专业合格证,在高考结束后,才能报考中国美院。目前,中国美院各专业考试的评卷工作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最终成绩将会在4月10日左右公布。
第一时间知晓查分地址:
入口一:/yikao/Special/yishuleichengjichaxun/
入口二:/edu/zhongguomeishuxueyuan.html
如果大家需要了解中国美术学院最新招生简章、招生信息、考试时间、考试地点、历年考题、优秀试卷、分数线、录取查询 请点击:中国美术学院艺考专题网站:/edu/zhongguomeishuxueyua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