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一大联考顶尖计划2023届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考试分数线

教育考试资讯
2022-9-17 16:30:49 文/孙浩楠 图/倪明辉
天一大联考顶尖计划2023届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考试分数线,已经公布。本期为大家整理天一大联考2022-2023高三顶尖计划(一)分数线统计表,包含成绩查询等相关内容,供有需要的考生参考!
考生注意:模拟成绩到手之后,可以在本文下方“输入分数看能上的大学”一栏,输入自己的成绩、所在省份、所选科类,一键进入本站,查看本站智能志愿填报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及云计算处理后,为大家评估的所有能上的大学以及被录取的概率。预祝各位都能圆梦高考、圆梦大学!
一. 天一大联考顶尖计划2023届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考试分数线
二. 天一大联考顶尖计划2023届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考试试题及答案
1. 语文答案
(1~5题,7题,10~12题,14题,每小题3分)
1.答案A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思路点拨“只有老子提出的‘道法自然’才真正改变了之前的天人关系”错误。原文第三段有“先秦诸子纷纷提出了自己的‘道’……形成的‘天人’关系被视作一种新的‘天人合一’”,构成新的“天人合一”是诸子百家共同所为,不是老子一人。
2.答案A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思路点拨“文章列举《尚书》《周易》等对‘天’的认识,是为了……”错误。原文第一段有“到了与《尚书》不同的《周易》及先秦诸子出现后,天人观的内涵才实现了人文理性的转向”,文章没有列举《周易》对天的认识,也并非为了论证与先秦诸子观点的不同。
3.答案B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思路点拨A.“全面认识”错误。原文第一段有“已不是人所不能认识的东西”,有了认识,但未必“全面”。C.“不再作为先民指导人事活动的依据”错误。原文有“经过改造,天的内涵已经有了很大变化……但依然没有完全摆脱主宰之天的影子”,说明天还是人们赖以生存和指导人事活动的依据。D.由原文最后一段“此外,随着先秦诸子百家提出……使‘比象’思维呈现出中华文明思维方式的典型特征——‘比道’”可知,选项理解错误。
4.答案D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思路点拨“并由此得出身体正常的人不要喝碱性水的结论”错误。于汶先分析碱性水特征,接着分析如何饮用水,最后分析长期饮用碱性水的危害等,没有通过“负担”得出结论。
5.答案C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
思路点拨A.“会使人体酸碱度发生明显变化”错误。材料一第一段中,“酸碱度都会发生一些不同变化”指的是脏器呈现的酸碱度有变化,不是一个正常人体酸碱度有变化。B.“允许饮用水呈微酸性说明人体需要微酸性水,这也说明人不需要刻意饮用弱碱水”错误,强加关系。材料一有“这就意味着国家允许生活饮用水6.5~7.0的微酸性。对正常人来说没必要刻意选择弱碱水”,意思是“允许”饮用水呈微酸性,但并不说明人体需要饮用微酸性水,同时也不是不喝弱碱水的理由。D.“对比了弱碱水和把经过消菌杀毒的自来水煮沸晾温的水后”错误。材料三有“食用后对身体也并无好处……相比之下,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经消菌杀毒的自来水在煮沸晾温后,其安全性和合理性更高”,原文是并列解说,没有“对比”。
6.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意、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答案①人体能够调节自身的酸碱度,不会出现酸性体质。②人体体质的酸碱性和饮用水的酸碱性没有关系,喝弱碱水不会改变人体酸碱度。③在疾病等特殊情况下体质酸度增加时,弱碱水不是药品,要从弱碱水中获得一天需要的碳酸氢钠处方剂量需要大量饮用弱碱水。(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7.答案C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欣赏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思路点拨“‘剑叶’长出之后再长出‘旗叶’”错误。作者也认为“剑叶”和“旗叶”是同义词,都是指小麦、大麦分蘖到最后的这片叶子,“以‘旗’接‘剑’”一句主要表现这片叶子体现的重要意义。
8.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
答案①用词。多使用四字短语、双音节合成词、叠字等,音韵和谐、节奏感强,读起来铿锵有力,符合战争场景的特点。②句式。多用短句,整散结合,更易于描写和抒情。③修辞,用比喻修辞,使描写对象更加形象、生动。④表达方式上,侧重描写。细致描写“剑叶”“旗叶”体现的战争状态,更好地体现出青稞成长的艰难过程。(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9.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文本内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答案①“剑叶”和“旗叶”能让人联想到战争中使用的刀剑和旗帜等兵家术语和军事活动内容。②“剑叶”对青稞作物起到如剑的保护作用,表现青稞与自然的斗争精神;“旗叶”体现出战斗中军旗的作用,以此表达对劳动和劳动者的赞美。③“剑叶”和“旗叶”体现出人们对生命的敬畏、对粮食的尊重、对粮食安全的重视等。④“剑叶”“旗叶”暗含着意念顽强、指向精确、无比锋利的精神,和战士作战时的状态相似。(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10.答案D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11.答案D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的能力。
思路点拨
A.都可以翻译为“近来”。B.都可以翻译为“喜好、喜欢”。C.前者的含义是“礼遇、厚待”,后者的意思是“典礼礼仪,表示敬意、尊敬”,含义不同。D.前后两句中的“信”的含义都是“信义、信誉、信用”。
12.答案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思路点拨“便听从他的建议去访求……”错误。原文是“威公乃惧。求国之长者”,意思是周威王听说自己的国家会在中山国灭亡后灭亡,就开始寻求人才等,屠黍此时没有给周威王建议。
13.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答案(1)晋国太史屠黍看到晋国混乱、晋君骄横并且没有道德信义,于是带着晋国的图录和法典逃到周国。(关键词“骄”“图法”的翻译各1分,语句通顺3分)
(2)周鼎上铸有饕餮纹,有头没有身子,正在吃人而没有吞下去,祸害已危及自身,用以说明恶有恶报(报应)。(关键词“著”“报更”的翻译各1分,语句通顺3分)
参考译文
晋国太史屠黍看到晋国混乱、晋君骄横并且没有道德信义,于是带着晋国的图录和法典逃到周国。周威公接见他并问道:“天下的诸侯国,哪个先灭亡?”屠黍回答说:“晋国先灭亡。”威公问其原因,屠黍回答说:“我近来在晋国,已经不敢直言劝谏了,只能以天象的异常、日月星辰的运行多不合规律的反常现象来向晋君示意,他却说:‘这有什么危害呢?’我又拿人事的处理大多不符合道义,百姓都烦闷怨恨的情况示意他,他说:‘这些又能有什么妨害呢?’我又拿邻国不归服,贤能的人不服从他的情况示意他,他说:‘这些又能有什么危害?’像这样,就是不了解灭亡的原因啊。所以我说晋国先灭亡。”过了三年,晋国果然灭亡了。威公又接见屠黍,问他说:“哪一国接着要灭亡?”屠黍回答说:“中山国接着要灭亡。”威公问其原因,屠黍回答说:“中山国的习俗,以日为夜,夜以继日,以淫乱为安乐,歌唱喜好悲声,(对这种习俗,)中山国的君主不知厌恶,这是亡国的风俗啊。所以我说中山国接着要灭亡。”过了两年,中山国果然灭亡了。威公又接见屠黍,问:“哪一国接着要灭亡?”屠黍不回答。威公坚持问他,他回答说:“接着要灭亡的是您。”威公害怕了。访求国中德高望重的人,得到义莳、田邑,对他们以礼相待,得到史瞵、赵骈,让他们做谏官,废除了苛刻的法令三十九条,威公把这些情况告诉了屠黍。屠黍回答说:“这大概可以保您一生平安吧!”又说:“我听说:国家将要兴盛的时候,上天给他降下贤人和敢于直言相谏的人;国家将灭亡的时候,上天给他降下乱臣贼子和善于阿谀谄媚的人。”威公死了,暂殡九个月不得安葬,周国于是分裂为两个小国。所以有道之人的话,不可以不重视啊。
周鼎上铸有饕餮纹,有头没有身子,正在吃人而没有吞下去,祸害已危及自身,用以说明恶有恶报(报应)。做不善的事也是这样。白圭到中山国,中山国的君主想要留下他,白圭坚决谢绝,乘车离开了。又到了齐国,齐国君主想要留他做官,他又谢绝,离开了齐国。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这两个国家都将要灭亡。我听说有五尽。什么叫五尽呢?就是:没有人信任他,那么信义就丧尽了;没有人赞誉他,那么名声就丧尽了;没有人喜爱他,那么亲人就丧尽了;行路的人没有干粮、居家的人没有吃的,那么财物就丧尽了;不能任用人,又不能发挥自己的作用,那么功业就丧尽了。国家有这五种情况,必定灭亡,无可幸免。中山国、齐国都正符合这五种情况。”假如让中山的君主和齐国的君主闻知“五尽”,并改正自己的恶行,那就一定不会灭亡了。他们的祸患在于没有听到这些话,即使听到了又不相信。这样看来,君主需要努力做的,在善于听取意见罢了。中山五次割让土地给赵国,齐王率领全部军队在济水一带抵御以燕国,都没有什么益处,(都没有逃脱国亡身死的下场)。这是由于他们抛弃了那些能使国家生存的东西,而创造了灭亡的条件。
14.答案C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思路点拨“但依然希望被朝廷重用的理想”错误。表现诗人在帮助乡邻后得到的回报和满足,以及在山林生活的惬意、闲适等,没有希望被朝廷再次重用的情感。
15.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诗人情感等的能力。
答案①对比的手法。用张释之为王生结袜和潘岳谄媚高官对比,表达了诗人宁愿像张释之礼待王生那样为乡邻做些有益的事情,也不学习潘岳之流趋炎附会权贵;(2分)②表达出诗人归隐山林、厌恶官场、保持高洁品格的情感。(2分)③人的一生,要坚持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找到生活的乐趣;如果没有高尚的情怀、人生的追求,即使身居高位,也没有了人生的价值。(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给分)
16.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答案(1)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2)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3)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每空1分)
17.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答案①独一无二②浑然一体③迄今为止(每空1分,意思对即可)
18.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下定义的能力。
答案示例:一种在建筑中使用的通过凸出的榫和凹进的卯两个部位(2分)将两个分离的木质物件紧密咬合的技术。(2分)(合理即可)
19.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答案示例:在湖南澧县鸡叫城遗址被发掘前,除了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残破的榫卯木结构外,我们很少在其他遗址上发现类似的榫卯技术。(每改对一处1分。若有其他修改,合理亦可给分)
20.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补写语句,正确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准确表达的能力。
答案①“水囊”便可贮存一些水②依然能够生存③从而减少水分流失(每处2分,意思对即可)
21.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分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
答案示例:使用对比手法,用人失水是失去血液中的水,而骆驼失水不是失去血液中的水作对比,(2分,意思对即可)说明骆驼不怕失水的具体原因,明确结论的合理性(或:使表达更加明确、严谨)。(2分,意思对即可)
22.写作提示两种看似对立的观点:一方面,传统思想认为人要勤奋、努力,这样可以弥补笨拙,最终成功。另一方面,从当代人的思维分析,我们面对的知识绝大部分都是专业的、能力都是细化的,“笨拙”指的是我们对这些内容学习慢、能力提升空间不足等,所以,不如改变方向,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角度。由此可以明确:两种观点不是对立,是从不同时代、不同角度讨论如何面对自己的不足的方法的。立意可以有:①找准方向的坚持才最好;②勤奋不可丢,方向更重要;③勤能补拙,重在选择;④正确看待自己的不足;等等。
三. 更多内容
更多试卷,包括政治、化学、生物、地理等,请大家进入本站后自行查看更多内容。
更多内容,我们只需要在本文上方或下方“输入分数看能上的大学”一栏,输入自己的成绩、省市、选考科目,即可一键进入本站,查看更多关于高考的数据和资讯。
此外,还可以查看本站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云计算,为大家科学评估出的分数对应的所有可以就读的大学。