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2011高考对网络语无硬性规定 专家建议慎用(2)

浙江高考最新信息
2011/6/6
“平时确实有学生在作文练习中,会使用网络词语。”温州中学高三语文老师黄惟勇称,之前他有意识地让学生养成习惯,要求语言文字的规范应用,因此在高考作文正式训练中,这种现象已经比较少见。
黄惟勇说,他并非反对网络语言的应用,“高考作文面对的读者群是阅卷老师,它是特定场合下诞生的一种文本,应保持语言的传统韵味。”黄惟勇称,在其他场合,比如同学间的信件往来中,完全可以使用网络语言,这是对文字的一种变通运用,也体现了中国文字的丰富性、包容性。
黄惟勇说,高考作文应追求文字上的深度、厚度,体现文字本身的魅力,这是考生涵养的一种抒发,而不在于讨巧使用网络语言。
温州市第二十二中学语文老师傅明侨认为,网络词语不应全盘否定。他说,不少网络热词已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比如“给力”这个词语,媒体、公众都在普遍运用,它的内在含义也被广泛接受,已经逐渐成为约定俗成的一个词语,可以出现在高考作文中,但对于“酱紫”(这样子)、“表”(不要)等网络词语,还未达到被公众广泛认可的程度,建议不要使用。
专家建议最好勿用网络词语
昨天,记者电话采访了今年浙江高考语文阅卷作文组组长、浙江大学中文系教师陈健新。陈健新称,近日已有不少人向他咨询这个问题,“浙江高考没有这方面的硬性规定,但为稳妥起见,建议考生最好不要在作文中使用网络词语。”
陈健新称,浙江高考作文的阅卷相对灵活,对于公众广泛知晓的网络词语,不会作错别字扣分处理。“但阅卷老师接触网络的程度毕竟有限,有的老师资历很高,却不一定对网络词语了如指掌,所以有可能会出现看不懂一些网络词语,而判为用词不当进行扣分的情况。”陈健新说,他建议考生尽量使用常用规范语。
此外,一些生僻字,如“囧”,原指光明,成为网络热词后,却表示一种尴尬的表情;如“槑”,古同“梅”,成为网络热词后,却形容一个人“比呆还呆”。类似于这些网络词语,陈健新建议最好不要用。 (记者 胡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